搜索
 

加强朗读指导,找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大门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绍兴日报
-->

课改一线

王佳妮

《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教学非常重视。四个学段的阅读部分都强调:“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小学低段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更是每节课的重点,学生识字和对课文的理解情况都能通过朗读体现出来,但朗读教学中仍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学生缺乏朗读的积极性,朗读只是一个任务,学生觉得读正确、读得有起伏就是读得有感情了;朗读对象单一,朗读成为几个朗读好的同学的才艺展示;朗读教学空有热闹的形式,同桌对读、男女生比赛读、大组比赛读、分角色读等热闹的形式之下,每个学生看似激情昂扬,但最后比的往往只是整齐与响亮,并没有实现有效指导。

这些问题的存在,与教师对学生朗读评价的不足和无效息息相关。如何对学生朗读进行有效评价呢?

一、专注倾听,从评价细微处入手

仔细、专注地倾听是进行有效朗读评价的前提。首先是听清楚学生的发言,敏锐地捕捉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针对性的评价。学生在字音和断句上的错误,告诉老师这个字识记模糊,这个词语的理解有误,这是重新回顾生字和进行词语讲解的契机。学生朗读时的语气语调不到位,是学生对课文情感把握的不足,或是理解情感但通过朗读表达的能力缺乏,这也是在提醒教师对课文的感情解读或铺垫不够。若教师没有通过倾听发现其中的问题,辨析出问题存在的原因,用简单的“还不错”“还可以”之类笼统、乏味的话给予敷衍,学生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也不知道好在哪里,非但在朗读上得不到提高,对字词的掌握和课文的解读也都不会深入,课堂教学可以说是无效的。

倾听还需要教师每时每刻都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用赏识和爱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打开学生情感的阀门。不论基础好坏,每一位学生的朗读都需要教师用心专注地倾听,基于学生的实际给予恰当的、真诚的评价。对朗读得好的同学,教师可以用最热烈的言语和表情来赞扬他,比如“听你的朗读简直是一种享受,尤其是这一句。真好!”对朗读得不到位的同学,也不能简单地否定,打击其积极性,要指出不足之处,鼓励他再次尝试,并对其进步之处予以表扬。对朗读信心不足、不敢举手的学生,评价不一定要完全依靠语言。一个微笑、一次肯定的点头、一个赞许的眼神,这些细微的动作表情都能让学生备受鼓舞。

二、结合情境,以情激趣

教师应积极寻求评价内容和课文情境的融合,用生动灵活、充满童趣的方式进行评价,让课堂趣味盎然,生机勃勃。

在语文课堂中,朗读评价多是技巧方面的指导——“这个词语应该读得慢一些”“这个字读重了”“轻轻地、小声地读这句话”。这类评价语是教师基于自身的理解,把如何读教给学生,但学生只是机械的模仿和练读,没有体会文本的情感,朗读空有形式却无神韵。有效朗读评价是和课文情境相结合的,引导学生透过文字体会情感,以情促读。如一位老师在执教《浅水洼里的小鱼》(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一课中,指导朗读“用不了多久,潜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就会干死”一句。一位同学朗读得不到位,读的时候平淡之余甚至有几分轻快,情感色彩与文本背道而驰了。教师抓住契机,展开评价:“我好像看到了浅水洼里是一群愉快的小鱼(全班同学一齐摇头),再看一看,小鱼面临的是什么?”全班同学展开想象:太阳火辣辣地蒸着烤着,沙粒不断地吸着不多的水,水洼里的水越来越少,小鱼快要干死了。学生描述后教师顺势追问:浅水洼里的小鱼在喊什么,你的心情如何,你会怎么读。学生充分感受了小鱼命在旦夕的危急之后,朗读渐渐融入了情感,教师接着评价:“我听出了着急,但只有一点点,着急的时候怎么说话的就怎么读”“你读得都快要哭了,老师听出了你的难过,你真有同情心”……结合情境、感性的评价,让学生朗读热情空前高涨,越读越好,课堂教学的高潮就在于此。

评价有法,但无定法,只有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进行反思总结,才能让朗读评价更具有实效性,才能切实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作者系越城区鲁迅小学教育集团教师)-->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