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课堂
王孟玲
中学生正处于审美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期,而阅读在此间显得非常重要,同时阅读也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因此,在中学阶段重视阅读教学十分有必要。对中学生来说,功利性阅读可以存在,但也不要忽视了去功利化阅读。
现状:中学生中存在着“失阅读”和阅读的功利化倾向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所占的比例比较大,阅读容量大,覆盖面广,文体杂,样式多元化。然而,目前的语文教学却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即学生普遍阅读水平低下,阅读鉴赏能力缺乏。究其原因有二:
一是“失阅读”。进入中学后,学生的学业负担有所加重,很多同学一头扎进数理化作业中,就渐渐地忘记了语文学习,忽视了阅读。此外,快餐式文化流行,许多东西诱惑着学生去“即时感知”,而阅读经典作品需要慢慢品味,学生却静不下心来阅读,时间一长,不光失去了阅读的习惯,也失去了阅读经典的兴趣。个别学生甚至把阅读等同于看一些玄幻、武打、言情小说。
二是阅读的功利化。语文学习中,考试是免不了的,而考试时必会遇到取材于古今中外优秀文章的阅读题。此时,学生阅读的目的性很明确,即怎样在语文考试中获得高分,于是学生会一味地跟着老师去记忆做阅读题的技巧。这种阅读纯粹是为考试而读,是带着很大的功利化倾向的。长时间的功利性阅读会让学生失去阅读的兴趣和能力,就再无法融入到文学的海洋中去。学生为此失去了对文学的独立品鉴能力。
对策一:开展阅读目标明确的阅读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自古以来读书就带有一些功利色彩。如今,中学生要学的科目有十几门,学习任务很繁重,数理化的题海战术让学生腾不出更多的时间来随心随性地阅读文学经典,有目的性地运用一系列技巧来阅读,并借之来对付考试,也并非一无是处。
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有目的地进行有效阅读,就要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合理处理。譬如,教师应该先看整个模块有什么特点、本专题本版块有什么要求,再弄清各课文有什么特点,处于什么地位,然后要知道自己的学生所处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最后明确该设定什么样的目标给学生做参考。此外还要教学生阅读的方式、方法,有效地让学生在短时间里完成阅读任务。
对策二:进行阅读目标模糊的阅读
语文阅读教学从根本上说要培养学生的内在精神和魅力,而这一切更多地需要借助于各类文本的“读”与“学”,也就是要让学生去阅读大量的文章,从中学会关注相关的所有文化。罗曼·罗兰说过,“一个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生命的浮面;为了探索它内在的生命——它的各种行动的源泉——我们必须通过它的文学、哲学和艺术而深入它的灵魂,因为这里反映了人民的种种思想、热情的理想”。
课程标准明确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是一种动态的过程,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因而课堂阅读教学就应该是开放式的,是非功利性的阅读,教师应引导学生成为自主阅读者。
既然提倡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就要尊重阅读主体的个性心理特征,让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去体会并获得情感体验。教师作为阅读活动的组织者,要为学生营造读出个人体验的环境,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和空间。老师要不断地鼓励、引导,让学生自己在不懈地尝试中,在一篇篇文本中驻足,留恋于文字的奥秘与美妙之中,此时此刻,阅读是享受美的过程,心中不再有功利性的阅读目的,是自由阅读,不必在意要完成什么目标。长此以往,坚持阅读就成为了兴趣,也就成为一种习惯。在这样目标模糊的阅读中,学生有了幸福和满足感。
对策三:正确处理功利化阅读和去功利化阅读的关系
在语文考试中,阅读是一块很重要的内容,所以阅读教学需要教会学生答题。教师通过教材的讲解,传授学生阅读的目标如何锁定,怎样阅读可以取得较高的分数。这样不可避免地要进行功利化阅读,也即阅读一定会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这种功利性阅读强化了语感,提高了学生的理解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语文成绩。然而考试阅读题难度大,解答时间紧,又只考阅读结果,不考阅读过程,提供了设计的所谓标准答案,在这样枯燥的反复练习训练后,学生的思维被慢慢限制了,久而久之,他们看到阅读题就头疼。“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教学阅读的困境,重新唤醒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利用优秀的课外读物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阅读的欲望,增加他们的文化积淀。
(作者系新昌知新中学教师)
-->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