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翰采从心,凸显个性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绍兴日报
-->

郑休白

破书界守成求稳流弊,集国内名家精品力作,展当代书法标杆典范。3月30日,作为我市书法节重要活动之一的“创世纪·中国当代书法六人展”在柯桥区越国文化博物馆开幕。

胡抗美、李世俊、白砥、徐海、何来胜、杨涛六位中国当代书法名家作品集聚一堂,引来观者一片赞叹。不少慕名而来的书法爱好者争先恐后,站在自己心仪已久的名家作品前合影留念,更有胆大的拉着早已瞄准的书法名家求签名、求合影。

这次书展,突出了“创世纪”这个概念,参展的书法家们站在时代前沿,历史高度,打破当代书界守成求稳的流弊,引领时代,探索创新,凸显书法的艺术性、文化性和个性风格。这对当今绍兴书坛,如何构建书法精神坐标,无疑具有参照价值。

胡抗美,第六届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博士生导师。他的草书,强调空间感和形式感,优美、雅致、狂放、飘逸,天马行空、不拘一格、卓然独立。既有汉晋至清各代经典的浸染,张旭、怀素的超迈精神,米芾、二王的风格凸现,又极具线条把控能力和独出机杼的点画笔势情感节奏,以及内在审美情趣和精神气质。点画连绵处,极尽生命律动,参差错落间,独见超然之态。我们可以从那些跌宕起伏的笔墨线条中,那些骤雨旋风笔阵墨势中,那些随心所欲的凤翥龙翔中,观见蕴藏于作者内心深处深厚的“草情”、“草性”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淡然孤傲和超凡脱俗。

李世俊,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出版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法出版传媒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中国书法出版社社长,中国书法报社社长、总编。他的书法师法传统经典,上溯秦汉、魏晋,下启宋元。其行书深入二王、怀素堂奥,且兼有八大山人的气象、于右任的气质。大朴不雕,从容淡然,率性挥洒,拙中见巧,沉稳清雅,一片灿然,给人以一种清幽雅致的文人气。熟悉他的人说,他的书法正如他的为人之道,圆融无碍、开张自然,而从他的字里行间,我们又能看到那种承载了一种超然物外的人生“道义”和不卖弄、不投机的人生情怀和精神力量,体现了书法艺术传统中“正大”与“光明”的人生情调与格局,以及内心深处的“浩然之气”、“淡泊之气”。无疑,他的思考与追求,连同他的创作在繁花似锦的当代书坛有一种别样的光彩与风华,昭示与启示。

白砥,中国美院书法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他的书法,行、草、篆、隶、楷五体皆精,总是以对立统一哲学观观照书法审美趣味,笔墨直达中国传统美学精神之内核。线条的刚柔、浓枯、疾涩、快慢、断连,点画的方圆、粗细、厚薄、轻重,统统因被个性化了而充满生机、意趣、理念、启示。行笔重而不死,轻而不浮,涩而不滞,潇洒稳健,翰逸神飞。结构的开合、虚实、巧拙、正欹,空间的聚散、收放、黑白等形式要素,既古典传统又先锋个性。作品既有碑的雄强、古拙、朴素、凝炼,又有帖的清畅、雅致、精巧、舒展。幅幅作品,刚中见柔、拙中见巧,充分显示出一位思想型与探索型书法家的创作实力和创新精神。这次展出的作品,最醒目的要数那四张榜书,极具视觉冲击力,线条雄强而内敛,朴拙而精妙,凝重而舒展,敦厚而灵动,雄浑而古穆。内含张力,变化无穷。仿佛一个个凝固的音符,一撇一捺中蕴天地之理,人心之情,一竖一横间,深藏韵味、风骨。真正体现了书法这种中国文化的“玄深”所在。

徐海,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书法系主任。他的书法,行草篆隶,满纸狂放野逸,笔笔鬼斧神工。架构精巧,骨骼清奇,气韵天然。细观他的作品,时而天真烂漫,时而咄咄逼人,时而旁逸老辣,时而浑然天成。融苏轼的敦厚、黄庭坚的跳荡、米芾的凌厉于一体。意象诡奇,别开生面。他将雄浑、苍润、奇肆、秀逸、灵动、拙辣,和谐地统一在他的笔下。里面有碑的雄强质朴,帖的灵动细腻,砖瓦刻石的恣意野逸,秦汉画像的生拙,篆刻用刀的迟速。而结字的疏密奇正,行气的笔断意连,章法的起伏开合,墨色干湿变化,运笔的奇崛多变等方面均又有自己的特色。可谓“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的篆隶,古拙、机趣、俏皮、随意。他的行草,朴茂、雄伟、飞逸、清奇。从里到外透出一种内心的孤傲、倔强、犀利、粗犷。

何来胜,中国美院书法博士,绍兴书画院副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隶书委员会委员,浙江书法家协会理事。他是隶书界的标杆性人物。他的作品是对古典的重新解读,对情感的诗意表达,站在他的作品前,总让人联想到万毫齐发时,那种来自心灵深处崩发的“风骚之意”,在宁静孤独的笔墨痕迹里,凝聚着某种深沉的内心力量。其中蕴含思想的温度,情感的光芒。他的隶书,自有一种汉代人朴质的气息,而外在的雄强,总是追寻着点画间的内在诗意。从早期作品单纯追求外在的古朴、雄强等古典气质,到近期的作品更多呈现出内在单纯宁静丰盈的质感,何来胜,已把融于传统书法精神和时代书法创新于一体的文化担当灌注于他的笔端墨汁。以篆、草、楷入隶也罢,巧拙相参,刚柔并济,庄逸互偕也罢,我们都可以从那些疾厉、徐缓、飞动、顿挫的线条中窥见他的情感变化和文化自觉。我们可以从他那凝重、古朴、雄强,沉静、内敛、灵动的笔墨中窥见他的审美追求——如诗般的沉静质感。在当前全国隶书多小趣味,少大视野,重外在形式,轻线条内涵的今天,何来胜的这种笔随内心情感和审美趣味的“创世纪”把握,无疑有益于当今隶书的艺术引领和探索向前。

杨涛,中国书法院副院长,中国一级美术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化部青联中国书法篆刻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指导委员会委员。他的书法创新,突出体现在他的结构章法上。他从中国哲学的阴阳观、文学的篇章结构论、兵家的形势论、音乐的乐章节奏说、中西画的构图透视论中得到启发,其章法不再拘泥于传统文化精神以及实用性的约束,而进入了一个广泛借鉴于其它艺术学科、视觉美学、形式构成原理的极为辽阔的空间。以春、夏、秋、冬四大板块理论为依据,调控自己的喜怒哀乐,统领笔墨的黑白、浓淡、方圆、疏密、轻重,注重书法的结构性、变型感和整体感,去繁存微,意韵丰沛,跌宕多姿,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婉如银钩”的刚,“翩若惊鸿”的柔,“骇龙反踞”的劲猛,“凌鱼奋尾”的流畅,笔墨支撑抛掷空间,顺从自己的性情调遣,以个性化的方式进行空间变奏组合,在继承古代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反映张扬个性、把握内心的时代精神。其篆、隶则如虬枝峥嵘,巉岩林立,老辣生猛,刚健古拙,昭示出一种顽强拼搏的个性风貌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追求。-->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