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
金建永
从2017年绍兴高三模拟作文阅卷的情况来看,学生对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存在着不少问题,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
一是学生的写作没有根据任务驱动型作文要求进行“就事论事”,文体意识较为淡薄。任务驱动型作文就材料的范围、写作任务而言,绝不允许学生离开“任务”的规定而天马行空。二是论证肤浅,缺乏理性思维、辩证思维。深刻,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说理时的刚性要求,这就要求论述不仅要有针对性,而且要有深刻性。
针对上述现象,笔者认为有必要以例谈的方式,与学生一起认识论述类作文的写作思路,从写作思路中学习抓住材料中心,不偏不倚,使文章更加具有思辨性的基本方法。
作文材料
2016年10月13日,诺贝尔奖评委会宣布,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是美国民谣歌手鲍勃·迪伦,因为他“在美国歌曲传统范畴内开创了全新的诗意表达方式”。有人认为,将文学奖颁给歌手,不过是评委的行为艺术,缺乏纯文学应有的严肃性;也有人认为,歌词也是文学形式的一种,优秀的歌词作者为什么不能获文学奖呢?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分
析
这个任务驱动型材料的审题并不难,需要回答“歌词是不是文学作品”这个根本问题;而展开论述时,需要抓住“歌词”与“文学”的关系,才能寻找到写作的思路。但有不少学生却抓住“歌手”和“诺奖”的关系,这样的思维,只看到问题的表面,明显偏题。教师应该让学生深思:为什么迪伦获奖,引起那么大的争论?因为他写的是歌词。因此作文思路应主要围绕“歌词能否成为文学作品”这个主要问题。至于“是”还是“不是”,根据自己的理解,两者都可以写。
一、“原点”论述,就事论事
有了观点,接下来要做的是论述思路的展开。笔者认为论述类写作的第一步就是站在材料的“原点”进行论述分析,也就是“就事论事”,这一步非常重要。
那么,这则材料的“原点”是什么呢?就是鲍勃·迪伦创作的歌词。我们最熟悉的就是他的《答案在风中飘荡》和《暴雨将至》。他的歌词是否是文学作品?鲁迅在他的《呐喊》自序中写到“能在文字中读出悲天悯人的情怀,感受到对人类生存苦难的思考,这就是文学作品”。从鲍勃·迪伦的两首歌词,我们能读到哪些东西呢?
学生分析《答案在风中飘荡》的歌词时,一般都能抓住关键词句,比如“白鸽”、“炮弹”、“自由”、“哭泣”和“生命”等,这些歌词很容易联想到战争、和平、自由、正义。在此分析的基础上,可以这样论述:在他的《答案在风中飘荡》的歌词里,有对生命、和平、正义、公平这些人类终极问题的深刻思考,充满了悲天悯人的宗教情怀,从中我们能感觉到他的呼唤,唤醒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惜。
学生分析《暴雨将至》的歌词,同样可以继续采用上面抓住关键歌词的方法,也可以从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或表现手法上来解读和论述。歌词的第一段写到:“蹒跚在十二座云雾缭绕的山麓,匍匐前行在六条蜿蜒的高速路上,踏进七座悲伤的森林深处,直面十二片死去的大海,走进坟墓之口有万里之遥。”这几句歌词与李白的《蜀道难》一样明显具有浪漫主义的写法。歌词的二、三、四段中迪伦连续用了九个“看到”、九个“听到”和九个“遇到”,第一段用的是浪漫主义的话,那么下面的文字又用了现实主义的手法,或者是超现实主义手法。在每一段的结尾,歌词是反复的:“那是一场暴雨。”连续说“暴雨”潜藏什么样的含义呢?学生会想到曹禺的《雷雨》,使用的是一种象征手法。同样,迪伦写的“暴雨”也使用了象征手法。所以可以这样来论述:在他的《暴雨将至》里,你能看到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痕迹,能看到超现实主义诗人兰波的幻象,能看到象征派诗人波德莱尔的颓废,当然还能看到他对人类丧失精神家园的深深担忧。
上面是对鲍勃·迪伦创作的歌词进行文学蕴含的论述,还需要歌词与文学的总结性论述。这里可以用一个总结性的反问句来解决不足:这种情怀,这种呼唤,这种担忧,难道不是文学真正的力量,真正的价值吗?
抓住了所给材料陈述的两个观点,抓住了鲍勃·迪伦创作歌词的核心思想,“就事论事”就有了明确的目标,有了基本的可信服的论据。这样,论述的思路就逐渐明确了。尤其是,通过厘清“文学作品”这一模糊的概念,认定它应该表现“悲天悯人的情怀,对人类生存苦难的思考”,学生的论述过程基本上能够自圆其说,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二、迁移论述,横向发散
迁移论述,是横向的思维维度。“迁移论述”可以分为两个思路:一是从一个点想到另一个点,即思维从“原点”向一个方向发散,由鲍勃·迪伦的优秀歌词迁移到其他优秀的歌词,从学生熟悉的歌词中去挖掘论述深度和思想深度。解读这些歌词,学生会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优秀的文学作品,或给人力量,或给人生活的启示,或给人美的欣赏。
第二种迁移论述是从一个“点”想到一个“面”,是第一种思路的扩展,要求思路向四周发散,即从“优秀歌词”到“优秀的文学作品”,再到“文学作品”,最后到低俗的无病呻吟的“作品”。针对这一论题,可以这样写:这些歌词的作用和意义,岂是很多风花雪月、哀怨自恋、炫耀物质生活、追求虚幻梦境的所谓“文学作品”能够比的吗?一切优秀的歌词,在脱离音乐背景时具有独立品格与气质,同样可起到陶冶情操、净化灵魂的作用,这一切无不与文学发生着种种关联。
三、深入挖掘,纵向探究
对材料的深入挖掘,可以从表层到深层,从现象到本质。应该让学生联系到日常学到的大量诗词和相关文学知识,思考:怎么看待“歌词的文学性”和“文学正统”?
学生不难明白,仅以我们熟知的中国文学史来看,歌词是最初的文学样式,是诗歌散文的源头,理应在文学正统中占一席之地。由此,学生能够比较轻松地认识到,优秀的歌词肯定具有文学性。至于,能不能被列入文学正统,是否具有文学的严肃性,就看我们的眼光了。其实,无论中外,最初的创作就是劳动中无意识的号子,或者说歌词。它是诗歌和散文的源头,并且比文人的作品多了一种难得的朴素、单纯。《诗经》的很多诗句,就是歌词,带着泥土和草木的芳香。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鲍勃·迪伦获奖,是对当下很多“文学作品”的彻底否定。
写作从“就事论事”、“迁移论述”到“深入挖掘”,一步步走来,但最后千万不能忘记文章需要一个总结性的论述:鲍勃·迪伦的歌词就是文学作品,优秀的歌词就是文学正统。迪伦的获奖,对将来正统文学的创作,肯定具有深远的意义。
(作者系诸暨市学勉中学教师)-->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