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扁拖闸怀古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绍兴日报
-->

史海钩沉

关洪

今年,适逢明代绍兴知府戴琥兴建扁拖闸这一水利工程540周年,我决定再去那里看看。

首次见到五眼闸桥,还是半个世纪前的少年时代。在潺潺流水中,我跟着大人乘船,从桥下匆匆而过。看惯了一个桥洞的石拱桥,初次看到5个并行可通航的石桥,自然颇为新奇。而印象中,在五眼闸桥北约20米处,还有一座三眼石桥,两桥位置呈“厂”字形状分布。但在而后的岁月里,我再也没去过那里。后来读了方志,才知道这两座桥,便是明代绍兴府大名鼎鼎的水利设施——扁拖闸(南北两闸)的遗存。

鸡年大年初四上午,我再次来到位于齐贤镇的五眼闸自然村。

戴琥,堪称是马臻之后,越地又一位水利巨擘。

据考证,现存绍兴地方志中,最早将扁拖闸记入志书的,是明嘉靖《山阴县志》。该方志所载绍兴府城北部8个水利设施中,扁拖闸仅次于玉山闸,位居第二。在明万历《绍兴府志》中,则更为详细:“扁拖闸,在府城东北三十里,小江之北。其闸有二:北闸三洞,成化十三年(1477),知府戴琥建;南闸五洞,正德六年(1511),张焕建……以泄江北之水”。同样的记载,还散见于清代康熙、乾隆、嘉庆年间的府、县志书。

从古代方志的记载中,可以看出:扁拖闸是由三眼闸、五眼闸组成的水利设施,先后分为两段完成:三眼闸,系绍兴知府戴琥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兴建。44年后的明正德六年(1511),山阴知县张焕又在北闸的南首,兴建起五孔南闸。

应当说,扁拖闸的兴建,与它东面约8公里处的玉山斗门闸的运行水平是相吻合的。

在唐贞元元年(785),浙东观察使皇甫政(在汉马臻所建镜湖最北的斗门附近)兴建了8孔玉山斗门闸。玉山斗门闸建成后,山会平原排涝条件大大改善。但运行数百年后,又遇到了诸多问题:

南宋时大规模填湖造田,周长350里的鉴湖大部湮废,使原先的蓄水功能大为减退;浦阳江“鸠占雀巢”,长期借道钱清江(西小江),横贯山阴北部入海。一遇霪雨,洪水横溢,西小江北部的水患不断,导致山阴、萧山两邑大批良田受淹;随着斗门老闸周边的泥沙淤积,又加上泄洪已超越了原先的设计能量,玉山斗门闸已不堪重负。

为此,绍兴知府戴琥迎难而上,兴建了扁拖闸。扁拖闸的兴建,彻底改善这一带遇水则涝、遇旱成灾的现状。在某种意义上说,亦是对玉山斗门闸功能减退一种必要的补充。

扁拖闸北闸(三眼闸)兴建60年后,明嘉靖十六年(1537),绍兴知府汤绍恩在离玉山闸5华里处,新建起明代中国最大的河口大闸——28孔的三江应宿闸。扁拖闸与玉山斗门闸等一起,又作为三江闸的配套水利设施,一直运行到清代前期,并代代有修缮,继续发挥着作用。民国时期,闸改建为桥。后来,村以闸著名,五眼闸亦成了当地一处颇具特色的地名。

五洞扁拖闸,民间称为五眼闸桥;三洞扁拖闸,则被称为三眼桥。为了保护这一明代的重要水利遗存,扁拖闸在2002年12月被绍兴县(今柯桥区)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岁月荏苒,沧海桑田。今天走近明代扁拖闸遗存的五眼闸村,540年前由戴琥主持所建的三孔扁拖闸(北闸),因闸已久废,在民国时期已改闸为桥;本世纪开通村道后,原先石桥桥梁桥墩,大多不见踪迹,面目难辨,令人不胜唏嘘。而尚感欣慰的是,当年由山阴知县张焕所建的五洞扁拖闸(南闸),历尽数百年风雨战乱,仍能寻觅出昔日的影踪。桥旁新建了飞檐斗拱、古色古香的亭子,并加装了蓝色的防护铁栏。

伫立五洞闸桥头,浮想连翩。桥下的河水依然清澈,只是兴建扁拖闸的官民们,早已化作烟云,只留下越地民众与大自然抗争不息的一个重要见证。

500年后的乡人,仍用传统的方式,在深深地感念着那些兴利除弊、为民间造福的故人,在那块文保单位的石碑下,还残留着香烛的痕迹……-->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