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校园欺凌防治的学科渗透策略

2022年01月13日 10阅读 来源:绍兴日报

教学实践

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小学 黄刚强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为进一步防范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努力打造安全校园,国家开展了专项治理行动,通过构建综合防治体系,形成多部门齐抓共管的解决方案。而学校作为防治校园欺凌的主战场,如何开展有效的防欺凌教育已成为热点话题之一。笔者认为,在学科教学中隐性植入防欺凌知识,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学生自觉反对欺凌事件,不失为一种“人人可为、天天可为、课课可为”的常态化育人的校园欺凌防治有效策略,为治理校园欺凌行为提供新方案。

一、心中有谱,明晰“渗透源”

渗透式教育能否顺利实施与最终取得实效,前提是施教者要对校园欺凌的基本知识、防治的政策法规、学生的实际,以及国内外有关校园欺凌的实践与研究等这些“渗透源”了然于心,做到“心中有谱”,那么在学科中渗透防欺凌教育才能有的放矢、得心应手。具体措施包括:

1.组织通识培训。组织教师全员培训、业务学习、教研活动。教师们需要了解防治校园欺凌的相关政策文件、法律法规,重点掌握校园欺凌的概念、类型、指导原则等。

2.开展专业引领。聘请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引领教师学习国内外关于校园欺凌的实践成果与研究论著,懂得从社会影响、家庭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个体心理等角度深入分析校园欺凌的成因,比如“同理心”“共情”“人际关系”“情绪管理”等与校园欺凌关联密切的心理学知识,确保教案的设计更合理、更科学。

3.进行案例分析。对校内学生开展问卷调查与个案分析,帮助教师了解本校校园欺凌高发的年龄与学段,排查重点班级与特殊学生,以及认识校园欺凌发生后,欺凌者和受欺凌者容易形成的学业适应不良、不良人格特征以及社会化障碍等心理问题,使学科渗透教育更具针对性。

二、眼中有光,锁定“渗透点”

在学科教研组长的组织下,指导教师通过个体观察、合作探究,对学科教材内容进行扫描、梳理,从中挖掘可进行防欺凌教育渗透的内容,从而锁定“渗透点”。

1.扫描“渗透点”。对教材内容进行单元或板块扫描,从宏观角度扫描一册或全册教材,确定可渗透的学习领域或板块内容。如现行小学数学部编版教材,各册教材由“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数学广角”五大板块组成,其中“数与代数”“统计与概率”这两个板块最适宜渗透防欺凌教育;“图形与几何”“综合与实践”“数学广角”三个领域,教师可通过小组合作,来帮助学生增进人际交往,减少冲突、避免孤立。通过良性人际互动,促进生生关系。

2.锁定“渗透点”。扫描可渗透的单元、板块内容后,再梳理各课时的教学内容,以此锁定“渗透点”。例如,教师在扫描数学三年级上册各板块内容后,锁定“数学广场—集合”这一板块例题中的“参加跳绳、踢毽比赛”集合图与“做一做”练习中“把会游泳的、会飞的动物填写在合适的圈里”的集合图,就可根据校园欺凌的“渗透源”,进行诸如“校园欺凌几种主要形式”这些知识点,或“校园欺凌的后果与危害”“防治欺凌的应对与建议”等进行渗透教育。当然,有些教学内容较难锁定“渗透点”,不必勉强。

三、手中有法,设计“渗透群”

锁定“渗透点”以后,我们先把渗透方式方法进行分类,再根据教材内容、教师喜好、学生实际,选择合适的方式方法设计整册教材或一册教材中的“渗透教案”,然后整理成册形成课程“渗透群”,便于学校教师随时使用。

按渗透的时段分,可分为课始渗透、课中渗透、课尾渗透。按渗透的性质分,可分为情景渗透、编题渗透、数据对比渗透、游戏或合作渗透、谈话渗透等,如情景渗透即创设与校园欺凌相关的情景,可以是一段视频、一则新闻、一个故事、一幅图画、一首诗歌等。按渗透的年段分,可以分为低、中、高年段渗透,低年级渗透一般以校园欺凌的概念为主,而中高段不用再花更多时间去渗透校园欺凌的概念与定义,从而使小学段的教材形成防欺凌教育的系统性与整体性。渗透式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是多样化、灵活化、形象化的,在实际应用中,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以表格形式进行整理、记录,形成案例或教学设计,并把同一课程的渗透案例汇编成册,形成课程“渗透群”,既方便教师自己使用,也便于其他教师借鉴参考。

综上所述,通过在学科教学中渗透防欺凌教育,可以在日常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科特性与内容,挖掘渗透点,融入校园欺凌的知识、情景与防范指导原则等,使校园欺凌行为中的欺凌者、被欺凌者、旁观者在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内化教育者所倡导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此来降低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率,为少年儿童成长保驾护航。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