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破解“我讲了,你不会”的困境

2022年01月13日 10阅读 来源:绍兴日报

何灿华

在“拔河比赛”中,谁是施力物体?谁是受力物体?在“蛙泳前行”中,谁是施力物体?谁是受力物体?在“足球射门”中,谁是施力物体?谁是受力物体?……问题、照片、动画、视频及实践体验活动,让学生们兴趣盎然,仿佛忘记了他们正在科学课堂上学习枯燥抽象的“力”,这是不久前越城区初中科学何灿华名师工作室《基于“实践体验”品质课堂》专题研讨会的一个场景。

课堂教学改革已经到了“嬗变期”,课堂究竟该如何变革?初中科学名师工作室课题《基于“七要素”品质课堂深化行动研究》正试图解决这一困境。根据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学习的本质是经验在深度或广度的持续变化,在课堂上每个知识点的落实一般经过信息接受、信息加工、信息应用3个阶段。如果只重视第一阶段,就容易造成“我讲了,你不会”的困境。为此,关注学科素养、学习状况、学习乐趣、问题思辨、实践体验、资源技术和学习效果等要素,强化学生对信息的自我转换和提升转换,就成了品质课堂的关键点。

一、在信息接受阶段,突出感知与行为的体验

初中学生在学习力学前,已经接触了一些关于力学的概念。学生在信息接受阶段可通过期望、注意、阅读、记忆等方式来实现信息的转换,但如果仅仅根据书本提供的几幅图片进行简单的输入式学习,对力的概念的掌握就会流于表面,因此,教师在信息接受阶段的课堂设计中要突出“感知和行为”的体验。

【活动一】小组拔河赛:准备一条比赛绳,通过比赛让全体学生认识到力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

【活动二】滑板挑战赛:让一男生站到滑板上,一女生站在地面相互拉绳,让学生体验力的神奇。

【活动三】智力抢答赛:把m1和m2均视为质点,请分析他们的受力情况,让学生体验力的深奥。

通过比赛活动,让学生承认一个看不到的事物的存在,还要清楚地认识到力与平时所说的“力气”是不一样的。然后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3幅图并完成任务单。在初中科学课程中,我们把生活中说的“拍”“推”“提”“吸”等概括为“作用”,因此,可以得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一结论。其中,施加力的物体叫做施力物体,另一个物体是受力物体。

二、在信息加工阶段,突出问题与思维的体验

学生在接受“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一信息后,很多同学对这一抽象而晦涩的概念并未完全理解,需要通过提取、冲突、重组、迁移等方式来实现信息的自我转换。这个阶段的问题冲突和思维体验显得十分重要。为此,教师可以结合课本内容设计如下问题——

问题1:物体间一定要接触才能产生力吗?

问题2: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一定能产生力吗?

问题3:不接触的物体间能产生力吗?

问题4:在“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中,“作用”可用哪些动词表达出来?

问题5:物体间的“接触”与物体间的“作用”有什么不同?

问题6:在“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中,这个“对”表示什么意思?

问题7:在“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中,“对”字前面的“物体”与“对”字后面的“物体”有区别吗?

……

【活动一】图示体验:指出下面方形积木并排放、叠加放、斜置放时力产生的情况。

【活动二】实验体验:“大头针跳舞”。

在玻璃板上放置一些大头针,用一个蹄形磁体在玻璃板下方移动,桌上的大头针就会“翩翩起舞”。这与我们的常识是一致的:磁铁对大头针有作用。

【活动三】表达体验:说出下面这些例子中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活动四】建构知识:产生力的必要条件。

(1)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

(2)物体间必须相互作用。“作用”不一定“接触”,“接触”不一定“作用”。

三、在信息应用阶段,突出场景与心理的体验

学生在经过信息的自我转换后,从人或其他生物能够产生力,到其他无生命物体也能产生力;从接触的物体发生作用时能产生力,到不接触的物体发生作用时也能产生力;从物体间作用时会产生力,到产生一个力一定涉及到两个物体等思维体验,但在实际的信息应用过程中还是生疏的,教师需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任务为分类标准,整合各种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加强对场景的体验,从而巩固知识的落实和思维的进阶。

【练习一】下列所述情景中,手作为受力物体的是(

A.手将铁丝弯曲

B.手将石块举高

C.用手将排球打出去,手感觉有点疼

D.用手接住飞来的篮球,手感到有点摩擦

【练习二】如图所示,手对桌子作用一个力F1,桌子同时对手作用一个力F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F1的施力物体是手,受力物体是桌子

B.F2的施力物体是手,受力物体是桌子

C.F1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桌子

D.F2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手

【练习三】如图所示为运动员从蹦床上弹起到最高点时的情景,假如“圆圈”表示运动员,符合此时运动员的受力示意图的是(

【练习四】足球运动员把足球踢向空中,若不讲空气阻力,下图表示足球在空中飞行的受力图,正确的是()(G表示重力,F表示脚对足球的作用力)

【练习五】铅球被推出到落地,并在草地上滚动一段距离后静止在丁处。若不计空气阻力,此过程中如图所示甲、乙、丙、丁4个位置,其受力示意图正确的是(

A.

B.

C.

D.

分析归纳:练习一和练习二主要检测“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一抽象的概念;练习三和练习四主要针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概念;练习五让学生心存疑虑,为下面学习重力、弹力、摩擦力服务。由此归纳出如下结论:第一步:根据题意,确定受力物体(研究对象);第二步:找出关键词,选择整体或者隔离法;第三步:用带箭头的线段,作出受力分析,明确是“谁”对“谁”的作用力。

根据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一个科学问题可以看成是由内部信息(条件信息、结论信息)以及与之相关的外部信息构成的整体系统。内部信息主要包括已知数据及其特征、式子(条件和结论)的结构形式、图形和符号的意义等。外部信息主要包括相关的概念、定理、公理、公式、经验、方法、技能等。因此,造成“我讲了,你不会”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信息转换过程中某个环节出现了障碍,要破解这一困境,就是要帮助学生理解学习的本质,在已有的相关知识、经验、技能的基础上,根据所确立的问题目标,对科学问题系统内外相关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最后输出处理结果。将信息加工学习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上所作的富有成效的探索,可以为“品质课堂”深化行动提供有益启示。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