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中国历史地理中的运河

2022年01月13日 10阅读 来源:绍兴日报

6月16日,国内首座集文物保护、科研展陈、社会教育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运河主题博物馆——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正式开馆。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复旦大学资深教授葛剑雄走进江苏方志大讲堂,专题讲述“中国历史地理中的运河”。

讲座围绕运河的来历、功能,特别是运河与首都的关系、运河在粮食供应方面的作用,运河的代价以及大运河的未来等几个方面,通过全面系统的历史资料和生动鲜活的见闻实录,充分展示了中国历史地理这一大背景下的运河,为进一步认识运河、了解运河,进一步做好运河历史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利用等方面的工作,打开了宽阔的思路,提供了有益的启迪。

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运河是人工的水道,主要用于航行以及水利,古代称为榘(jǔ)、沟、渠。

历史上,一般把邗沟当作第一条运河。江南地势低平,水源丰富,水体密集,运河的开凿和维护既有需要也有可能。实际上,江南早已有运河。

比较明确的记载,一般都以邗沟作为中国第一条运河,时间上应早于公元前486年。早期运河的开凿,完全可能直接利用水体,天然与人工相结合,或全部由人工完成。

水运运量大、成本低、效率高。运河的功能包括灌溉、水利,但在中国历史上,比较多的是运送粮食、物资。

大运河与首都

元朝开通京杭大运河的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目的,就是解决北京的粮食供应。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没有大运河,就没有北京的首都地位。但也正因为如此,运河具有它消极的一面,如成本很高,航运跟灌溉往往是矛盾的,对水系有破坏作用等。

从元朝开始,北京成为首都。北京要解决粮食供应,主要依靠京杭大运河。正是有了这个基础,所以明朝到了朱元璋的儿子朱棣的时候才可以正式迁都迁到北京。

从西安、洛阳,到开封……总的趋势,中国的首都是从西移到东,又移到北。定都南京、杭州是处于分裂时期,不得已到南方来。在冷兵器时代,一般要占据有利形势,“居高临下”。所以从战略上讲,中国的首都一定是放到北方的。

西周开始,在关中建都后,随着首都人口的增加与统治范围的扩大,关中平原生产的粮食远远满足不了需要。何况,首都的粮食还要转运到西北边境。从水路来讲,只有溯黄河而上,到洛阳再往西,过三门峡的天险。

原来的三门峡有三个水道,两边是山,水势湍急,过道狭窄,当时没有机械动力,船要依靠拉纤才能上去。一方面,很费力,另一方面,水道狭窄,很多船要翻掉,想避开却又避不过。而关中,往往又会出现粮食减产,或者出现旱灾等状况。本身生产量减少,漕运的任务又重,往往花了很大精力,最后还是满足不了需求。

为何东汉时建都到洛阳?就是因为如果放到洛阳,可以避开三门峡的天险。以前说,汉光武帝刘秀在河南南阳发家,洛阳靠近他老家,还有说是为了依靠南阳的豪强大族,其实这些跟建都并没有太直接的关系。最初的原因,是长安受到很大破坏。但是后来,朝廷变动过几次,都没回长安,原因就是洛阳可以比较容易地获得粮食供应。

实际上,首都无论放到哪里,都躲不开一个问题,那就是怎么解决粮食供应。

唐朝以后,首都为何没有回到西安?表面原因看,是西安已经被毁,更重要的原因是没办法解决粮食供应问题。关中的粮食不可能再增产,使得关中对南方的依赖性增大。

再以后,连洛阳都不能建首都了。于是,宋朝的首都到了开封。开封周围都是平原,又紧靠黄河,战略上并没有什么优势,金国人如果从北京、山西打下来,很快就能打到开封,没有战略要地可守。但是,开封开了汴渠,从开封直接通向淮河,连起了江南水系。如果没有汴渠,开封的首都地位也就没有了。

大运河的未来发展

晚清时,运河为何会被废?主要是当时来自外国的海轮、电报、电话对运河造成了冲击,既有了远距离通信保障,又有了机械动力和安全保障,运河就变得没什么用了。

如今,运河的一部分已经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从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来看,利用和开发必须要适度才可以。

首先,绝对要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有条件地进行整治。

第二,运河的航运功能可以进一步优化。比如有些船本身会造成污染,有些船不符合标准;江苏、浙江的运河流量、运河的宽度跟它的每年物流的量的指标都远远低于欧洲的莱茵河。因此,从航运功能来讲,主要是江苏、浙江一带,可以作进一步优化。

第三,还可以开发旅游。当然,旅游开发的前提是要与航运功能协调,要注重实效,比如可以把游客从这个景点带到那个景点,时间上比较节约。

此外,文化带建设也更重要。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运河文化带?是1公里宽还是20公里宽?运河要起什么作用?要根植文化要素,或者是跟运河同步,或者使运河起到重要作用的,这才叫运河文化。既然是建设,必须要明确它的范围有多大?它的性质是什么?特色是什么?同时,还要因地制宜,打造自己的文化特色。

(智珂珂根据讲座视频整理,有删节,未经葛教授本人审阅)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