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湖、库)名片
三江大河由总干河、西干河与东干河组成。
总干河从越城区斗门街道荷湖村至新三江闸,总长4360米,自1980年以来,采取开挖引河、筑堤束水、开闸排泥结合人工开挖等措施,持续拓浚河面。1987年在三江闸左岸新挖河面宽150余米,建成6孔总跨150米的汤公大桥与三江闸相衔接。荷湖至三江闸现状河宽100~255米,规划河宽220米。
西干河横贯平原西北,自荷湖村经柘林、阳嘉龙、华舍、珠墅、钱清,交浙东运河后沿钱清江故道直至萧山临浦。1992年6月,西干河与总干河入口的荷湖段进行截弯取直,新挖河道长355米,河面宽100米。拆除荷湖老石桥,新建荷湖公路桥1座。
东干河纵贯平原中部南北,自荷湖村至斗门与直落江、菖蒲溇直江相接,并与东西向的运河、南江沟通。1997年,开展斗门段河道拓浚工程,河道由原来的35米拓宽到80米。
三江大河
拥抱大湾区,融入长三角。这几年,绍兴抢抓长三角一体化、杭绍甬同城化发展和浙江“四大”建设的叠加机遇,加速从山会时代向镜湖时代再向杭州湾时代奋进的脚步,一路往北,向海而盛。
事实上,在古代,绍兴这座天然带有海洋基因的古老城市,就已开始“北漂”生涯。而观察的最好参照系就是三江大河。
她以及跟她有关的一系列水利工程,既是绍兴北进的见证者,又是引领者。
使命的交接
三江大河,何为“三江”?答案有很多版本,认可度最高的一种是指钱塘江(浙江)、西小江(钱清江)、曹娥江。
三江口,就是这三条江汇聚之处(即曹娥江大闸处),三江大河,当然就是指流向三江口的河道。
当然,汇聚的不只是水流,还有历史和记忆。
三江闸,新三江闸,记者之前都去过,但此次再访,新的认识、感悟依然如潮水一般涌来。
“我们这里是三江大河汇入曹娥江的地方,就是三江大河的终点。”柯桥区塘闸管理中心副主任吕建明手指墙上的一幅区域地形图,开门见山地介绍起来。
很快,他又领着我们走上新三江大闸公路桥,一边眺望浩荡江面,一边介绍新三江大闸工程有关情况。
随后,热心的他又带我们来到新三江闸上游两公里左右的三江闸。这样的行程安排,暗合了我们此行的任务——向历史回溯。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历史上,对绍兴来说,在大力开挖疏浚河湖、构建发达水网的同时,如何畅通排涝泄洪体系,确保海晏河清,始终是一个棘手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差不多跟修筑鉴湖同期,为了打通山会平原的排涝通道,马太守筑造了玉山斗门,这也是今天越城区斗门街道地名的由来。
唐贞观年间,二孔玉山斗门扩建为8孔玉山闸,直至明三江闸兴建,它们之间完成使命的交接。
明嘉靖年间,绍兴知府汤绍恩主持建造了三江闸,持续发挥效益近450年,直到1981年建成的新三江闸接过“接力棒”。
如今,位于三江口(曹娥江入钱塘江口)的曹娥江大闸,又“冲”到了排涝泄洪、蓄水灌溉的最前面。
一路向北,三江大河是水流的方向,也是历史的路标。
不朽的丰碑
这座城市的“北漂”进程中,三江闸是个轰轰烈烈的存在。一则因为发挥的作用之大,二则因为发挥作用之久。
南宋,鉴湖因围湖造田而致湮废后,萧绍平原蓄泄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御潮排涝再次告急。随后几任当政者虽然采取措施,但情况未有根本性改变。“当事者不得已决塘以泻之。塘决则忧旱,岁苦修筑。”(《明史·汤绍恩传》)
明嘉靖十六年(1537),绍兴知府汤绍恩主持建成三江闸,全闸二十八孔,以应天上二十八星宿,故又称应宿闸。大闸的建成,开创了绍兴水利史上通过海塘和沿海大闸全控水利形势的新格局,从此沃野千里,民沾其利。“至前明嘉靖间,知府汤绍恩窥势扼要,置闸于三江之浒,洞如经宿之数,旱则蓄之,涝则泄之,工巨而泽溥,害除而利兴,护三县之田皆成沃壤”(《重修三江闸记》),为保证绍兴鱼米之乡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江闸在绍兴水利和区域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是我国最早、最大的滨海大闸之一,也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砌石结构多孔水闸,其工程技术较世界同类工程领先了300多年。
为感念汤绍恩之功,早在明万历年间,人们就在闸边建起汤公祠,四时祀奉,历代不绝。
“潮后谒宁江伯汤公绍恩祠,附祀明以来守令之勤于水者……”清代越中大儒李慈铭在他的《越缦堂日记》中记载了一次赴三江观潮,顺便拜谒汤公祠的经历,并热情讴歌“捍大灾、御大患”的治水功臣汤绍恩。
他回家写的一首七言古风中,描写了钱江潮这一自然界奇观:“云崩雪压悬十丈,雄嘘雌应争砰訇……渤澥怒吼奋相搏,跃浪突与青天平。”
作者发挥丰富想象力,笔调夸张,因物赋形,绘声绘色,隔着纸张似乎都能感受钱江潮排山倒海、惊涛拍岸之声势。表面写“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实则同样是对治水英雄的礼赞。因为要不是三江闸的存在,潮水越是壮观震撼,对城市和生民越是灭顶之灾。
抒写“山海情”
浩阔的江水,两岸的青山,古老的水闸,遗留的残碑……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地理位置,让三江口拥有别样山海风光。
近年来,斗门街道加大“五水共治”力度,以达到无杂物漂浮、无违章设置、无护岸坍塌、无污水直排、无污泥淤积“五无”为目标,深化三江大河“一河一策”治理方案,采取措施,加大投入,严格考核,推动三江大河水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实施水污染治理,对三江大河主干河道两侧开展污染源治理,扎实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落实治理设施日常维护。全面开展“污水零直排区”建设,高标准实施雨污分流改造。
实施水环境治理,进一步清理整治侵占水域岸线、围垦湖泊、非法采砂等行为,切实将“清四乱”作为各级河(湖)的重要任务和河湖管理的日常工作。严格入河排污口监管,确保不让污水流入河道。
实施水域岸线管理保护,认真贯彻执行《绍兴市水资源保护条例》,实施三江大河河道综合整治,结合道路提升、堤防加固、岸坡整治、绿化修复和文化节点打造等,不断提升河湖岸线安全有序管理基础。
“通过这些年的努力,河道环境显著改观,河道水质明显改善。”斗门街道人大工委主任、镇级河长邵英介绍,现在三江大河斗门段断面水质基本保持III类及以上。
据了解,三江闸于1963年成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我市正在积极争取三江闸升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14年出台《三江闸保护、利用、传承工作方案》,做好三江闸文物保护、利用文章。邵英表示,斗门街道正全力做好包括三江闸在内有关历史遗迹遗址的保护工作。在此基础上,依托独特的山海资源,委托相关机构开展区域休闲旅游规划,与三江闸、新三江闸、曹娥江大闸以及斗门古镇、荷湖古村等串联起来,积极打造山海休闲旅游区。(实习生王嘉煜、聂庆、胡雨卉、王旭泷参与采写)
河长感言
三江大河斗门段起于西海湖渔场(璜山北村附近),终于老三江闸,全长3.72公里。三江大河作为萧绍平原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行洪排涝、水量调蓄、供水灌溉、景观休闲、生态保护等多种功能。明代嘉靖十六年绍兴知府汤绍恩主持修建了三江闸,保护了萧绍平原80多万亩农田和生态环境。1979年,在三江闸外2500米处另建新三江闸,代替老闸延续使命。
三江大河沿线有越城区斗门街道下辖三个村庄、三家企业,农田尾水和工业废水对河体水质影响较大。近年来,经过集中高效处理农村生活污水、高密度点位监测企业偷排漏排,以及实施农药化肥减量和绿色防控等措施,三江大河水质已大幅提升,可以常年保持在Ⅲ类水及以上。
保护三江大河,要与保护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群众利益结合起来,我们将加大宣传推介力度,使治水、节水、护水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增强群众治水自觉。同时,我们将以河长制为抓手,加强网格化巡查,促进常态化管理,积极推进“无违建”和“污水零直排”创建,推动生态环境持续好转,积极打造水清、岸绿、景美、人文明的三江大河独特风光。
斗门街道人大工委主任、镇级河长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