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蔡江:从高山到大江

2022年01月12日 10阅读 来源:绍兴日报

原本约访的几条浦阳江支流,因受台风“烟花”影响较大,河堤还在抢修,于是陈蔡江这条二级支流临时成了替补。

其实,无论从水系的角度还是历史的角度看,陈蔡江都是“一流”的。

从高山到大江

诸暨第一高山在哪?诸暨第一大湖在哪?答案是:都在东白湖镇。位于诸暨、嵊州和金华东阳交界处的东白山,主峰太白尖海拔1194.6米,也是浙东第一高峰。东白湖,又叫陈蔡水库,库容1.2亿立方米,承担着向诸暨城区及下游近80万市民供水的重任,是诸暨第一大湖,被称为诸暨人的“大水缸”。

而作为浦阳江的二级支流,陈蔡江发源于东白山,起点位于陈蔡水库大坝之下,最终于暨南街道街亭社区(原属街亭镇)汇入开化江(浦阳江一级支流),实现了对暨阳大地上山水之最的完美连接。

以上,是记者事后才了解到的。初见陈蔡江,还闹了个“对面相逢不相识”的尴尬。

那天下午,记者赶到东白湖镇政府时,水管站站长蔡小土早已等候在门口了,原来山区乡镇下班时间早,他怕记者来不及采访,就建议“边走边聊”。刚刚停稳的车子吱溜一声又蹿出镇政府大门,往河道上游跑去。

“镇政府门口这条是什么河?”

“就是陈蔡江呀!”

可能是为了解除我的窘迫,蔡站长呵呵呵地笑了起来,然后介绍起陈蔡江相关情况。

东白湖镇,除了东白山、东白湖,另一张金名片,无疑要数以斯宅村千柱屋为代表的斯氏古民居群。而陈蔡江、陈蔡水库的源头之一上林溪(斯宅溪),正好从那片建筑之间穿流而过。

眼前的上林溪,滩浅流急,哗哗作响,衬得山乡愈加宁静。一些孩子在大人的照顾下,正在溪坑里玩水嬉戏。那水清澈得让人看着心痒痒,忍不住下车用手机拍照。

一抬头,河对面正是千柱屋,还有华国公别墅、小洋房。旧地重游,倍感亲切。

折返时,再次从沿(东白)湖公路走,穿行在青山绿水间。由于陈蔡水库正在实施加固改造工程,我们无法上到水库大坝,于是车子停在了大坝之下,这里正是陈蔡江的起点。

过镇政府,来到陈蔡江陈蔡社区段时,已是暮色四合。岸上的花树、房子都成了深色,而河水在天边晚霞倒映下被染成了绯红。那不是河,是一幅画。

穿过浩荡历史

陈蔡江和她的上游穿过那片如云的建筑,也穿过那段浩荡的历史。

很多人走访斯宅之后,都会发出一个感慨:这么个偏远的山沟沟里,怎么会建造这么庞大的建筑,出现这么多的贤达俊杰?

溪流无言,但却是这段传奇的见证者。

根据史料,斯氏家族是在唐朝末年由东阳迁徙而来。彼时,这里称为上林地界,在耕读重教的家风沐浴下,定居繁衍于此的斯姓家族人才辈出,族中涌现出大批科场入仕者和经商致富者。

最有名的,当数千柱屋的建造者——清代富商斯元儒。千柱屋(斯盛居)落成于1815年(嘉庆二十年)前后,因有上千柱子而得名,占地6850平方米,有房121间,是斯氏古民居群中规模最大者。

同样在清嘉庆年间,斯元儒胞兄斯元仁建造了发祥居,面积大概只有千柱屋一半,但砖雕、石雕、木雕等雕刻比前者精美得多。

斯元儒等斯氏一族“富而又仁”,热衷公益,平生积极倡赈灾、乐助学、捐义田、礼师友、恤亲故……为此,道光皇帝钦赐御匾“乐善好施”。

这种开明通达的观念,更促进了家族后人的成长成才。

中国古生物学奠基人、中科院院士斯行健,国际焊接专家斯重遥,著名儿童教育家斯霞……近代以来,斯宅村就走出了100多位教授,在军、政、商各界成就斐然的乡贤达数十位,在各自领域为国家民族作出了重大贡献。

可以说,这个山沟沟里的奇迹背后,仍是流淌在诸暨人血液中的一贯基因——耕读传家、重教兴学。

有意思的是,在斯氏古民居群中,保存着一条清晰完好的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脉络。从笔峰书院的私塾,到华国公别墅的民塾(象山民塾),再到斯民小学的新式学堂,正是这种跟大时代同步甚或领先的教育,让这个偏僻小山村的一代代后人拥有了理想,走出了山野。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