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剧《喀喇昆仑》新疆首演
5月21日,在新疆阿拉尔市文化馆,绍剧现代戏《喀喇昆仑——绍兴青年屯垦戍边纪事》上演。这是有着400多年历史的绍剧第一次在新疆演出,这也是绍兴市演艺集团成立以来的第一部原创剧目。
一曲英雄的赞歌
一种艺术的再现
一曲英雄的赞歌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半个世纪前,有一批绍兴青年跨出国门,参与援建中巴公路。前后14年时间,他们用青春和热血铺起了这条世界上海拔最高、工程最艰险的“天路”。
喀喇昆仑山海拔高、空气稀薄、日照强烈、降雨少、地势复杂,不适合人类生存。这条中巴公路穿越喀喇昆仑山,是世界最高最美的公路,也被称为世界近现代17项代价最昂贵的建设工程之一:自1966年7月起到1979年11月公路移交日止,共发生各类事故700余次。为了建成这条全长1224公里的“天路”,中巴双方有800余人献出了生命。正是他们以一片赤诚之心,开发、建设边疆,在喀喇昆仑的大地上挥洒着自己的热血与青春,才筑起了这座巍峨的界碑。
这曾经也是一段绝密的历史,一直到2010年才完全解密。新编绍剧现代戏《喀喇昆仑》,就是以这段历史为背景创作的。“我的父亲章宏达,是我创作这个故事的源头。他是当年1052名轰轰烈烈投身屯垦戍边的绍兴青年中的一员。我时常听他讲起,有些战友参加了一项绝密工程,对外称喀喇昆仑修筑工程,据说非常艰险,很多人牺牲在那里。但到底他们经历了什么,因为父亲没有参与,也不知道具体情况。”浙江绍剧艺术研究院编剧章静说,一直到2019年,她在父亲处读到了其战友袁世平写的一部名为《血染中巴路》的回忆录,并查阅了央视纪录片《密筑中巴公路》等大量资料,才走近了这个尘封半个世纪的伟大工程,以及和那些默默无闻的建设者们。
“我做过一个统计,当时参与这项援建工程的绍兴青年共有44名。”袁世平说,这条公路是当时中国内陆直通欧洲腹地的唯一近距离陆路通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们想通过这个剧,致敬共和国的建设者。正是他们一代又一代的无私奉献和奋斗,才有了今天中国的富强昌盛。”浙江绍剧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章劼说,这是他们创排绍剧《喀喇昆仑》的初衷。在他看来,这个绍兴青年屯垦戍边的故事,就是一曲无名英雄的赞歌。
一种艺术的再现
那么,如何用艺术的方式来演绎这曲英雄赞歌呢?
“在《喀喇昆仑》剧中,以李阿牛、王家康、刘娟娟3个绍兴青年援疆为切入口,将观众代入到遥远的大漠雪山。面对艰苦的条件和危险的环境,这些年轻人在富有359旅光荣传统的老军垦的言传身教下逐渐成长,为建设和保卫边疆无怨无悔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在章静看来,再大的壮举,也是普普通通有血有肉的人完成的,不同的是,他们比别人多了一份坚持。
比如剧中的主角李阿牛,他狡黠,风趣,又有着大多数人都有的小毛病,爱面子、好吹牛、怕吃苦。但在以杨排长为代表的共产党员的引领下,他和来自祖国各地的青年们一样,不断成长,明确了理想方向。
“小人物也是大英雄。”担任该剧文学指导的浙江省剧协原主席黄先钢也一再强调这一主旨。这是一出讴歌英雄、礼赞英雄的戏,也是一出讲普通人成长为英雄的戏。人物一定要真实接地气,故事才能演得好看。
“影视、话剧、戏曲多元化的结合,是这个戏所呈现的样式感。”该剧导演孙晓燕定位舞台的整体基调是一张“泛黄了的旧照片”。“这是一部时代特征鲜明,且青春气息浓郁,带有悲壮豪迈之气、又不乏小人物谐趣式的抒情正剧。我希望通过舞台呈现逼真的时代感,以及凭借娓娓道来的节奏感,打动现场观众。”
该剧力求电影大片般的既视感。观众感受到的不仅是历史的真实性,还有舞台的写意性。“就是要以严谨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和方法,塑造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同时要充分发挥戏曲艺术的特长和优势,强调演出结构上的音乐化和舞蹈化。”在孙晓燕看来,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是她在导演该戏时把握的总体原则。
“这是一个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的故事,离当下还是比较遥远的。”主演应林锋出生于1989年,他说,为了寻找当时年轻人的气质和状态,他做了许多准备。比如看了《密修喀喇昆仑》《军垦战歌》等纪录片,以及《年轻一代》《今夜有暴风雪》《征途》《天山行》《热血青春》等影视剧,寻找人物的家庭背景、思想行动过程等,使得表演时可以有据可依。
第一次担任一部现代戏的主演,真听、真看、真感受,是应林锋理解和走近角色的秘诀。他需要在戏曲程式与历史真实中寻找一种平衡。与此同时,在李阿牛这个人物的唱腔上,应林锋也在保持主基调的基础上进行了从小花脸、二花脸到老生的多行当尝试。因为人物是一个多重性格的复合体,每一个成长阶段要用不同的表演和唱腔风格来体现。
为了让剧中人物更加真实可感,该剧还特邀当年参加援巴筑路的绍兴青年、76岁的任文荣担任史实顾问。当时绍兴青年住的地窝子,吃的玉米馍,穿的军装、工装,还有马灯、旅行包、铺盖、铁锹等剧中人物用到的服装和道具,几乎每一个细节的设计,剧组都向任文荣进行了核实。
一场新疆的巡演
绍剧《喀喇昆仑》为什么会在距离绍兴约4600多公里的阿拉尔市首演?
“今年正逢中巴建交70周年,我们创排该剧,就是以实际行动践行‘文化润疆’重要方略。同时,更是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为‘一带一路’‘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添砖加瓦。”绍兴市演艺集团董事长陈斌说,该剧由中共绍兴市委宣传部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联合出品,是两地文化交流合作的一种全新模式。
地处塔里木河上游两岸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是“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前身是王震将军率领的英雄部队359旅。“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是这支光荣劲旅从革命战争到维稳戍边的光辉历程。这种激励着359旅传人奉献新时代、开创新局面的重要精神力量,为绍剧现代戏《喀喇昆仑》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素材。
“去年12月底,我们的主创人员应邀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学习采风,并召开了绍剧现代戏《喀喇昆仑》的剧目座谈会。”章劼说,他们在会上不仅听取了曾经参加中巴公路的老军垦牛承杰、霍保镇两位老人当年的真实故事,还就剧本打磨、创排进程、演出安排等工作,与当地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
“雄鹰在蓝天上翱翔,背负着高远的梦想。雪山印刻着你的足迹,冰川见证了你的成长。啊,喀喇昆仑,那是你青春的记忆,那是你生命的荣光!”5月21日的首演,绍阿两地领导、绍兴市援疆指挥部、阿拉尔市各级各单位代表、10位中巴公路建设者代表受邀来到现场。
“我永远也忘不了路通了的那一刻,所有的人都在欢呼,这部剧让我又回到了那个让我最骄傲、最自豪的时刻。”坐在观众席上,71岁的援巴筑路军垦代表雷虎眼里始终闪着泪光。
“那时的生活,虽然艰苦,但很光荣。”舞台上的场景也一次又一次地让76岁的霍保镇回忆起了当年的点点滴滴。这位军垦二代,曾经有过4年半的援巴筑路经历。
“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既值得我们崇敬又让我们热血澎湃!”演出结束后,当10位中巴公路建设者代表被请上舞台,观众席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修建中巴公路的故事,对于我们来说一点都不陌生。这部剧还原了那段历史,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巴人民的友谊源远流长,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塔里木中学教师许新杰这样感叹。
5月22日,一场剧目研讨会在阿拉尔市文化馆举行,绍阿双方就该剧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打磨提高的方向、下一步推广和浙阿两地合作计划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首演之后,我们还在十团、十六团、阿瓦提县、阿克苏市等地演出,这次新疆巡演将一直持续到5月31日。”
章劼说,他们将力争把《喀喇昆仑》打造成一部有口碑的精品力作,推动绍兴地方传统文化享誉全国、迈向国际。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