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百年回眸》,叙写绍兴故事

2022年01月13日 10阅读 来源:绍兴日报

由绍兴市委宣传部、绍兴市文联组织编撰的文学作品集《百年回眸》将于6月中旬付梓。绍兴11位作家以深入的艺术思考、敏锐的文学视角、丰富的创作手法、细腻的情感笔触叙写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绍兴百年奋斗故事。

回眸绍兴百年

笔墨紧跟时代

记者

於泽锋

回眸绍兴百年

近日,记者从绍兴市文联了解到,历时1年,涉及文学、美术、书法(篆刻)、摄影多个门类的“百年回眸”主题文艺创作成果将在本月开幕的“百年回眸——绍兴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文学艺术作品展”上与观众见面,这部即将出版的文学作品集《百年回眸》正是此次主题创作的成果之一。

《百年回眸》收录了8篇小说和2篇纪实文学作品。其中,既有描写战争年代的烽火硝烟,又有描写普通民众的觉醒抗争。如《地火》叙述了长工韩开山遭受地主压榨、躲避汪伪抽抓壮丁逃难苏州,回乡后又遇上国民党抓壮丁的苦难遭遇,压抑已久的反抗情绪被点燃后,毅然投奔人民军队的故事。《北撤》再现了新四军战史上的一次著名历史事件,描写了万余干部战士在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按中央部署向北撤退突围的烽火往事,作品具有独特的视角和浓郁的浙东地域特色。

作品集对改革开放年代社会各领域的发展也着墨甚多。如《城之初》用平实而简朴的文字,讲述了为突破纺织产业供大于求的发展困境,绍兴当地党委和政府突破陈规,成立了以纺织品交易为主体的轻纺市场,轻纺业一跃而起成为绍兴地方经济支柱的产业变革故事。“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挑战钱江潮》则以纪实的笔触描写了在“最不适宜建桥的地方”建造一座世界级大桥这一创造历史的故事。

绍兴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谢方儿是此次创作的负责人之一,他说:“组织开展如此规模性、主题性的文学创作在我市尚属首次,参与创作的10余位老中青三代作家来自绍兴各区(市、县),他们用近20万字的作品回望百年奋斗历程,展现百年功勋图景,这称得上是绍兴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

笔墨紧跟时代

本次主题创作以绍兴地方党史和城市发展史中的重要史实、人物和重大事件为对象,力求创作出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具有绍兴辨识度的现实主义题材文艺作品。

宏大的主题如何把握,怎样表达?这是每位作者都在思考的问题。

“不同于以往的小说创作,这一次,作家们要从大量史料中寻找创作的‘眼’,在推动情节发展的同时,还要准确还原当时当地的细节,有难度。”谢方儿说。

参与这次创作的作家陈文超谈到此次创作时说:“我创作的主题是‘绍兴民间抗日’,在构思过程中,我想到了后堡的抗日故事。1941年7月,中共绍兴县工委在现在的越城区东湖街道后堡村建立中共第一支敌后抗日武装——皋北抗日自卫队,共有队员30多人,驻地设在后堡村胡家祠堂内。”他的小说《水乡往事》正是以这一背景展开,战争的硝烟中,小说以“我”姑母的故事为主线,面对日军的侵略,一路逃难,九死一生,最后结识了“我”姑父老胡——一名特派员,毅然走上抗日道路。这个故事里,既有民族危亡时匹夫有责的大担当,又有普通人在抗战岁月里的小爱情。

小说《大江大河》由青年作家朱平创作完成,在绍兴全境解放的宏大背景下,小说讲述了解放军借船渡过曹娥江的故事,通过作者的细腻笔触,普通民众支援抗战的勇气和决心跃然纸上。

新中国成立后,绍兴经济实现了巨大腾飞,各项重大工程相继上马,社会治理不断完善,涌现了一大批先进典型。小说《城之初》《启航》《大部弄》、纪实文学作品《王金友与上旺》《挑战钱江潮——嘉绍大桥工程建设纪实》就是围绕这些主题展开的。

作家宣迪淼创作的小说《大部弄》灵感来源于“枫桥经验”,小说中“老杨”的形象,正是根据全国劳动模范杨光照来塑造的。“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升,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和爱心人士,他们积极参与到基层自治中来,可以说,他们每一个都是‘老杨’。小说《大部弄》想表达的,就是自‘枫桥经验’诞生以来,社会正能量不断涌现的良好风尚。”宣迪淼说。

作家张剑心在谈及自己的小说时说:“《启航》围绕绍兴证券业的兴起展开,以一个时代为背景讲述个人的烟火人生,反映了大时代背景下的爱情观和人生观,表达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许和新时代的向往。”

回望百年光辉路,启迪万千后辈人。“透过这些题材多样、情感丰沛、脉络清晰的‘绍兴故事’,你能看到的是绍兴这座城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百年成长轨迹,也能看到当代绍兴作家以人民为中心,与时代同步伐的家国情怀、担当精神和创作风貌。相信这十则绍兴作家笔下的‘绍兴故事’,一定能引领广大读者进一步了解红色绍兴的百年奋斗历程,进一步认识那些为了社会进步而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进一步赓续他们的精神血脉,进一步鼓起迈向新征程的精气神,进一步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这是一段写在《百年回眸》“序言”中的话,它所指向的不仅仅是出版此书的初衷和意义,也见证着绍兴文艺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