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最强大脑”护航古城

2022年01月12日 10阅读 来源:绍兴日报

前不久,浙江省数字化改革重大应用成果发布,绍兴“古城信息管理”作为市县基层的探索创新应用成果上榜。

2500多年历史的古城是绍兴的瑰宝,丰富的信息是无可替代的资源。记者探访了绍兴古城信息展示中心,实地查看古城数字大脑。

●记者

王宏超

9.09平方公里的古城信息库

绍兴府山脚下的偏门直街,古意盎然,绿树掩映老屋。偏门直街55号是绍兴古城信息展示中心,“古城信息管理”系统就位于这座面积1066平方米的中心内。进入正厅后,记者来到绍兴古城的沙盘前,道路、山峦、河流、历史街区,直观展示在眼前。

“逼真!”记者感叹。

市名城办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道,大到整座古城的轮廓,小到建筑细节,都做了精准塑造。古城的八大历史街区特别做了亮化处理,让人可以轻松识别它们。

沙盘的旁边有一面大屏幕,整整一面墙大小,这就是“绍兴古城保护利用信息展示系统”,展示着古城的影像直观,清晰且大气。

工作人员打开了操作系统,翻开建筑页面,手指点到位于前观巷的张家台门,信息在一旁浮现。建筑年代、用地面积、所有权、使用单位、文物数量等简要信息,还有房屋简介、现状描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详细解释。进入管理员权限后,显示内容详细到附近社区现有2342位住户、人口共7539人都清晰写明。通过其他选项,还能了解到该区域的用地规划、山水格局等信息。记者打开高德地图、百度地图,搜索“张家台门”,均没有这些信息内容。

绍兴古城约9.09平方公里,屋挨着屋、桥接着桥,如何采集这些海量的信息?工作人员说,市名城办与大数据等21个部门合作,对古城数据实行共享。他手指一划,带出一片蓝色阴影,这块区域里有哪些房屋、哪些文保点,甚至于餐饮店、网红打卡点、交通信息等数据都清晰可见。尤其是文保点的内容,不止以图文形式呈现,还加入了生动的视频讲解,跟着镜头预先了解一下,没过几秒,或许就能击中兴奋点。

工作人员手指轻轻向上一推,地图旋转,眼前的房屋也都换了视角。45度角望过去,不仅看得见侧面,还凸显出立体感。

绍兴在去年初利用slam全息扫描和测绘技术,对古城进行激光三维扫描,在“绍兴古城保护利用信息展示系统”中进行三维立体呈现,这个技术有个形象的名字:“数字孪生”,图形系统中的三维与现实就跟孪生兄弟一样。文保建筑是重中之重,市名城办党政综合办主任说:“文保点、文保建筑的三维图形还原甚至精确到厘米级。”

古城数字大脑有昨天、今天和明天

数据,是古城保护的原材料。它为保护古城、升级古城服务,因而它的功能不单单是展示信息那么简单。

比如,目前古城有高层建筑超过相关技术标准,它们“变矮”后,将呈现怎样一番面貌?你或许难以想象,但是这个系统却能轻松模拟。

工作人员点击进入“控高管理”界面,突兀的高楼即刻“出列”,这些建筑呈现橙黄颜色。再点击过后,显示它们矮化后的样子,原址上呈现出了古色古香的建筑。拿具体的建筑操作为例,工作人员选择了正在动工拆除的王朝大酒店,其东边的新华书店大楼近日发布拆除通告,一并列入其中。

他点击“辅助决策”一栏,这两幢建筑瞬间变矮了,王朝大酒店成为一座三四层的坡顶建筑,中间规划大型停车场,新华书店大楼原址之上,则建起了狭长的平顶建筑,仅一两层。俯瞰此地,西高东低,错落有致,与身后的书圣故里历史街区相协调。

工作人员再点击,屏幕等分三块,显示该区域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最左边是解放初期航拍图,中间是现状,右边是模拟古城更新后的风貌。三图对比,一目了然。

值得注意的是,屏幕显示该地块时,用了老地名探花坊。《越中杂识》对此有这样的记录:“探花桥,在戒珠寺南。河口有探花坊,明探花余姚谢丕立,因以名桥。”这位中了探花的谢丕,在名士之乡不算多么耀眼的人物,但也曾高居相位,故事多多。他是状元谢迁之子,高中探花后的第八年,因谢迁上疏请诛奸宦刘瑾,被牵连免职遣回故乡,在绍兴居住长达16年,复职后参与重录《永乐大典》。作为谢安的后代,他还主持恢复了上虞东山上的谢太傅祠,修葺祖坟,题诗以记。一个地名足以带出一串故事,这就是古城的历史。

这样的模拟,也能让人用更加宏观的角度去看待古城、分析古城。比如古城八大历史街区分布不均,如何连接它们?正在建设的古城入口项目,其中一个目标就是连通书圣故里与西小路两大历史街区。那么,其他历史街区之间该怎么连接?在这个系统上能得到直观的呈现。

譬如想要连接八字桥、鲁迅故里,势必要经过蜂场新村、姜家园、儿童公园等地。手指一划圈定这些区域,根据显示的信息可以制订方案。接着通过系统显示方案,还能看到改造后的面貌。如此,这个系统便成为古城更新的智库,可以不断为古城的改造升级出谋划策。据了解,系统目前赋能的古城活化利用重点项目,已达38个之多。

不仅收纳地上信息还有地下

“古城信息管理”系统是绍兴市名城办主导建设的项目。其作用范围覆盖规划建设、民生服务、社会治理等多领域。其中有一项功能正在筹备当中,市名城办党政综合办主任告诉记者:“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会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系统将收纳古城地下管网信息,以三维立体的形象呈现出来。”

他用一句话总结了这个功能——现在怎样看地上空间,以后也能怎样看地下空间。这样做的困难之处显而易见,绍兴古城各个区域建设年份不同,有些地下管网建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时间上下浮动30年,既有簇新的管网也有锈迹斑斑的,而且所属的产权人性质各异,布局参差错落,线路走位曲折,你都得把它们摸清楚。

古城的地下空间,用复杂两个字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但是信息收集完毕以后,也将带来极大便利。

首先,这将极大地方便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哪里应该绕弯、哪里可以大片开发,一目了然。

其次,古城的改造升级可以避开“雷区”。

最后,它是一项民生服务工程,哪里的水管爆了,以往得掘地三尺,才能得出维修方案。而通过系统收录管网信息,辅以实时监控的装置,一旦发生事故,地下空间以三维立体的方式呈现。能清楚显示病灶,也便于开药方。

最近市名城办工作人员几乎每周都要往杭州跑,与浙江省建设厅沟通,推进落实该系统的新功能,在这个领域内扮演先行者的角色。

了解绍兴古城保护利用信息展示系统的“十八般武艺”后,令记者没想到的是,绍兴古城信息展示中心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亮点。

记者发现中心入口附近有几块触屏,它们各司其职,有的专注于景点讲解,收集了大量的音频文字,这些资料还同步到了绍兴古城App;有的可以与人互动,把想说的话写在屏幕上,它就能变出贺卡式样的图片,可以通过手机扫一扫收入囊中。

“未来,这里可能成为绍兴古城旅游的始发地。”市名城办工作人员说。相比于网上古城的碎片信息,这里的内容生动且全面。对于那些想要进行“古城深度游”的人来说,它便是优秀的向导。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