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比尔·波特的中国游记

2022年01月12日 10阅读 来源:绍兴日报

李敬佑

比尔·波特是美国当代著名的作家、翻译家、汉学家。上世纪,他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时爱上中国文化,遂开始学习中文。大学毕业后来到台湾,在一所寺院修习佛教;后来他到香港生活,在某电台工作,接受电台的邀请到大陆旅游并撰写游记供广播。就这样,他长期生活在中国,撰写了多部游记,经电台广播、结集出版后引起轰动,受到国内外人们极大的欢迎,也给旅游文学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活力,值得重视。

我比较喜欢旅游,也喜欢旅游文学,如游记、游诗等。所以,当我知道有这样一位外国作家写出了多部中国游记作品,就十分留意,不经意间收集到比尔·波特的的5部中国游记:《空谷幽兰》《江南之旅》《黄河之旅》《彩云之南》《寻人不遇》,几乎是一部接一部地细细品味,欲罢不能,这些作品引人入胜、情趣无穷。

比尔·波特的游记一个显著特色就是写亲历亲见亲闻,作者好像拿了架摄像机,带着读者随他的身影深入现场,步入景点;又好像让你跟随一位优秀的导游,边游边听他讲述历史、介绍风物,真切的现场感令人身临其境,心向往之。

《空谷幽兰》是这些系列游记中比较典型的一部,介绍的是当代陕西终南山的隐居群体。在中国,终南山自古出名,是中国隐逸文化的发祥之地。然而,久违的终南山隐士,今天还存在吗?如果存在,他们又是怎样的一种生存状况呢?比尔·波特深入到终南山的深山峡谷,发现在那里的确还生活着一些与世几乎隔绝的人,称他们为隐士,也未尝不可。这些人过着简单而单调的生活,没有一点浪漫的成分。作者来到这些隐士的生活地点,观察他们的饮食起居,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并由此阐述他自己对隐士文化的感受。他认为,只要你的心不受妄想左右,那么你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根本没有区别。这种想法还是很积极的。这本书出版后曾经卷起一阵“终南山”热,许多人到那里去看热闹,也有一些人仿效,致使过去无人问津的荒僻山区的出租房房价大涨。

比尔·波特对中华文化怀有深深的热爱和敬畏之心,这在《寻人不遇》这部寻访中国古代诗人遗迹的游记中表现尤其显著。他整整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打出租车、坐火车、挤长途客车,甚至步行,从南到北,自东向西,走访了六十多位古代诗人的遗迹。他还特地到过绍兴寻访陆游和谢灵运的踪迹,这种寻访不是蜻蜓点水式的,而是非常认真的“真访”。所谓真访,就是他深入到山野田间,人迹罕至之处,非要找到古代诗人在诗中描绘过的意境来体验他们当时的情感不可。如在游览了沈园后,他坐出租车去三山寻找陆游故居,又到云门寺踏访陆游年轻时读书的草堂遗迹,这种执着让人肃然起敬。又如他到上虞东山寻访谢灵运的居住地,在崇山峻岭中披荆斩棘,被杂树荒草划破了手臂也在所不辞,真正显示了一个中国文化崇敬者的优美的灵魂。作为一个生活在绍兴的文史爱好者,与作者相比,差距之显,昭然若揭,值得反思。

比尔·波特的记叙表面看来非常率性、随意,但是这种客观叙述增加了现场气氛,这就使他的游记洋溢着一种个人风格,那就是亲切随和,让你如见其景,如见其人。试举一例,他在《寻人不遇》这本书里写到参观山东章丘李清照纪念馆:“绕过铜塑,穿过后面的小厅,便看见一个较大的池子,池子对面就是她的纪念堂——这里是生她、养她的故乡。我小心翼翼地踩着池子里的石头一路走过去。由于最近阴雨连绵,梅花泉里的水已经溢出来,直接流到附近的湖里。旁边的人行道上,有一个较浅的池子,人们可以用瓶子装里面的水留作纪念。我没有装水,而是拿出酒瓶往小瓷杯里倒了一杯威士忌,举杯向这位婉约派女词人致敬……”在这里,作者将他所见细腻地刻画出来,又写到他自己的行为,一位外国人对李清照的热爱之情跃然纸上,字里行间充满着对中华文化的敬意。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