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天朗气清,风和日丽,适合郊游。我们从绍兴市区出发,沿着解放大道,驱车十余公里,来到位于绍兴越城区城北的斗门古镇。车过百盛大桥,老远就能看见城隍山(又名玉蟾山)麓巍峨庄严、红黄相间的千年古刹——宝积禅寺。宝积禅寺下方西侧便是斗门老街,为斗门古镇的核心地。
绍兴有四大古镇颇负盛名,分别为东浦古镇、斗门古镇、安昌古镇和柯桥古镇。这四大古镇中被人所忽视的便是斗门古镇了。据史载,秦汉时期,在越城(今绍兴)东北二十余里的金鸡、玉蟾两山间是山会平原上的钱清江的出海口。东汉永和年间,会稽太守马臻发动民工修筑鉴湖同时,在金鸡、玉蟾两山间筑斗门(唐以前的水闸工程称斗门)。斗门原本二孔,以此调节鉴湖和钱清江的水流。唐贞元初浙东观察使皇甫政,把在斗门金鸡、玉蟾两山间的河道出海口,由原来二孔闸改成八孔,更为有效地调节鉴湖和平原河流,起着抗咸排涝、蓄水灌溉的作用。唐代玉山闸的改建,使这块原本就丰腴的土地更加肥沃,再加上斗门一直是绍兴重要的食盐产地,于是各地移民纷至沓来,集聚移居,相对优厚的自然条件带来物质和精神的满足,逐渐形成斗门老街。从东汉永和年起到明代嘉靖年,斗门玉山闸一直是绍兴的重要水利枢纽。明代嘉靖十六年(1537)为排山阴、会稽、萧山三县的内涝和防御海潮倒灌,时任绍兴太守的汤绍恩又于钱塘江、钱清江与曹娥江的三江汇合处建二十八孔的三江闸,玉山闸遂废弃成了闸桥,连通两岸,斗门老街因而更加昌盛。
斗门老街与玉山闸相依相存,老街现有的建筑多为明清时期的遗存。据《斗门镇志》记载,斗门老街始建于汉,兴于唐,盛于宋元,明时已成市集,清代商品交易十分兴盛。当时交通以舟楫为主,无论是打店歇脚的商客,还是上街赶集的村民,都要聚集于此,热闹非凡。斗门老街环山而建、沿河而筑,长约1.5公里,由东街、西街、南街、米行街和月弯街5条街道构成。
当地人云:“斗门老街是一条弄堂”。面宽2~3米,最窄处仅1米左右,两边的居民各自坐在门槛上,可以隔街递东西。老街上的民居多系砖木结构,以楼为主,上宿下店或前店后房,格局基本一致。斗门老街的5条街道中,最为古老、古迹最多的要数全长300米的西街。西街一直是老街重要的商业贸易中心,两边店铺素有“两爿油车、七支盐舍、八爿当”之说,往来舟楫纵横,商贾云集,贸易兴盛,日行肩夫,夜歇客商。经过千余年的风霜洗礼,历史积淀深厚的斗门老街已成为众多影视剧取景之地,如《少年周恩来》《围城》《鉴湖女侠》《绍兴师爷》等都曾在此拍摄。
斗门古镇自然条件优越,文化景观星布,名胜古迹众多,历史人文荟萃,先贤亮节可传。斗门乡贤、著作作家柯灵曾写过这样一段文字来形容斗门老街:“小巷的动人处就是它无比的悠闲。无论谁,只要你到巷里去踯躅一会,你的心情就会如巷尾不波的古井,那是一种和平的静穆,而不是阴森和肃杀。它闹中取静,别有天地,仍是人间。它可能是一条现代的乌衣巷,家家有自己的一本哀乐账、一部兴衰史,可是重门叠户,讳莫如深,夕阳影里,野草闲花,燕子低飞,寻觅旧家。只是一片澄明如水的气氛,净化一切,笼罩一切,使人忘忧。”
随着现代公路和铁路的兴起,依托水路繁盛千年的斗门老街已然衰落。沿街的店铺,现已大多退去了商业功能,变成了单纯居住的家宅,杂乱居住着外来务工者,穿街而过的河水也显得有些浑浊。虽然正值“五一”假期,我们却发现游客寥寥无几。斗门老街,几乎成了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步行穿过斗门老街的街头巷尾,古建筑随处可见,60多座老台门中,保护完整的台门屈指可数,其中有俞家台门“同兴里头”。如何让斗门老街在新时代重新焕发光彩已成为一大难题。江南著名的古镇老街,如乌镇、西塘、周庄之类,虽然名噪一时,但却充满商业气息,这并不是古镇老街最好的出路。现在斗门老街的改造已提上议事日程,我以为要改造斗门老街,千万不要推倒重来,将之装饰一新变成某某特色文化街,而是要保留老街固有的神韵和文化精髓,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浙东唐诗之路建设,多保留一些传统文化元素,少一些过于现代的设施和商业化,这样才能以自然清新、人文和谐之美征服大家。如此,斗门古镇才能与周边的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浙东运河、(ang)(sang)湖避风塘等景区串珠成链,成为绍兴城北一颗熠熠生辉的文旅融合的珍珠。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