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挖掘文本资源有效渗透心理教育

2022年01月12日 10阅读 来源:绍兴日报

在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学生是心理发展的主体,若没有学生的自我分析、自我思考、自我调节,那么任何教育手段都是徒劳的。因此,笔者认为,心理教育成功的前提是学生对教育者的情感认同,“亲其师,信其道”,在信任的基础上,学生才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育。语文学科有其得天独厚的心理教育沃壤,文本丰富的思想感情,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励志的传统美德,古今中外名人人格品质的养成故事……都可通过形式多样的语文教学活动,如春风化雨般渗入学生心田。

一、整合课堂教学目标,重视学生真正需求

传统的语文教学目标多偏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如今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这三个维度确立课堂教学目标,从而完成对学生较为全面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健康心理、健全人格的塑造。教学目标本是个多元的体系,涵盖认知、智能、情意三个领域,这为心理教育渗透提供了良好的背景。比如教学七年级上册《再塑生命的人》《植树的牧羊人》《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些课文的时候,教师除应明确认知、制订目标外,更应从渗透心理教育的角度着手,利用文章传达美的情感,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和文本中各个生命体对困难的态度、对人生理想的追求,教育他们正确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不幸,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加速情感的升华,获得求知的动力,受到完美人格的熏陶。

二、挖掘文本资源,利用情感打动学生

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语文应是语言工具训练和人文教育的综合性科目。而无论是从工具性还是从人文角度考虑,语文教学都离不开情感教育。因为语文教学不单是认知活动,也是情感活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伴随着师生的情感交流。教师若能把握好这一点,便能在课堂教学中很好地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提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教语文就是要让学生“披文以入情”,在“情”的熏陶、冲击、融合之中,身临其境,方能“沿波讨源”,达到“其言皆出于吾之口,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的境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应该说,在这一过程中,都是情感信息的传递,并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引起学生的共鸣,乃至情感扩散、泛化,实现情感的积极迁移。教师在让学生感知、理解、记忆和运用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应伴随着种种情感活动,感之愈深,知之愈多。

语文教师不仅要发掘和运用教学内容已包含的情感因素,更应对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情感化处理,并把它自然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学中让学生保持一种特定的情绪和情感,就能为他们创造一个引起积极思维的特定情境。教师将知识的传授与心理教育予以结合,通过各种文章的阅读和教学,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人物言行及思想情感等多方面在心理上去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接受前途理想、爱国爱民、弘扬正气等教育。

下面以新教材七年级下册课文《紫藤萝瀑布》的教学为例,阐述如何运用情感功能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紫藤萝瀑布》是著名女作家宗璞的一篇散文,作者通过紫藤萝由衰到盛的变迁,借花喻理,抒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本文的教学目标除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就是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即对学生渗透心理教育。这篇课文文质兼美,但由于有关的时代背景初一学生知之甚少,有些句子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环节设置时可把重点放在“情感”的牵引上。紫藤萝花很美,美的不仅仅是其盛开时的繁茂与那一片紫色的光辉,更美在它的顽强与生命的灵动。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可以借助“情感”,通过“读”和“议”的手段来达成教学目标。

先是“读”,尤其是“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而优美的语言最能激起美的情感,在朗读过程中,学生体会到紫藤萝花的灿烂美丽,自然想到对美好事物的珍惜。这种美的情感既而带动学生去积极思考,如此美丽的花会有不测吗?花儿会怎样对待这种不幸?那么我们人呢?……这非常利于学生在接下去的讨论中把思维的触角直接伸向文章主旨。再是“议”即讨论。可以设置这样几个问题:1.紫藤萝有过怎样的变迁?作者为什么会对紫藤萝产生这样深厚感情?2.作者是怎样由紫藤萝的形象感悟出人生意义的?3.“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包含了怎样的哲理?4.怎样理解“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学生经过讨论,明确了作者通过紫藤萝的变迁,联想到类似的家庭境况和人生际遇,触景生情,思想感情随之起伏涌动;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被毁,再到如今繁花似锦,正是十几年来整个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面对眼前盛开的紫藤萝瀑布,作者感悟到尽管家庭、人生以至国家、民族等都像紫藤萝那样,有着不幸的过去,但毕竟事过境迁,重要的是现在,一切都像那片蓬勃的花儿一样,好起来了,对人生的意义有了全新的深刻的理性认识;“积小流以成江河”,每个人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分子,只有大家都奋发有为,国家大业才能灿烂辉煌;遭遇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美好和永恒保持坚定的信念……

可以看出,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主要由情感牵引着,通过联想、想象把花的遭遇和人生遭际乃至国家命运结合起来,悟出一番道理,明白了自己该如何对待人生,在美的意境中,学生的情感受到陶冶,心理教育的目的由此而达到了。

三、生活与文本结合,渗透心理教育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作不着痕迹的渗透,避免说教式的大道理,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此很容易反感。语文教师要抓住这一心理特征,站在他们的角度潜心引导并与之平等探讨,尽可能地让他们从熟悉的生活中寻找相应的事例,与文本自然结合,一起体察作者的用心,获得美的情感体验和健康的心理影响。

如今,心理教育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尤其是学校关注的问题,新时期的语文教师更是任重而道远。“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语文教师应捧一颗爱心,怀满腔热情,以自己丰富的知识、美好的情操,与学生为友,做学生知识的传播者,更做他们健全人格的塑造者,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进行有效的心理教育渗透,以充分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