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绍兴市水利局、绍兴市鉴湖研究会联合编撰的一部有着百科全书功能的区域水利类专门志《绍兴市水利志》近日出版。
这是绍兴市有史以来第一部水利志,记载了10万年来绍兴地区自然环境沧海桑田的变迁,越地人民顺应和改造自然,历代水利建设的艰难困苦与水利科技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揭示了在“山—原—海”的特有地理环境中,绍兴水利建设的发展过程、治水方略、基本规律以及重点特色。
编撰5载,动议至今却已30余载
记者
徐霞鸿
编撰5载,动议至今却已30余载
“绍兴是地质运动而致的水乡泽国。这种山地丘陵兼备、台地盆地相融、平原河网一体的地貌,恰似一幅错落有致、旖旎多彩的自然风景画。绍兴的一切,便由此而生。”绍兴市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绍兴文史馆馆长冯建荣为《绍兴市水利志》写下了一篇近3万字的长篇序文,文章的开头,他就用这样一段科学又富有诗意的文字,阐述了“绍兴因水而兴”的观点。
在他看来,千万年来,生活于水乡泽国的越人,十分珍惜先天水缘,并将这种缘分的作用,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程度。他们学习和顺的水德,发扬变通的水性,追求最大的水利,治江河、建水城、凿运河、修湖库、围海涂、筑海塘、置水闸、畅交通、除污染、抗灾害,创出了一部以避害趋利为旨归的开天辟地、惊天动地、翻天覆地的越人水利史。
“越地及中华大地上时间最早、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治水活动,莫过于4000多年前的大禹治水。而绍兴这座城市,完全称得上是因水而兴的杰作、据水而强的标杆、由水而彰的典范,是越人治水的巧夺天工之作。”冯建荣说。
“可以说,没有水利,就没有今日之绍兴。但绍兴这样一个历史悠久、水利业绩伟大、名人辈出的区域,编写水利志这项工作在时间上为何落在了全省各地市之后?”牵头编撰《绍兴市水利志》之初,绍兴市鉴湖研究会会长邱志荣一直在思索这样一个问题。后来,他想明白了:正因为积累深厚、内容丰富,意义深远、期望至高,编写的要求和难度不言而喻。
幸好,绍兴是名副其实的方志之乡。“据考证,绍兴古代有方志146种,名胜游记284种,水利专志141种,人物志69种……总共1400余种。”邱志荣说,因为绍兴是水乡,水在绍兴有着特殊的作用和意义,所以,这些方志中一般都有水利记述,而且其内容多、记述详,是绍兴水利史、水文化上的丰厚遗产,这正是此次编写《绍兴市水利志》的重要基石。
事实上,《绍兴市水利志》执笔编撰虽是近些年的事,但此事从动议开始已经历了30余载。“此间的光阴并未虚度,绍兴同志积累了大量的水利研究成果,为这部水利志铺垫了广泛的基础。”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中国水利史研究会名誉会长周魁一至今还记得1990年在绍兴召开的“纪念鉴湖建成1850周年暨绍兴平原古代水利学术研讨会”。在那场研讨会上,不仅形成了“没有水利就没有绍兴”的共识,同时影响和培养了一批热爱绍兴水利和水文化的学者及热心参与并涉猎广泛的同好,还出版了许多有影响力的著述。“在这个过程中,绍兴市水利局牵头,联合社会各界贤达,成立了绍兴市鉴湖研究会这个学术组织,促进了绍兴水利史志研究的广泛和深入开展,这些成果成为《绍兴市水利志》编撰的坚实基础。”
在周魁一看来,现代水利成就是《绍兴市水利志》当然的主体。2011年落成的滨海曹娥江大闸,其功能之显著、设备之完善、技术之先进,令参观者倾倒。类似的现代大型工程还有小舜江上的汤浦水库,钱塘江上的引水工程,等等,都有着各自的重要功能和光辉。在这许多大型现代水利工程实践和史志研究实践的基础上,编撰《绍兴市水利志》可谓水到渠成。
“我们正式启动《绍兴市水利志》的编撰是在2015年,总共用了5年的时间完成。”邱志荣说。
230万字,绍兴水利百科全书
1301页,230余万字。全书分上、下两卷,共38章。
在通读了这部《绍兴市水利志》之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副总工,中国水利史研究会会长谭徐明作出了这样的评价:《绍兴市水利志》是有百科全书功能的区域水利类专门志。
“绍兴拥有丰富的水利遗产,是可持续性古代水利工程留存集中的区域。以大禹陵为代表的禹迹,仍在发挥水利功能的浙东运河、萧绍海塘,分布于城乡的斗门、堰坝、陂塘、桔槔井灌工程,绍兴这些众多的水利遗产,见证的不仅是一个区域的历史,而且是密切关联的中国历史和水利史的若干环节;呈现的何止是古代水利的文化和技术价值,而且是当代和未来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鲜活案例,是以水为中心的区域,在自然与社会相互影响与制约下,生动丰富的人文及地理景观。”谭徐明说。
“特别厚重。从这部书的体量来看,甚至比一些省水利志还要大。这也说明绍兴水利史的源远流长。一般的城市写到5000年前就会有点心虚,但绍兴从10万年前一直写到2013年,每一部分内容都非常扎实。”作为《绍兴市水利志》的特邀审稿,中国水利报社原副总编辑、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所特聘教授、水利遗产保护与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专家张卫东,通读此书至少有三遍。
在他的眼里,《绍兴市水利志》不仅部头大,视野也十分开阔。“它没有仅仅局限在绍兴这一个地市的范围内,而更像是一个中国水利史的缩影,给人一种窥一斑可见全豹的感觉。”张卫东说,他还有一个感受,就是绍兴的这部水利志写得特别细致。从古至今,分门别类,娓娓道来。
另一位特邀审稿,《绍兴市志》总纂任桂全也对这部《绍兴市水利志》的评价颇高。“这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志书。首先,这是绍兴全市第一部水利志,对绍兴治水的历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第二,从志书的角度来看,材料非常全面,其中有许多内容是一般水利志不会注意到的,比如对于城市水利的关注。”任桂全认为,绍兴提城市水利是有充分理由的。
“绍兴是水城,水城和水利是密不可分的。绍兴城为什么2500余年城址不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绍兴城里没有过大的火灾。33条河,把8.32平方公里的绍兴城分割成一两百个有水包围的小方块,即使一地发生火灾,也不会蔓延开来。同时,一旦火灾发生,随时随地有水可取。”任桂全说,据历史记载,同样是宋朝,杭州城的一场大火烧了4天4夜,烧毁了房屋5万多间。而绍兴最大的一场火灾,也只烧毁了400多间房屋。
“看了这部《绍兴市水利志》,我对绍兴水城的理解,更深了一个层次。”任桂全说,《绍兴市志》中虽有水利卷,但文字最多也就10万字,并不完整与全面。
作为《绍兴市水利志》的责任编辑,《中国水利史典》编委会办公室编辑戴甫青更是深有体会。“《绍兴市水利志》体量之大,在一般的地市级的专志中极为少见。但该书大而不冗,因为绍兴‘山—原—海’的地理环境格局决定了绍兴水利的多元化,加之绍兴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水利史,这就决定了《绍兴市水利志》体量必然要大,否则,有言犹未尽之疑。”戴甫青说,《绍兴市水利志》不仅“大”,还有“长”“博”“精”等特点。
“长”主要体现在时间跨度长。无论是史前的水利遗址,还是大禹治水的传说,以及有明确历史记载的治水史,源远流长,积淀深厚。不“长”,则无法突出绍兴水利的历史脉络与文化传承。
“博”主要体现在《绍兴市水利志》的结构设置。从史前水利、大禹传说、鉴湖兴废、海塘工程……直至当代水利治理与水文化建设、水利史与水文化研究,洋洋洒洒,蔚为大观。
“精”则主要体现在水利史与水文化研究的精深上。既有传统史志的客观与翔实,又在水利史、水文化的传承、弘扬上有所突破。尤其是在大禹文化与鉴湖的研究方面,极为精深。
“一方面固然是因为绍兴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另一方面也是主持该书编纂工作者的专业与敬业使然。”戴甫青说。
独具特色,内容体例均有创新
“眼下各地编撰志书甚多,但水利志并不多见。《水经注》特别提出:东南地卑,万流所凑”,故水利志实为这个地区的重点,必须成为此地区志书中的‘大志’。由于从晚更新世以来,这里曾经有过三次水文剧变,所以绍兴市水利志的修纂,事涉地质学、地史学与第四纪学。为此,修纂绍兴市水利志,首先要从修志队伍抓起,仔细研究,全面考虑,求精而不求快,才能修成一部值得藏之名山,传之其人的优秀水利志。”这是2015年1月13日,陈桥驿看完《绍兴市水利志》的大纲后写下的建议,他还郑重地在建议后面敲上了自己的印章。
《绍兴市水利志》的大纲拟定之初就征求了有关领导和专家意见,其中就有浙江大学终身教授、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郦学泰斗”陈桥驿。
“《绍兴市水利志》实际上是众多专家、学者集体研究成果的综合。”邱志荣说,他们在编撰《绍兴市水利志》的同时,还完成了《中国鉴湖》1~7辑,《运河论丛·中国大运河水利遗产保护和利用战略论坛论文集》,《绍兴水利文献丛集》上、下等学术论著。这些论著,后来都成了《绍兴市水利志》的重要附录内容和补充,也为这本志书的编写奠定了坚实基础。
“书中,既有对以往志书编写体例的传承,也有形式和内容的创新,诸如水文化、水环境、城市水利、浙东运河、水利遗产等,都有较成熟的实践和开创。”邱志荣说。
“一般的志书多以编年体或纪传体的方法修纂,但《绍兴市水利志》的目录是有特殊性的。虽然也是以时间顺序为主,但分门别类地把线索贯穿到每一个章节,同时交叉思维特别强。比如书中专题写了水闸、水库等,又把三江闸、曹娥江大闸、汤浦水库等几个在绍兴具有典型意义的水闸、水库拎出来,单独成章。”硕士毕业于浙江大学历史系的茹静文,是绍兴市水利局为《绍兴市水利志》的编撰特招的工作人员,也是《绍兴市水利志》副主编。
她说,除了体例上的创新,《绍兴市水利志》的另一个创举是对于水文化的特别关注。比如书中有单独成章的《水文化》《水神祭祀》与《水利遗产》等。“以前的水利志多以介绍工程为主,但《绍兴市水利志》还体现了水文化研究与实践,这也是绍兴独具特色的一个重要部分。”
“文章不写半句空”,言必有据,注重原创和野外考察,则是《绍兴市水利志》在编纂中始终坚持的学术性原则。对于这一点,《绍兴市水利志》的另一位副主编,水利高级工程师魏义君深有感触。“在收集文字资料的基础上,我们还进行了大量的田野考察。有些水库、水电站因为经过了加固、翻新,其各项数据已经发生了变化,就需要进行实地测量,一一核实。不同的工程数据标准不一,需要进行换算,统一标准。”魏义君说,这些工作不仅难度大,量也大。这5年来,他们的足迹几乎遍布绍兴所有的山山水水。
“难能可贵的是来自繁杂的工程档案、文件资料等,通过采集、鉴定、筛选、整编等程序,经过撰写者的分析归纳,将绍兴水利史系统全面呈现出来,将当代水利建设之工程与管理的历史呈现出来。”谭徐明说。
经世致用,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有着现代科技的背景,当代水利建设的硕果,有着绍兴传统文明和出色的史志文化熏陶,本志可以多维度解读绍兴当代水利及其优秀传统,成为视野开阔、内容丰富的著述。”周魁一在序言中这样写道。
“于历史是总结,于未来是借鉴。追寻绍兴悠久的历史及其成败优劣,审视当代水利的价值取向,《绍兴市水利志》为读者提供了通达的路径,无论是对区域水利的认知,还是对一事一物的把握。”谭徐明更是在序言中直言此书的现实意义。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实际上,修志的过程,就是一个经世致用的过程。“这些年来,我们一边修志,一边开展绍兴黄酒水源地研究,三江闸水利环境保护研究,水文化理论和实践探索,《绍兴禹迹图》《浙江禹迹图》的编制,浙东运河申遗以及文化园场内、场外文本的主编等,均取得成功实践并得到广泛好评。”邱志荣说。
以绍兴黄酒水源地研究为例,2014年古越龙山陷“水门事件”之时,作为中国水利史研究会副会长、绍兴市鉴湖研究会会长的邱志荣,追溯会稽山“三十六源”,开展绍兴平原河网水系变迁的历史和现状分析,论证了绍兴黄酒用鉴湖水酿制、品质可靠的事实。
此外,还有2015年关于三江村的拆迁及保护引起的社会广泛关注,也因为邱志荣发表的专业论点阐述而停止了争议。“三江是大自然对绍兴的厚赋,绍兴平原形成和文明发展就在三江潮起潮落的演变中铸就。”邱志荣提出,明代三江所城建设的目的和性质是一个军事设施,核心价值是城及军事遗存。规划在这一区域建遗址园,最好的保护是迁走居民,还地于城。这种以学术为支撑的正本清源、科学论证,最后赢得了社会各界的理解与支持。
无用之有用,由于水利志编写形成了坚实的理论研究和丰富的实践基础,还使得这个编写团队在我国水工程考古、河长制研究、水文化传播、历史治水名人介绍、水利灌排遗产申遗中成果不断,在我国水利界有着较高的学术地位和良好的声誉。
“善治越者当以浚河为急。”邱志荣认为,《绍兴市水利志》必将在“资政、存史、教化”中发挥久远和积极的作用。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