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越崎文集》(以下简称《文集》)一书于去年10月正式出版。与已经发行的几本个人传记不同的是,共77万字的《文集》几乎全是孙越崎的个人文字著述。正如编后记中所言:“本文集资料来之不易”,该书使我们能从更深更细的视角体察孙越崎“忠贞不渝的爱国思想、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清廉朴素的生活作风”。
孙越崎(1893~1995),原名孙毓麒,出生于今绍兴市柯桥区平水镇同康村,先后就读于复旦公学、天津北洋大学、北京大学,后留学美国,主攻矿治专业。从1924年起,他先后创办或领导过原吉林穆棱、河南焦作等多个煤矿。1934年,他任职陕北油矿探勘处,率部打出了中国人钻的第一口油井,此后还创办了甘肃玉门油矿,接办过新疆独山子油矿。作为中国现代能源工业的创办人和奠基人之一,他被尊称为“工矿泰斗”,曾获中国工程师学会颁发的金质奖章。抗战胜利后,他曾担任国民政府行政院政务委员、经济部长兼资源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在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重要历史关头,孙越崎以民族大义为重,冒着生命危险组织资源委员会所属企业员工开展护厂护产斗争,将近千个大中型厂矿企业及3万名科技、管理人员完整地移交给人民政府,为国家建立过历史性功勋,是中国共产党的诤友。
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财经委员会计划局副局长、河北开滦煤矿总管理处副主任、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和省政协副主席、煤炭工业部顾问等职。他是第二、三、四、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先后担任民革中央委员、常委副主席、名誉主席等职。
文集中的《煤矿篇》和《石油篇》收录了孙越崎有关煤、油勘探、调研、实业、办学、生产销售等诸多领域的著述及讲话稿,全面展示了现代中国工矿业的艰难起步历程及辉煌成就。其中的《吉林穆棱煤矿纪实》(1930年出版发行),共31章,附图18幅、表格26张,涉及办矿的地质、工种、运营、技术、章程、财务等内容,事无巨细,全景式记录,为同时代中国工矿实业的兴起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范本。
孙越崎晚年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争取给资委会老部下和其他冤错案平反。文集中录有孙冶方于1983年3月9日写给孙越崎的信件全文,其中写道:“我(指孙冶方)曾去信说资委会是起义团体(这是陈毅同志讲过的),对保存人民财产,等待人民政府接管,有功劳”。其后收录的是1991年10月24日99岁高龄的孙越崎写给江泽民总书记的一封信,恳请党中央重新审议原资源委员会1949年护厂护产行动起义性质的问题,言辞恳切,情意昭昭。1992年3月16日,江泽民总书记请孙越崎到中南海共进晚餐,其间作了以下讲话:“资源委员会的人员在全国解放前夕拒迁台湾,护厂护产,保存了大批美援物资,的确为国家做出了很大贡献……资委会当时与地下党有接触的骨干,可以按地下工作人员参加革命算(即享受离休的待遇)。”
文集中的《参政议政篇》和《三峡工程篇》所录各文,全面细致地展现了孙越崎积极投身新中国经济建设、建言献策的忘我工作激情。自1983年兼任全国政协经济建设组组长以后,他在耄耋高龄跋山涉水,为党和国家经济建设方面决策提供了不少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提出许多前瞻性议案。特别是他为煤炭资源的破坏以及不合理利用心急如焚,于101岁时上书呈请速立“煤炭法”,得到高层领导的重视。在文集所录的四篇有关三峡工程的决策建言文中,孙老提到的要主抓平原防洪工程、清除河道障碍、严格立法坚决执法、退田扩大内湖、将“蓄洪垦殖区”改为“蓄洪养殖区”、加固荆江大堤、积极治理洞庭湖、兴建支流水库、加强水土保持等诸多科学性建议,至今仍有深远的实践指导意义。
1988年、1990年,孙越崎曾两度赴香港,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奔走,旗帜鲜明驳斥台独活动。他与在台湾的亲朋故旧经常通话或有书信往来,台湾故旧访问大陆时都要来看望孙越崎。这些在文集中也留下了很多第一手文字材料。
孙越崎的子女们也被父亲的爱国爱乡精神感染,一直耕耘在祖国建设的一线岗位,对家乡绍兴的教育事业也念念不忘。今年4月中旬,孙越崎小儿子孙大武特地赶到柯桥区越崎中学,以父亲的生活琐事为例,与青年教师促膝谈心,激励大家立足岗位,创新创业。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