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草书之狂,前所未有

2022年01月13日 10阅读 来源:绍兴日报

“吾书第一,诗次之,文次之,画又次之。”总结自己的艺术成就时,徐渭曾这样给自己下定论。尽管后人看他,与他自视是有差别的,但这也说明了他对自己书法的极度自信。

徐渭的书法,以狂草最为极致。他在前贤的基础上,基本摆脱了传统艺术创作的认识方式和技法层面,更加强化了艺术家的主观性,从而达到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境界。

1569年,徐渭49岁,是他在狱中的第三个年头。

这一天,他听到了一个好消息。高拱入内阁当了首辅,也即民间所说的宰相,胡宗宪的功过问题再一次被提了出来。高拱对胡宗宪的抗倭功绩是持肯定态度的,他主张恢复胡宗宪原先的官职,给历史事实一个应有的澄清。

徐渭说不出有多开心。那天晚上,他在牢房里创作了一幅狂草。大牢里的一位狱卒见证了他的创作过程。只见徐渭伏在地上运笔,他背上的肌肉随着运笔抽动着。他动作狂怪,姿态诡异,或滞缓舒展,或突发勃动,或屏息片刻,或狂呼一声,仿佛正练着一种怪异的拳术。

狱卒看着他的癫狂之态,心里叹道:“呀,这个死囚好不容易保全了性命,怎么疯病又犯了,还犯出了新花样。”直到他看到徐渭的作品,那狂草写得令人有触目惊心的感觉,如怒猊抉石,如渴骥奔泉,贯通于其中的一股意气,正内在,发神韵。许久,狱卒才恍然大悟:“徐先生原来写字也这么累,真是耗精气、费元神的事呀。”

大汗淋漓的徐渭见到狱卒,大声地叫唤:“大哥,可否为我弄一斤老酒来?”随后往狱卒手里塞了几块碎散纹银。弄到了老酒,徐渭将第一杯酒洒向南面的地上,心中默默告慰胡宗宪的亡灵,也似乎看到了自己重得清白的希望。

那时,由于诸大绥、杨珂、商正为等北京方面朋友的大力营救,刑部最后认定徐渭为疯中误杀妻子张氏,免其死刑,改为终身监禁,他手上的枷锁也因此解除了。和我们想象中不同的是,那时的大狱还是比较宽松的,死囚不仅可以接见朋友,甚至还能留宿朋友。徐渭旧日的朋友吕尚宾和时中来狱中探望他时,就曾在大牢里陪他过夜。

相对宽松的监狱氛围,不仅让徐渭得到了摘除枷锁的待遇,还让他有了进行书法练习的大量时间。

渐渐地,他的书法在用笔、结字、布白方面都摆脱了以往草书的规矩法度。看徐渭的狂草用笔,正如看一场战斗,笔画大幅度地左右挥舞,像战场上杀红了眼的人挥舞刀剑互相砍杀。他自己也曾这样描述执笔、运笔:“手之运笔是形,书之点画是影,准之刀戟矛矢之中人……钝则不入,

缓则不中,

遢散则不决不裂。”要“中人、伤人、决人、猎人”。

这是一种无视传统用笔法度的“狂”。字的间架结构被打散了,

一切取决于视觉整体。不难看出,徐渭之所以如此用笔,是他极力借助于“狂”的用笔达到“心悦”的满足,以抚慰他始终无法摆脱的痛苦缠绕。

在这种艺术境界面前,张旭的“以头濡墨”、怀素的“忽然绝叫”,

借酒发狂似乎也是华而不实;而苏轼的“我书意造”、

黄庭坚的“学字既成,且养于心中无俗气”也显得太文人气了;同属明朝人的祝允明(枝山)、文徵明、董其昌也只能退避三舍。

由于生活时代及历史原因,张旭、怀素、黄庭坚、祝允明的草书之“狂”是有限度的、有条件的,虽意形狂放但法度谨严。徐渭的狂草则感性居上,几乎是彻底地宣泄与放松,反秩序、反统一、反和谐的破坏性书写在他的作品中处处得以体现。

如果说,明代的书法如同一个温婉娟秀的少女,那么徐渭的书法就如同一个粗鲁野蛮的壮汉,完全颠覆了同时代人的审美趣味。

“不论书法而论书神,诚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也。”对于徐渭书法的评价,要数袁宏道最为精到。

当然,徐渭书法之极境,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他学书道路的起点,亦是临摹古人书法。徐渭学书首推王羲之。从他所作的《兰亭次韵》《再游兰亭诗》《兰亭》等诗,可见其对书圣及《兰亭集序》的神往之情。

在书学渊源上,徐渭行草书远宗晋人索靖,近学黄山谷、苏轼、米芾、祝允明等宋明诸家,受杨珂及陈鹤的影响最大。学有所成之后,他才“破古出新,归于自得”,将“苍劲”与“姿媚”的审美追求融合到自己的书法之中。而这,才是徐渭作为书法家的可贵之处。

40岁之前,徐渭的书法创作主要是以楷书或行书为主。但他前期的书法作品存世的非常少,多体现在文章的原稿中。在《徐渭集》中,可以看到很多他代别人写的序、表、启、策、传、颂、祭文等,这些文章是要呈给当时的皇帝、京官等看的,所以都写得极其规整。

入狱后,徐渭也创作了大量的书法作品。他这时的书法作品处于一种癫狂状态,体现的是狱中的精神抑郁,但也很少有流传在世的。

他真正存世较多的主要是行草,来自他出狱后大量为人写字的时期。为人写字是一种应酬,也是一种商业行为。他在《与钟天毓》中说:“近来日作春蛇秋蚓,腕几脱,无暇作旱斜语。”这春蛇秋蚓,指的就是草书。

徐渭不仅是一位书法实践者,而且是一位书法理论家,他对历代书法家都有自己的评说。

在《笔玄要旨》中,徐渭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品评历代将近100位书法家的书风,另外他在《书评》《字评》以及书画题跋上谈到他特别推崇的20多位书法家,对他们的风格特色进行了中肯的评价,有的还对其书风背景进行了阐述。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