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不止是“林妹妹”

2022年01月12日 10阅读 来源:绍兴日报

8月6日凌晨,嵊州籍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一代越剧宗师王文娟在上海逝世,享年95岁。8月10日,王文娟遗体告别仪式在上海龙华殡仪馆举行。

她一生塑造了200多个艺术形象,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越剧王派表演艺术。她演绎的“林妹妹”,是几代人念念不忘的经典。

“葬花人”已追花去,愿芬芳长留人间。

记者

传承人:一生塑造了200多个艺术形象,获终身成就奖

1938年,12岁的王文娟从嵊县黄泽镇坑边村出发,前往上海,跟随表姐——越剧小生竺素娥学戏,开启与越剧的一生情缘。

“她是当之无愧的艺术家。”在上海越剧院院长梁弘钧心目中,王文娟全身心投入越剧事业,有信仰、有担当、有情怀。“我们去医院探望时,她还拉着我的手说,出院后还要为越剧院做事情,带学生、上舞台都行。”

她一生塑造了200多个艺术形象,饰演过《红楼梦》中才情与傲骨兼备的林黛玉,《追鱼》中活泼直率、勇敢追爱的鲤鱼精,《孟丽君》中足智多谋、救家国于水火的孟丽君,还有《春香传》中的春香,《西园记》中的王玉珍,《忠魂曲》中的杨开慧,《则天皇帝》中的武则天……2008年,她被认定为国家级非遗项目越剧的代表性传承人。

2017年,王文娟接过了白玉兰戏剧奖终身成就奖的奖杯。她说:“我们越剧不过111岁的历史,今年正好是越剧进上海100周年。我想代表没能来的傅全香大姐和徐玉兰大姐说,这个奖项不仅是给我们三个人的,也是给我们这一代越剧人的。”

2019年10月,第七届上海文学艺术奖颁发,这是上海文学艺术界的最高奖,王文娟获终身成就奖。同年,她又获得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戏剧家”称号。

“林妹妹”:形象深入人心,有人因此取名“文娟”

2016年,恰逢越剧诞生110周年。时年3月,记者前往王文娟位于上海长宁区的寓所进行采访。她一袭桃红色的毛衣,腕上戴着翡翠镯子,明艳端庄,举止娴雅,恍若当年那个不食人间烟火的“林妹妹”。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王文娟进入上海越剧院工作,迎来了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红楼梦》。1958年,越剧《红楼梦》作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重点献礼剧目开始排演,随后在北京、香港等地以及朝鲜、越南等国巡回演出,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高度赞扬。

当时王文娟告诉记者,为了演好林黛玉这个人物,在排演前她早早将原著仔细阅读,对有关章节和研究文章更是反复地读。在创作人物形象时,她还仔细观察了古代仕女图,从中寻找可供借鉴的形象素材。此外,她也用心地在生活中寻找与角色共鸣的情感体验。此后的舞台表演中,她也创新糅合越剧的不少表演手段,更好地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最为观众熟知的《焚稿》中,她为林黛玉设计了一系列动作。比如在焚诗稿、焚诗帕时,林黛玉听见外面的鼓乐之声,想踉跄出门但已奄奄一息。所以,她在演绎这段时用了“颤步”,跌跌撞撞向外冲,表现出林黛玉在极度绝望中对封建礼教的控诉与抗争。

1962年,越剧电影《红楼梦》上映,可谓万人空巷。但由于种种原因,这部电影很快就被雪藏。一直到1978年,越剧电影《红楼梦》在国内重映,轰动全国。

在原绍兴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退休干部王春灿的记忆中,1978年,越剧电影《红楼梦》风靡绍兴,县城电影院对此片进行24小时连放,一天要放10到12场,许多集镇电影院也要放到凌晨一两点。

据一些老人回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绍兴有不少人取名“文娟”,这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到越剧演员王文娟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中期,王文娟曾任上海越剧院红楼剧团团长。

好老师:台上演戏要复杂点,台下做人要简单点

王文娟逝世的消息传来后,在绍的王派传人李敏、王学飞、王桂萍等人第一时间赶往上海吊唁。

“我人生艺术的引领者,我最亲爱的老师,我的女神,离开了我们。”著名越剧王派花旦李敏回忆说,她第一次见王文娟,是在1986年。那时,芳华越剧团排演了《红楼梦》,但是“芳华”的《红楼梦》并没有唱王派。后来,他们在上海人民大舞台演出,很多越剧前辈前来观看,李敏才见到了王文娟。“后来因为要去香港演出,需要唱王派,经太先生尹桂芳介绍,我才有机会向王老师讨教全本的《红楼梦》,从此与她结下了师徒之缘。”

李敏说,她每次去上海,都会趁演出间隙去看望老师,老师每次都会给她辅导。有一次,她到老师家,看老师化了妆。她便问:“老师,你要出门吗?”王文娟说,“我要叫小编拍点视频,给你留点资料。”王老师爱美,认为化了妆显得正式一点。于是,李敏也花5分钟化了个淡妆。

“王老师用心良苦,把教授我的点点滴滴拍下来让我看,她还把视频放到她‘千里共婵娟’的公众号上,供大家学习。我排演《女驸马》,向住院的老师征求意见,她耐心指导。还有一次排演《钗头凤》,我要喊:‘难,难,难!瞒,瞒,瞒!’可是我喊不出。老师如此高龄,却一遍又一遍地给我示范,她说:‘你一定要喊出来。你要用出全身的力气喊出唐琬的内心’。”李敏说。

李敏非常感激恩师的关怀。有一次,她去上

海演出,王老师叫人给她炖了一条鳗鱼。“她说,以前演大戏就是要吃鳗鱼的,演戏累,吃这个可以增加体力。”王老师喜欢画画,她送了李敏一幅《硕果累累》,希望她的越剧事业硕果累累。

“老师常对我说:‘台上演戏要复杂点,台下做人要简单点。’”李敏说,老师的言传身教,教会了她该如何去为人师表,该怎样去教她自己的学生。她会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创作出自己的剧目,传承好老师的经典。

国家一级演员、嵊州越剧艺术学校教师王学飞,踏入“越剧圈”已有40多年。“老师说,艺术要讲究,不要将就。”王学飞说,嵊州是王文娟的故乡,这里能培养出更多的越剧人才,是王文娟的心愿。作为一名越剧教师,她将和一众王派传人一起,传承好越剧王派艺术,培养出更多的越剧新生代。

王文娟学生众多,上海越剧院的王派弟子单仰萍和王志萍是观众最熟悉的两位。2019年,王文娟亲自牵线,让年轻演员李旭丹拜自己的学生王志萍为师。当时93岁的她还亲自在家给李旭丹说戏教戏,分析剧中人物,亲身示范。

好前辈:戏曲人的“初心”,就是为人民演好戏

2016年,在王文娟90岁之际,一场汇聚了全明星阵容的“千里共婵娟”王派越剧专场在上海举行。专场演出由王文娟亲自点将,展示了沪浙闽三地越剧明星们精湛的表演艺术,越剧范派名家吴凤花就是其中之一。

在吴凤花的记忆里,不管是排练、与导演组沟通,还是准备折子戏,王文娟都亲力亲为,非常细心。“这种专情、执着的精神值得所有戏剧界的同行学习。”

王文娟很珍惜越剧人才。吴凤花说,1990年,她在上海参加一个大奖赛,王文娟对她的恩师范瑞娟说:“老范,这个小孩条件不错,把她引到上海来吧。”范瑞娟笑着对王文娟说:“绍兴对她还是很重视的。”那时的吴凤花很瘦,王文娟一个劲地叫她“多吃点”。

2013年,上海方面排演纪念越剧改革70周年的压轴大戏《舞台姐妹情》,汇聚了越剧界九代演员,周宝奎、徐玉兰、王文娟等老艺术家携手登场。吴凤花、吴素英作为一个年轻组合,演绎一对越剧姐妹从嵊州来到上海后的姐妹情、舞台梦。

“排练时,王文娟等老艺术家总是提前到场。她很愿意提携后辈,大家虚心求教,她就耐心指导。”吴凤花说,王文娟是一个很正统的人,但不守旧,她的思想跟着时代走,个性乐观向上,流派也非常受观众喜欢。

在吴凤花看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扎根人民群众,为人民大众服务,这样的“林妹妹”,唱出的是人们喜爱的“天籁”。

“如今,60后、70后是越剧的中坚力量,如何将越剧传承发展好,这是当下的课题。我们要以王文娟为榜样。”吴凤花说。

越剧名家、尹派弟子赵志刚回忆说,自己曾在越剧电视片《庵堂认母》中扮演王文娟饰演角色的儿子。“在拍摄中,她与我拥抱后总是忍不住笑场。大家都很奇怪,她的爱人孙道临老师作为导演还批评了她。询问原因,王老师说:‘我这辈子只有一个女儿,也没有抱过儿子。今天我抱到了儿子,感觉特别开心。’从这之后,她就开始叫我‘儿子’,我就叫她‘妈妈’。”赵志刚说,王文娟经常提携后辈,对后辈的生活、工作上照顾颇多。

徐派传人、上海越剧院副院长钱惠丽,是观众心中的“贾宝玉”。在她眼里,王文娟对生活要求不高,说话直接。她喜欢思考,不喜欢争论。她把精力都留在舞台上,她爱美,对演戏很讲究。

今年七一前夕,1957年8月入党的王文娟,获得“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2020年10月,王文娟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王文娟一生始终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有一次,钱惠丽在上海越剧院遇见王文娟来交党费。“我很吃惊,王老师可以让我们去她家取或者派人送过来,但她喜欢自己做。”事实上,近年来,只要身体允许,王文娟都自己到上海越剧院缴纳党费。

2018年,在上海越剧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大会暨主题党日活动上,93岁的王文娟为大家上了一堂题为“我们都是共产党人”的主题党课。她说,1953年,她们在枪林弹雨的朝鲜,慰问志愿军,为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演了8个月戏。

“我们每讲一句话都要扪心自问‘初心’,戏曲人的‘初心’是什么?就是为人民大众演好戏,让全国人民看上好戏。”王文娟这样对每一位党员说。

故乡情:为绍兴越剧事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我并非科班出身,跟着我的姐姐在剧团成长,姐姐就是老师。姐姐为我争取来一个月5元钱的薪水,对我来说,这是很大一笔数目。我每年存50元,到1948年终于积攒了一笔钱,为家里买了六亩田。当时想着,今后就算不再演戏,也可以靠田生活,我心里终于踏实了。”王文娟曾对记者说。

8月6日,王文娟逝世的消息很快传到了王文娟的家乡——嵊州市黄泽镇甲青村坑边自然村。甲青村党总支书记汪明卫告诉记者,那天前来村里悼念王文娟的人很多,村镇干部一早就和村民们一起对王文娟旧居进行了简单的布置,方便社会各界人士前来吊唁。

这间30平方米左右的简陋旧居里,放置着方桌、木床等旧物,墙上挂着王文娟生前穿过的戏服,还有她的生平事迹简介、剧照、生活照等。

王文娟的侄子王自胜住在王文娟旧居的隔壁。为了方便戏迷到王文娟旧居参观,他平时负责打扫那里的卫生,作简单布置。

甲青村党总支副书记林建标说,上世纪90年代末,坑边村亟需新建一个水库,用于农作物灌溉。当时,王文娟得知村里资金紧缺,毫不犹豫捐款10万元。她还发动他人捐款,最终筹款约130万元,建起了“盘虎水库”。这个水库的名字,还是由王文娟的爱人孙道临帮忙题的。如今,这个水库仍在使用中,滋养着当地百姓。

绍兴市演艺集团总经理裘建平告诉记者,王文娟老师对绍兴的越剧事业非常支持,即使高龄,她仍对绍兴的很多戏进行艺术指导。“去年越剧春晚,她还帮忙出主意。对我们创排的很多剧目,也是手把手地教。”

2010年11月,王文娟出席嵊州越剧艺校落成典礼。她对身边的孩子们说:“你们的学习条件要比我们好多了,但还是要刻苦学习,要学习先辈们艰苦奋斗的精神,还有勇敢创业的精神。”

2016年5月6日,“千里共婵娟”王派越剧专场在绍兴大剧院演出,90岁高龄的王文娟最后一次在家乡唱戏,把最美的一面留给了家乡观众。

“我虽然年纪大了,不能经常在舞台上演出了,但今后我还会为家乡越剧事业的发展和弘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王文娟曾对记者说,越剧创新一定要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绍兴有这个能力,也有这个实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