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件书画,一幅幅照片,直抵人心
用近20万字的文学作品,300余件美术、书法、篆刻、摄影作品,呈现一个英雄、创新、进取的绍兴。
6月22日,由市委宣传部、市委党史研究室、市新闻传媒中心、市档案馆、市教育局、市科协、市文联主办的“百年回眸——绍兴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文学艺术作品展”在绍兴科技馆开幕。
展现壮阔百年
记者
徐霞鸿
展现壮阔百年
这是一个绍兴文艺界的年度盛会。
6月22日,当“百年回眸——绍兴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文学艺术作品展”在绍兴科技馆开幕之时,绍兴文艺界的“大咖”几乎都到齐了。96岁高龄的“中国文联终身成就书法家”沈定庵欣然为这场展览题款。
仿佛空气中都流淌着文艺的气息,而像热血一样鲜红的展览主基调,又迅速让观众们沉浸在这些原创文艺精品所呈现的绍兴百年辉煌之中。
从2019年底起,市文联牵头市作家协会、市美术家协会、市书法家协会、市摄影家协会、兰亭书会,在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在市委党史研究室、市档案馆等单位的协助下,组织全市近200位文艺工作者,启动了这场“百年回眸”主题文艺作品的创作,并专门出台了“百年回眸”主题文艺作品创作意见,提出了近百个创作课题,之后又召开创作专题会进行部署。
在展览现场展出的近20万字的文学作品,300余件美术、书法、篆刻、摄影作品,是这一年多来,绍兴的文艺工作者交出的创作答卷。他们从绍兴百年巨变和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主题、捕捉创新灵感、描绘精神图谱,以饱满的人民情怀、深入的艺术思考、丰富的创作手法、细腻的情感笔触叙写一个个“绍兴故事”,奏响一曲曲将革命、建设、改革、复兴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绍兴凯歌。
纵观这些作品,创作时间线涵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历史时期,以“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为创作主线,以忠实纪录和艺术再现的手法,生动勾勒出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空维度中的百年绍兴。
透过这些题材多样、情感丰沛、脉络清晰的“绍兴故事”,你能看到的不仅仅是绍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地区蜕变成高质量小康社会这一奋斗历程,折射的更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人类史上伟大飞跃的“中国故事”。
这是一个用鲜血、汗水、泪水、勇气、智慧、力量写就的百年故事,这是一个筚路蓝缕、披荆斩棘、艰苦创业、砥砺前行、充满艰险的百年故事,这是一个苦难中铸就辉煌、挫折后毅然奋起、探索中收获成功、转折中开创新局、奋斗后赢得未来的百年故事。
体现百花齐放
这是一场红色主题的集体创作。
在这样的主题创作中呈现的百花齐
放,便是文艺的魅力所在。
走进展览现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散发着油墨芳香的《百年回眸》文学作品集。8篇小说,2篇纪实文学,语言朴实生动,情节感人至深,具有独特的视角和浓郁的地域特色。
紧接着,巨幅的美术作品扑面而来,令人震撼。从《星火——中共绍兴(党、团)地方支部成立》《绍兴籍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者》《金萧支队》,到《绍兴解放》《毛泽东视察东湖农场》《包产到户粮丰收》《围垦海涂》,再到《枫桥经验》《越地山乡巨变》《在建的绍兴地铁》,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
“重大主题创作,需要对历史事件进行认真的研究,对人物进行精心的设计安排。”在创作国画《抗战·1939周恩来在绍兴》之前,画家蒋雪平重新翻阅了党史,并向研究周恩来的有关专家请教,了解周恩来在绍期间的行动,揣摩他当时的内心世界。“我还深入越王台、大禹陵、东湖、诸暨枫桥等地,重走周恩来当年回绍之路,感受山河巨变,酝酿创作思路。”
“在画面中,我在周总理周围安排了12个人物,他们的身份各异,有工人、农民、军人、学生、商人,他们有着不同的认知,怀着各样的追求。而周恩来的到来,就如千年暗室一灯即明,给绍兴人民以方向和力量,有力地鼓舞了故乡人民的抗日斗志。”在蒋雪平看来。
书法,是这次主题创作中让组织者最为费神的一部分。“最难的是书写内容的确定。我们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几经会商,最后才定下以先烈的家书、家信、诗词以及绍兴发展的重大事件为书写内容,而从这繁多的内容中具体摘录、编辑更是一项大工程。”市文联有关负责人说。
书写内容确定以后,还需要书法家从艺术的角度进行再创作。“我们将书法作品的尺寸规定为6尺整张,但书法家可以根据自己擅长的书体来进行不同风格的展现。”市文联副主席、市书协副主席陈建明说,行书、草书、楷书、隶书、篆书、行草、行楷……几乎所有的书体在这次创作中都有展现。
“我拿到的书写内容是: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这是毛泽东主席为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题写的诗句。”书法家梁浩毓最擅长的书体是大篆,这是一种源自战国时代的钟鼎文,许多现代汉字在这种古文字中不一定能找到。“比如这句诗中的‘棒’字,开始就找不到。后来,我通过查找《说文解字》等资料,找到了这个字的替代写法,才完成了这幅作品。”
30方篆刻作品,同样是“命题印”,但艺术家们却用自己的理解诠释出了不同的风采。“虽然篆刻内容是规定的,但表达样式是多样的,汉印、古玺印、元朱印,各种风格都有。”市书协篆刻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陈巍说。
展览的摄影作品部分,则是为更丰富、生动地展示城市百年变迁而临时增设的。“为了更全面地展现主题,我们发起了一个面向全社会的老照片征集活动。”市文联副主席、市摄影家协会主席袁云说,从征集来的近2000幅照片中精选出具有代表性的200余幅,并进行了注释编写、版面设计等视觉再加工。
“从红色火种开始,到浙东游击队、绍兴全境解放,再到每一个历史时期在绍兴发生的有代表性的重大事件、建设成就,都用影像的方式进行了再现。这其中,有不少珍贵的老照片,都是我们在市委党史研究室、市档案馆的协助下,收集、翻拍、整理的。”袁云说,作为这场展览的结尾,他选了一张日出的照片,以此来预示绍兴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彰显艺术担当
这是一种笔墨紧跟时代的艺术担当。
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这就是绍兴艺术家们的责任与担当。
“一年多以来,参与创作的广大文艺工作者充满创作热情,克服工创矛盾、缺少资金保障等困难,积极查阅史料、资料,开展现场采风,对各自承担的课题用心构思、用情创作、用功打磨,做到了尽心尽力、精益求精。”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魏建东说,在这场“百年回眸”主题文艺创作中,各相关市级文艺家协会体现出了自觉的责任担当和良好的凝聚力、组织力、执行力。
“承担创作任务的美术家积极走访采风,对笔下人物、场景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证,力求出佳作。”市文联副秘书长、市美协主席田一平说,为确保创作质量,协会专门邀请中国美院、浙江画院主题创作经验丰富的美术家到绍兴作专场辅导,其间还组织了两次点评会,紧扣主题面对面提出批评意见。
“参与这次主题创作的11位作家,都是精兵强将。”市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谢方儿说,文学创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就如何处理好宏大主题的把握和表达,协会进行了严格“把关”,作家们也进行了多次修改。
“只有与时代同频共振,才能与现实深度交融,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精彩生活表现好展示好,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这是参与这次主题创作的作家朱建平最大感受。他创作的小说《城之初》描写的就是绍兴中国轻纺城的故事。
“我们将以此次主题文艺创作为起点,进一步团结引领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加强对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作,为时代精神赋形、为时代新人立传,为奋力打造‘重要窗口’、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贡献更大的绍兴文艺的力量。”魏建东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