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走进善治村
记者
翁佳美 何丹
丽坞底,原名梨坞底,位于诸暨市同山镇的一个偏僻山区。1927年1月,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寿松涛在这里建立了诸暨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不久,高举革命红旗的他把村名“梨坞底”改为“丽坞底”。从那时起,红色丽坞底成为革命老区,走出了寿松涛、寿汉卿、沈树根等一大批革命志士和共产党人,其中牺牲的烈士就多达7人。
“守住先辈创造的‘壮丽’昨天,才能创造‘美丽’的今天和‘富丽’的明天。”丽坞底村党总支书记寿建生没有忘记自己肩上的重任,接过上一任书记的接力棒后,他带领村班子,传承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带领党员干部群众走好乡村振兴之路,该村连续获得省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省革命老区建设先进集体、省善治示范村、绍兴市首批“五星3A村”等荣誉。
近日,记者走进丽坞底村,探寻革命老区延续“红色血脉”、谋求新发展的路径。
诸暨的“小延安”
从同山集镇出发,沿着通村公路前行,拐过几道弯,穿过两座牌楼,就到了丽坞底村。再往前,由祠堂改造的村文化礼堂赫然在目,墙面上绘着鲜红的党旗,书写着“丽坞底村打响诸暨人民支援北伐战争的第一枪”等醒目标语。文化礼堂最里面一进及两边厢房,被布置成了党史陈列馆,展示着诸暨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成立以来艰苦斗争的光辉革命历程。众多的参加革命的丽坞底人,以及他们的事迹介绍,让人肃然起敬。
该村老书记寿国明满怀自豪地带记者参观丽坞底村,讲述当年的烽火岁月。
1927年1月的一夜,丽坞底后山的梅林寺内烛火通明,气氛热烈,包括寿松涛在内的7个年轻共产党人秘密召开了一次会议,中共诸暨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在此悄然诞生。“会议本是在这里的寿氏宗祠召开的,后来得到情报,夜里转移到高山密林中的梅林寺。”寿国明说。
丽坞底村党支部成立后,寿松涛一边教书,一边发展进步青年入党,并逐步把革命火种引向邻村,丽坞底成了“诸暨西南红区”的中心。也是那年2月,中共丽坞底党支部领导群众配合北伐军,一举打响诸暨农民武装抗击北洋军阀的第一枪。
“寿松涛把丽坞底小学改名为琢成小学,意思是‘玉不琢不成器’。”寿国明说,在寿松涛引导下,丽坞底村的夜校、农民运动讲习所等各种培训班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村民的心也越来越齐。
1930年,中共中央巡视员卓兰芳到诸暨组织农民暴动。4月中旬,他与时任诸暨县委书记何达人一道在丽坞底琢成小学动员组织了300多人的农民队伍,一举攻占牌头警察分驻所。
“我们村有3个出入口:翻过墅畈岭到草塔方向,绕过水口庙通往同山方向,另从仙过岭走小路能通往牌头、安华方向。”在寿国明指引下,记者找到水口庙旧址。听着寿国明的讲述,记者耳边仿佛传来农民革命军行进的声音。1939年3月,中共诸暨县委在群众基础较好的丽坞底秘密召开全县党员代表会议。为保证会议召开,丽坞底村的党员分三路,以手执报纸为暗号到水口庙、墅畈岭、仙过岭迎接与会代表。在3天会议期间,他们始终认真负责地做好保卫工作。
沿着山路向上,记者来到半山腰的一栋外墙被刷白的老房,那是寿松涛的故居。寿松涛的侄子寿奎云已经90多岁,他告诉记者,1942年村民们在党支部的领导下秘密烧硝,制造手榴弹、炸药,“把这种旧砖头拆去,粉碎后,把里面的东西浸出来,浓缩后制成硝。”革命年代,拧成一股绳的丽坞底人开动脑筋土制火药,秘密为武装反抗日伪军做准备。
传承红色基因
已近中午11点半,72岁的讲解员寿仲学才摘下别在耳旁的麦克风,回到志愿服务站。这一上午,寿仲学已为3批游客做了解说。他身材瘦小,但中气十足,讲起丽坞底革命史来一句也不含糊。“最多一天我们接待了11批游客。”寿仲学戴上老花镜,翻阅着访客记录说。
丽坞底村的党史陈列馆开放于2017年,起初由退休教师寿贤丰担任讲解员,遗憾的是,老人于2018年猝然离世。讲解员的岗位谁来顶上?大家第一个想到寿仲学,1993年到2002年,寿仲学曾担任丽坞底村党支部书记,他对丽坞底革命史比较了解,“当过民兵的老同志寿洪生还在世时,给我讲过很多故事。”
有着35年党龄的寿仲学没有丝豪犹豫,接过了老教师的班,“只要村里需要我,我还讲得动,就会一直讲下去。”
丽坞底村现有“红高粱”志愿服务队、村调解委员会,还成立了村级关爱基金。其中,113名党员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始终怀着对党和群众的深厚感情,带头示范,做好榜样。
近年来,有着2200多人口的丽坞底村一直保持着“零信访”的状态。60岁的党员寿永华是村调解委员会负责人,他告诉记者,需要村调解力量出动的情况很少,一年也就10来次。
最近,村里一对邻居闹起矛盾。一户村民屋檐破了一个洞,下雨时会漏雨,影响地势低的另一户村民;而地势低的那户村民,院子里种的桃树挨着了另一户的窗,让对方很不满意,双方互不相让。听说有争执,寿永华很快赶到现场。“等雨停了,咱们一个把漏洞补好,一个把多余的枝条砍掉,别为了小事伤和气。”雨过天晴后,考虑到桃树主人年纪大,寿永华默默带着柴刀前去帮忙,并现场督促另一户修补漏洞,双方心平气和地解决了问题。
“大部分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我们还是坚持第一时间处理,不让群众心里留下一根刺。”多年来,寿永华等人常常自掏腰包、主动出力,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
发展红色产业
早晨7点不到,同山集镇上已人头攒动,十余家早餐店依次排开,不少丽坞底人相约来镇上吃早餐。85岁的寿良友就着豆浆吃烧饼,笑着说:“这几年,我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啦。”
在丽坞底,村民吃食讲究,住得也舒心。原先不足1米宽的小路,现在拓成了五六米宽的水泥路,民屋错落有致,新建的两个灯光球场、两个村文化公园,让老百姓有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那栋三层楼房就是我家。”寿良友指着不远处的一排楼房说,“没想到有一天,我们这些在田头干了一辈子的农民,也能住上大房子。”
曾因交通不便,丽坞底村经济一度落后。2015年以来,通过发展红色旅游、红色产业,丽坞底村发生了巨变。
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会酿造同山烧。“我全年要做400多甑,相当于1500多公斤。”寿永华说,村里现有宝峰酒作坊等10余家规模较大的酒作坊,他们还经常收购村民自酿的高粱白酒,帮助他们拓展销路。
“村里人和和气气,种水果、酿烧酒,你帮着我、我帮着你。卖掉自家的农副产品后,还会热心地帮村民解决销路。”村民许胜利家种有樱桃、水蜜桃、枇杷等,一有空就呼朋唤友去马路边搭棚卖水果。
瓜果飘香,酒香醉人。近年来,丽坞底村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发展红色旅游、特色产业。到丽坞底村参观游玩的游客,一年多达10万人次。
6月6日,“初心之旅·红动诸暨”诸暨市红色旅游启动仪式在丽坞底村举行。时隔近百年,丽坞底再次做了先锋,为诸暨农村插上又一面红旗。今年,村里还将建设抗美援朝一级战斗英雄沈树根的陈列馆,并将红色资源串点成线。
如何让“红色”更鲜艳?寿建生也有了进一步打算:“建设特色精品民宿,进一步扶持水果种植和同山烧酒产业,把丽坞底村打造成集红色旅游、休闲旅游、生态旅游、居家养老于一体的精品美丽乡村。”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