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画风恬淡烟火可亲

2022年01月13日 10阅读 来源:绍兴日报

日本“国宝级艺术家”安野光雅于年初去世,享年94岁。鲜为人知的是,这位日本绘本大师还是老绍兴风光的观察者、记录者。

1985年,安野光雅踏上前往中国南方水乡的旅途,他边走边画,以40幅水彩素描画搭配文字,集结成《中国的运河:苏州/杭州/绍兴/上海》一书,其中关于绍兴的内容是重头戏。最近该书加印,在艺术圈中引发关注。

记者

王宏超

36年前来绍画水乡

对安野光雅来说,1984年是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他获得了国际童书界的最高荣誉——安徒生奖。至今,亚洲获此殊荣的绘本画家,仅有两位。评委会这样评价他:“安野光雅在促进艺术交流与互相了解方面,扮演了日益重要的角色。”

他的创作特色,便是在旅途中记录风光。安野光雅走过10多个国家,善于捕捉富有特色的场景,展示当地的文化特质。这次获奖给了他肯定、激励,安野光雅认为自己应该在艺术上有所突破,画一些更有意义的内容。于是,他把目光对准了中国,这是他心心念念的地方。

获奖后的第二年,安野光雅首次踏上中国大地。彼时的中国,正值改革开放的第七个年头,经济发展方兴未艾,传统的生活方式依旧。

时年61岁的安野光雅,正处在创作的黄金时期。他与友人今井雄二、中村愿一道旅行,记录下当时中国城市和乡村的景象,集结成随笔画集《中国的街市:北京/大同/洛阳/西安》《中国的运河:苏州/杭州/绍兴/上海》。

后者题眼是“运河”两字,安野光雅乘船而来,到访上海、苏州、杭州、绍兴四地。运河,是他的行进动线,也足以感受沿途人们“靠水吃水”的生活方式。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最想描绘的中国的模样,在南方。”安野光雅的故乡岛根县是个多水的地方,中国南方水乡让他联想起了自己故乡。

那场旅行,随着翻动的书页徐徐回放。四月仲春,安野光雅从上海出发、过苏杭,寒山寺、灵隐寺等的古刹掩映在茫茫绿树间;上海外滩的街道熙熙攘攘,黄浦江面上波光粼粼、货船客船穿梭如织……但这些占的篇幅并不多。

安野光雅到绍兴时,已是五月初夏时节。城镇间小桥流水人家,船儿在河道中来来往往,郊外则水田绵绵。安野光雅用炭笔勾勒出清晰的轮廓,淡雅的墨色晕染开来,一笔一画尽展江南水乡的温婉闲适。他揉和了正统的写实主义和抒情的画风,寥寥几笔便将水色淋漓、质朴民风、诗意风景展现在人们眼前。

绍兴是他这次旅行的最后一站,也是最重要的一站。《中国的运河:苏州/杭州/绍兴/上海》共40幅作品,其中15幅专画绍兴,光是关于当时柯桥古镇的内容,就有6幅之多。

画笔定格绍兴旧貌

“有人将苏州比作威尼斯,那就稍稍打个折扣,不妨将它比作威尼斯附近的穆拉诺岛。穆拉诺朴实无华,但充满生活气息。有些人因此更中意穆拉诺。这样的话,柯桥就是穆拉诺。”书的扉页上,写的是安野光雅描述柯桥古镇的旁白。

当年,他从绍兴驱车两小时到柯桥。看到河流纵横交错,镶嵌在小镇中,民居沿河一字排开。“河流就是这里的道路。”安野光雅写道。

他注意到,视线随船而动,船从水路而来,到桥的附近。他又注意到桥面的石阶向上叠升,而后又缓缓下降,这是典型的拱桥。有些船需要降下船帆才能通过,但有篷盖的船(乌篷船)可以悠然地穿桥而过。安野光雅用画笔记录下的这座桥,名叫永丰桥,很多柯桥人应该都熟悉这个名字。

看到船满载着货物,安野光雅又将聚焦点转移到了货物流通的集市上。他猜想可能是比绍兴城区更靠近海的缘故,柯桥成了海产品、日用杂货的集散地,整个镇如同一个市场。时至今日,将永丰桥周边景象与安野光雅的画作一一对照,你会发现连房屋的阁楼、沿街的廊柱都没变,只是随着城市化推进,古镇的人气远不如从前。

隔着河,看看喧腾热闹的柯桥,像观赏舞台剧般眺望熙熙攘攘的小镇,安野光雅感到心情舒畅。正在专心绘画的时候,还有纤夫、船夫、年轻的姑娘向他打招呼。隔着宽宽的河,他也使劲挥手。不多久,他就回到了位于绍兴城中的旅馆。

城中处处是景。安野光雅画了鲁迅路、劳动路附近的景象,那里多是成片的老屋,配以窄路,同时还有人们晾衣、骑行、静坐的景象。如今,鲁迅路、劳动路附近虽保留了一些古建筑,但与从前的景象差别巨大。

画中,鲁迅路附近的几株法国梧桐很是醒目。据老一辈绍兴人回忆,2003年鲁迅故里改造时,这些梧桐迁移至别处。这幅画虽与鲁迅没有直接关联,但安野光雅在说明中写道:“这里是鲁迅的老家,现在成了博物馆……”并点明鲁迅在自己心目中的分量。“比起酒,这座城市更因是鲁迅的出生地而闻名。”

当然,安野光雅画起酒来也一点不含糊,他用两幅画记录了绍兴的酿酒厂,画面上有堆积如山的酒缸,文字辅以“女儿红”的习俗以及花雕的技艺。仔细看还能发现,酒厂旁还竖立着高高的烟囱,旁白为:“宽敞的工厂里装上了现代化的酿造机,生意更加兴旺了。”

在旅途中描绘风光

结束中国南方之旅后,安野光雅的作品在《朝日新闻》连载,让更多日本人了解真实的中国。

安野光雅是个大器晚成的画家,没有系统学过绘画,42岁才出版自己的第一部绘本。摘得国际安徒生奖时,他已到了快退休的年纪。62岁时,他又获得日本文化类奖项的最高荣誉——紫绶褒章。

“想画出真正属于自己的风格,离不开从小到大的成长记忆和文化。”这是他在写给小朋友们的一封信中说过的,他也践行了这句话。

1926年,安野光雅出生于日本西部的岛根县。这是一座旅游城市,他的父亲以经营旅馆为生,性格古怪,不同意送儿子去幼儿园,只是默不作声地买下一套颜料,送给了他。之后不久,安野光雅爱上了画画。

旅馆里,总有游客留下的画册、杂志。他们在岛根县饱览山林美景后,也在无意间为安野光雅带来了外面的世界。他仔细读过这些册子后觉得,世界上还有一片广袤的未知土地,在等待着他去探索。

但为了维持生计,安野光雅不得不去打零工。他卖过鱼、镰刀,当过船舶兵、测量员、采矿工人,然后选择前往东京,成为一名普通的美术老师,教孩子们画画。教书的13年间,他攒到了800美元,38岁时辞去工作,开始了旅行。他曾说,绘画就是一个人的旅行。

安野光雅总是顶一头乱蓬蓬的白发,穿一件牛仔衬衫或者马甲。带上一把折叠椅、一个木质画架,他便能出发到世界任何地方,走到哪里,就画到哪里。

几十年间,他去过许多地方,将城市和乡间的韵味,全都画在了纸上。安野光雅去世后,日本主流媒体说:“我们失去了一位最有才华的知性艺术家。”

记者联系到《中国的运河》的翻译者陈文娟。作为业内资深译者、图书策划师,她翻译过村上春树、小津安二郎、是枝裕和等许多日本知名作家的作品。“这显然是经过深入了解、深思熟虑后的成果。”在她眼里,安野光雅的画风恬淡之中透着烟火气,同时,他“触觉灵敏”,善于捕捉富有特色的事物。寥寥几笔,简单着色,就足以让观者感受到一方水土的韵味。

“他的文笔不错,相比绘画,他的文字更加的率性从容,不时还会加入一些幽默元素。”陈文娟说。比如写到绍兴黄酒,安野光雅会调侃同行伙伴的嗜酒癖好,笑他进了酒厂,就不肯走了。图文搭配,为读者开启一扇窗,看到别处风景,也窥见当地文化。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