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盛世风雅”浙东唐诗之路越州段出土文物精品展在柯桥区博物馆开幕。穿越尘封千年的历史,132件绍兴出土的唐代文物,再现那一时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风貌。
透过文物看“盛世风雅”
展品与唐诗遥相呼应
记者
徐霞鸿
透过文物看“盛世风雅”
“唐时,绍兴称越州,是浙东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风光旖旎,人文丰厚。四百余位诗人东渡钱塘江,入越州,沿浙东运河泛舟鉴湖采莲若耶,修禊云门,游曹娥江后,再折南入剡溪,最终抵达天台山,留下了一千六百多首歌山颂水的壮丽诗篇。”在柯桥区博物馆研究馆员陆菊仙看来,在绍兴这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中,长达三百八十里的“浙东唐诗之路”本身就是一件璀璨夺目的展品,这也是她策划这场“盛世风雅”浙东唐诗之路越州段出土文物精品展的初衷。
“文物是时代的永存记忆。因为它们最能真实、直观地反映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面貌和丧葬习俗,也最能直观真实反映人们在精神层面上的追求和价值取向。”陆菊仙认为,浙东唐诗之路是一条以唐诗为纽带的文化线路,是一个自然与人文相互融合的独特整体。而人文的东西,除了诗路沿线的文物古迹比如故居、官衙设施、纪念性的寺庙、摩崖等之外,也应该有出土文物的一席之地。
“这是一个以唐诗之路越州段发生的相关人与事为背景,以出土文物为展品的原创性展览。”柯桥区博物馆馆长高幸江觉得陆菊仙的这个想法挺有创意,在盘点了库存后,他对办好这场展览挺有信心。“我们馆藏的唐代文物有近200件,数量不少。”
“大一统的唐朝,经济高度发达。由于朝野好酒,风俗贵茶,故极大地推动了越窑青瓷酒具、茶具等新品种的研发和工艺的提高。当时普遍使用的器具有碗、瓯、盘口壶、罂、瓶、罐、执壶等十余种。而高度繁荣的文化,造就了品类多样、造型别致的水盂、砚台等文房用具;并反映在粉盒、铜镜等梳妆用品上,赋予花开富贵、鸾凤呈祥等美好寓意。”陆菊仙说,展览取名“盛世风雅”,“盛世”指的是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皇朝,在此期间出现的以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灿烂,外交广泛为标志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构成了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盛唐气象,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的最高峰。“风雅”则是指展品所反映文人墨客、仕女贵妇的心境,即一种清新脱俗、高贵典雅、文化气息浓厚的物化的精神寄托和精神享受。
展品与唐诗遥相呼应
“你看,这几只唐代越窑青瓷碗,就是当年的饮酒器。其多样别致的造型,青黄莹润的釉色,不仅见证了时代的嬗变,也蕴含着文化的传承。”陆菊仙说,唐代越州有“醉乡”之称,酒肆林立,饮酒之风极为盛行。
酒作为唐代文人张扬个性、释放激情的重要媒介物,使许多来到越州的墨客诗人臻于“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李白斗酒诗百篇”的境界,从而形成了无与伦比的“唐诗酒文化”。皮日休醉后作《樱桃花》:“婀娜枝香拂酒壶,向阳疑是不融酥。晚来嵬峨浑如醉,惟有春风独自扶。”贺知章、李白、孟浩然等,也都是乘着酒兴在越州大地上或留下脍炙人口的诗文,或留下千年传唱的故事,大大丰富了绍兴的人文积淀。
为了让展品能与唐诗遥相呼应,陆菊仙花了不少功夫。这场展览的六个部分中前五个部分都配上一句唐诗来点题,其中“云门若邪里”“举杯邀明月”“茶助越瓯深”“似要题诗落砚台”“最爱铅华薄薄妆”“追远常怀一片心”,分别代表唐代越地的佛教文化、酒文化、茶文化、书房文化、妆容文化与孝德文化。
比如“茶助越瓯深”,说的就是“浙东唐诗之路”与越州茶的不解之缘。400余位诗人在此品茗唱和,对越州茶事的普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茶成为当时城乡贵贱“无异米盐”“难舍须臾”的饮料。
唐代文人们既讲究茶叶和泉水的品质,更在意饮茶具的典雅美观。所谓“贵厌金银,贱恶铜铁,则瓷瓶有足取焉。”在此风尚的引领下,“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姿如圭璧,色如烟岚”的青瓷茶具便成为茶宴上的“座上宾”。这些用于盛贮的盘口壶、执壶、罐,还有这些用于饮茶的碗、瓯、碟。它们不光是一件件实用器,更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
再比如“似要题诗落砚台”,透过辟雍砚、箕形砚、凤字砚等砚台以及造型精巧的水盂和油盒等,我们仿佛看见了唐代文人们“挥洒墨如意,苍毫劲健欢”的快意人生和“轻拈斑管书心事,细折银笺写恨词”的失落之态。
132件精品均为绍兴出土
“这次展出的唐代精品文物共132件,其中64件是从我们馆藏中精选的,还有68件则分别来自其他绍兴各区(市、县)博物馆,均为绍兴出土。”柯桥区博物馆副馆长虞智明告诉记者。
其中的不少展品,陆菊仙都参与了征集和发掘。“这面唐瑞兽葡萄镜,是1987年12月绍兴县安昌砖瓦厂职工裘仁糯取土时发现的。当时,他主动交给厂领导保管,厂领导再电话告知我们,让我们去取。”陆菊仙说,她第一次看到这面铜镜时,它既黑又亮,纹饰立体感很强,除了边缘有点残缺外,看起来就像是刚刚做出来的样子。后来,经省级鉴定部门认定,这面铜镜为国家二级珍贵文物。“这类瑞兽葡萄镜主要流行在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瑞兽穿绕葡萄藤蔓的图案,体现的是那段时期经济繁荣、人们安居乐业的喜人景象。”
还有那支碧玉发簪,则是2019年兰亭棋盘山杭绍台高速公路建设工程地块中发现的。“当时,在一座宽1米左右的单室墓里,首先在墓的脚部位置发现了一只盘口壶和一只碗,又在胸部位置发现了另一只残损的盘口壶,最后在头部位置发现了这枚簪子。”陆菊仙说,唐代,男人女人都是蓄发的,把头发盘起来后用簪子和发钗固定,并起到一定的装饰效果。从发掘现场的信息判断,这支碧玉簪应该是男子用于束发的。
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许多发掘现场图片资料的运用,让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有了图片的辅助,可以让观众看到文物出土时的情形,让观众知晓随葬品当时在什么位置。比如墓志铭摆放的位置,采用了去年越城区小亭山的考古照片。为了让观众看到带甬道的船型双室墓是什么样子的,采用了2005年4月诸暨市东蔡官山脚唐墓发掘资料。同时,为了丰富展品,把今年5月初在兰亭国家森林公园的考古发掘品也拿来展览了。”陆菊仙说。
此外,展览中还有不少难得一见的精品。比如来自上虞博物馆的多角瓶,釉色青亮莹润,造型别致。它是唐代新出现的明器,因罐身部位有三层错位分布的锥形尖角而得名。多角,谐音多谷,来源于三国和晋代的谷仓罐。其作用是帮助和祝福亡者在冥界依然能享受生前五谷丰登的富裕生活,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代的社会风俗、丧葬观念。
“在唐代,越州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积淀,孕育并发展了独具特色的山水文化、名士文化、诗路文化和茶酒文化。千年之后的绍兴,正凭借着这些历久弥香、历久弥珍的文化底蕴和水乡风情,展示出更加精彩的华美乐章。”高幸江说,希望今后能有更多通过考古发掘获得的地下文物,有机会“走出库房来到台前”,为柯桥文旅融合、浙东“唐诗之路”成果展示及进一步讲好绍兴故事,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