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艺术家“驻村”,赋能乡村振兴

2022年01月13日 10阅读 来源:绍兴日报

记者

汤桂平

一场春雨后,地处会稽山麓的越城区鉴湖街道坡塘村云松自然村云雾缭绕,宛如人间仙境。4月26日一早,钱艺等一批大学生便分成三个小组忙开了:一组准备PPT课件,下午会有一波学生来写生;一组去了村里的“云上小馆”,教妇女们手工编织技巧;还有一组忙着丈量村里的梯田茶园尺寸,准备改造出新的景观……

钱艺是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艺乡建”团队成员。这几天,在该院设计系主任、副教授陈炯的带领下,他和其他几位同学一起进驻了最近名声大噪的网红村——云松自然村。今年2月,坡塘村刚被列入绍兴市13个“乡村振兴先行村”的培育单位名单。用艺术为这个“土味”十足的传统村落赋能,就是钱艺他们前来的目的。

艺术家进驻网红村

“这片茶园,就是坡塘村的一个独特元素。”4月25日,“艺乡建”艺术家驻村创作活动启动,陈炯带着钱艺等一批大学生踏上村内的云松岭古步道,他一边走一边说,兴奋不已。陈教授想以茶园的翠绿为基底,选用鲜艳的柠檬黄丝绸布料等来点缀,营造出乡村景观的生动美。坡塘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罗国海和几名村干部陪同考察,和陈教授一起探讨改造方案。

其实,早在活动启动前,陈教授一行已经驻村两天,与村民同吃同住。“这个村自然优势突出,离城区也只有20分钟车程,发展潜力很大。”钱艺说,他们白天走访村落,与村民交谈,晚上开头脑风暴座谈会,研讨如何用艺术激活乡村的底蕴和活力。“比如可以运用这里的资源开发手工编织产品,价格不贵,但却能让游客带得走、作纪念。”

对一个“未加修饰”的传统村落而言,陈教授等人的“点拨”,显然是一场及时雨。“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若要进一步迭代升级,关键是聚焦村民的生活,从生命价值、幸福生活等关键点发力。”陈炯说,本次“艺乡建”团队驻村活动为期10天,通过短期的项目创作,他们将在村里摸排出10个节点进行艺术加工改造,发动村民共同参与,培养提升村民的美学知识和对美的感知。比如从立面改造、微艺课、手作展览等内容入手,打造出和坡塘村文化基因相契合的手作产品。

先行村的升级探索

生态茶园、银杏古树、古步道……凭借自然生态禀赋,去年坡塘村成功入围绍兴市3A示范村。今年,全市又集中力量、集中资源重点打造13个具有绍兴辨识度、有发展增收能力、有引领带动作用的“乡村振兴先行村”,坡塘村又被列入这一培育名单。

“先行村”如何先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人文优势转化成产业经济是必答题。”罗国海说,去年以来,通过规划设计,村容改善、生态修复、土地盘活等多管齐下,坡塘村几乎每天都有小变化。但随着节假日游客的增多,如何提升自我造血功能、打造有辨识度的乡村,成了摆在坡塘村面前的新课题。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升乡村“气质”,艺术或许是一条道路。“‘小而美’也是一种模式。”越城区委组织部副部长、两新工委书记方茂说,乡村振兴不一定需要大文旅项目投入,用艺术呈现多元化、多样化乡村也是一种尝试。本次活动,正是通过邀请陈炯副教授及其“艺乡建”团队到云松自然村开展艺术家驻村创作活动,以艺术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助力乡村美好生活,推进“五星3A”迭代升级,高标准高质量推动坡塘村“乡村振兴先行村”创建相关工作再上新台阶。

“土味”乡村赋新韵

在进驻云松自然村之前,陈炯副教授长期专注于“艺术振兴乡村”研究和实践,已经介入过全国多地乡村的艺术改造。在陈炯看来,乡村振兴建设中,艺术扮演着重要角色,不同艺术手段与不同产业融合,能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艺术乡建,模式多样。”陈炯说,以云松自然村为例,该团队在熟悉村庄现状后,将首先对公共微环境进行改造,即让村民们感知艺术设计理念后,鼓励村民们奇思妙想,创新一些“土味”且有新意的项目。在连日的走访中,他们了解到,坡塘村还是绍兴特色曲艺“莲花落”始祖唐茂盛的故乡。“可从村庄定位和连片旅游开发考虑,通过策划节庆、活动等,挖掘地域文化基因,讲好乡土故事,匹配更多旅游体验内容,吸纳更多外来游客。”陈炯说。

让人惊喜的是,“艺乡建”驻村只是一个开始。“以先行村为载体,乡村振兴方兴未艾。”方茂表示,深入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推进城乡协同发展,越城区还成立了乡村振兴专班,加快推进“五星3A”迭代升级。今年,越城区计划统筹各类涉农资金,用于打造一批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和3A级景区村。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