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毅
《绍兴市水利志》(上、下)。
《绍兴市水利志》纵横捭阖、洋洋大观,上、下两卷,231.8万字,不仅让人视觉震撼,而且心存感佩。
一、具有省市级水利志航母意义
在中国水系图中,浙江无疑是具有代表性的省份之一。《绍兴市水利志》上下卷的体量,既缘于绍兴水资源的丰富性及水利历史的悠久,又取决于绍兴人推出的相应成果的多样性,使之在浙江水利史坐标上具有“航母”意义。其主要表现在志书格局至大的两个“第一”中。这两个“第一”,一个是《绍兴市水利志》的体量大、规模宏,在《浙江省水利志》《浙江省通志·水利卷》与《杭州市水利志》《宁波市水利志》《湖州市水利志》等省市级水利志中,唯一以上下卷成全书的水利志,体量独占全国各省市级水利志书鳌头。不仅如此,其上下卷数和字数,竟可与首轮社会主义新编地方志书中的市级综合志旗鼓相当。
另一个“第一”是《绍兴市水利志》的序言,具有全书的领读意义。此三篇序言让人开卷有益,分别由冯建荣、周魁一、谭徐明撰写,不乏学术示范和专业领域的高水准,是书的一大亮点。序言均立意高远,提纲挈领,各呈风采,与志书上下卷正文相得益彰,提示了志书品质三角形的“稳定性”。其中,序一为冯建荣先生所撰,近4万言,系笔者目览志书中所见“第一”长序。序分十四部分,说山道水,以水为先,具有全书的引领意义。其表达视角独特,格局博大,旁征博引,引古筹今,文绪辽阔,情愫深远,言之凿凿,语辞雅达,娓娓道来,走向深邃,一定意义上是给读者奉献一部绍兴水利简史,具有印行单行本的价值。
至于卷首(前置图),选图优良精美,多达72页(未含拉页《鉴湖赋》与明《浣水源流图》),排版大气(如《绍兴运河园浪桨风帆》《绍兴龙横江鹿湖园》均采用了跨页),突出了前置图与正文内容的呼应与互补,构成了志书一大看点。此卷首体量之大,在现有的省市级综合志和专业志中罕见(图志除外),为笔者所见省市级水利志之第一。倘若此“第一”成立,加上志书上下两卷体量和序(序一)长的两个“第一”,那么《绍兴市水利志》便拥有了三个“第一”。而这三个“第一”传递的信息量,充分强调了志书定义的“工具书”价值,自然有了同类水利志书“航母”的意义。
二、具有绍兴水利通史意义
《绍兴市水利志》的结构清晰,章节设计科学,资料详实。除卷首、序和凡例之外,分上下卷,有概述、大事记和38章具体内容(上卷有20章,下卷有18章,字数相当),是一部记述绍兴市域内水利历史和现状的专业志。
在具体编纂中,全书强调了时代性和地方特色。此志以凡例为纲,遵循“实事求是,详今明古”总则。其“明古”的理念是智慧表达,体现了对绍兴悠久而丰富的水利历史的尊重和充分肯定,强调了绍兴关于“水”的特殊性,与其他志书表达的“详今略古”有质的差别,颇有“我之为我,自有我在”的个性表达,不得不说这是一大特点。
在体裁方面,《绍兴市水利志》遵循了横排门类、纵述史实、以志为主、兼及其他的原则。其结构,以章节体为主,结合绍兴“四山三盆两江一平原”地貌延伸所构成的水系格局,有效地借助历史、地理、考古、水文等最新研究成果,凸显了绍兴水利特色,探索了志书成功路子。
在具体记述上,《绍兴市水利志》从绍兴水利特殊性出发,努力体现了地方水利特色。其水利沿革上不封顶,可一路上溯源起10万年前的史实发端,而下迄则至2013年10月。其间内容“横不缺项”:无论是大禹“水可立国”的先见之明,还是勾践“水可强国”的高瞻远瞩;无论是因水兴城,还是开启山阴故水道(运河)之举;无论是“山-原-海”台阶式地形相适应的春秋越国水利,还是“境绝利博,莫如鉴湖”的鉴湖水利;无论是代代赓续的筑塘、置闸和平原河网治理,还是全面系统记述“不出城廓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致”的时代水利现状,甚至包括下沿的2019年7月入选的世界文化遗产——良渚古城遗址等重要内容,无不入书为史,形成鲜活可信的资料。由此可见《绍兴市水利志》记述的内容,既古老又年轻,既遥远又现代,既面生又亲切,较好地体现了志书“存史、资政、教化”的功能。
至于《绍兴市水利志》“资料性、科学性、地域性、时代性”的四个鲜明特点及呈现的“历史厚度、时间深度、空间广度、豁达大度、翩翩风度、新鲜程度”“六度”,冯建荣先生已经是“崔颢题诗在上头”。其话语权之裕如,让我自叹“眼前有景道不得”。
“志为一方之全史”。故可以说,囊括了绍兴千秋水利史的《绍兴市水利志》是集绍兴水利之大成,具有绍兴水利通史意义。
三、具有编修的“高铁速度”意义
在修志过程中,“十年磨一剑”几乎成为定律,特别是志书的首次编修。《绍兴市水利志》是由绍兴市水利局、绍兴市鉴湖研究会联袂编纂的一部水利专志。以书的体量、质量和首修与编纂人员仅6人的比例而言,5年完成志书的编纂和交付出版,其速度不可谓不惊人,称得上修志界的“高铁速度”,是可以总结经验供修志界借鉴的。
《绍兴市水利志》编修的“高铁速度”,诀窍在于长期积累,注重资料搜集(包括田野调查与文献收集),特别是强调夯实一系列水利成果基础,并把它转化为修志速度。在修志之前和修志之中,编纂者主动作为,汤汤水命,“志”存高远,推出了《中国鉴湖(1-7辑)》《运河论丛·中国大运河水利遗产保护和利用战略论坛文集》《绍兴水利文献丛集(上下)》《绍兴三江研究文集》《浙江禹迹图》等一系列成果。这些成果,既是志书长编或成书的一种体现,又是志书编修提速至关重要的一环。其事半功倍的效率和方法论意义,完全可以总结上升为修志经验推而广之。
《绍兴市水利志》不仅有“高铁速度”,而且有速度相对应的质量。其速度与质量的高度统一,证明了此志书的成功是建立在严肃性和科学性基础上的。志书中,列举的参考文献便是佐证(古籍文献类52种,今人著作类115种,规划报告及总结类34种),亦说明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
四、具有全景式展示绍兴水文化意义
绍兴通江达海,水利尤为发达,有江、河、湖、池、塘、溪、库、堰、井等蓄(流)水形态。其河网密布,有数千条河流,代表性的有山会平原水系、浙东运河水利和绍兴城内的长达2500多年之久的护城河、环城河,构成了不断治理的对象。
由此而言,绍兴数千年来的治水过程,其实就是一次又一次兴水过程。这个过程,使绍兴的水利和科技文明创造不断升华,使绍兴城市不断走向兴旺发达。在书序中,冯建荣先生感慨道:“一部绍兴史,其实就是一部绍兴水利史。一部绍兴治水史,其实就是万千年来越人化害为利、避害趋利的水利史。而一部水利史,最后凝聚而成的,是文化,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水文化。”的确如此,没有水利就没有绍兴,或者说,没有水利绍兴是相当不完整的。由此推理,绍兴文化形态的代表是“水”,绍兴水城的灵魂是“水”。水与城休戚相关,成为统一体,即可谓“水兴则城兴,水名则城名,水美则城美”。
如此,在一定意义上,绍兴文化就像人体系统,各条水流是他的血液,各个水网是他的经络,各种水系是他的细胞。其中,三江闸工程(第一二三代)、古运河(绍兴段)、古鉴湖、环城河等流体,既是绍兴文化的典型标志,又是绍兴水城的根脉。要进一步弘扬绍兴文化,就必须进一步把水文化做大做强。
没有水网、水系、水脉、水流,就没有城市灵魂、灵气、灵动和良好生态。在这方面,《绍兴市水利志》除强调水利环境治理、水利建设、水利管理、水利科技、水政等内容的表达,特别是《绍兴水城》《水文化》《水利遗产》《人物》《水利著述》《水利诗词(赋联)》等专章的设置,逻辑严密,水到渠成,强调绍兴水的特殊性,凸显了绍兴水的魅力。
五、具有浙川交流时代意义
从地理位置上而言,绍兴与四川一个在东,一个在西,相隔千里。但从治水兴水而言,两地的交往却源远流长,特别是具有历久弥新的“生死之交”和“汤公情深”,不乏浙川两地“一家亲”的表征。在历史长河中,这个“表征”是不可以复制的资源,也是书写新时代浙川“一家亲”代代赓续与交流合作迈向新台阶的一个重要节点,甚至是圆心点。
所谓“生死之交”,是指大禹出生于四川,毕功于绍兴(详见书中第二章《大禹治水》等)。所谓汤公情深,是指“天生安岳福越人,堕地嘉名日月仰”的明代绍兴知府汤绍恩(四川安岳人,入《明史·循吏传》),所建三江应宿闸江海两治,具有绍兴明代一部断代史大事记的唯一记录。汤绍恩是大禹治水集大成者之一,其历史影响深远,获得“公缵禹功”“禹稷同功”“智侔神禹”“功垂禹绩侔”“公之恩泽,洵不在禹下”“凿山振海河,千年遗泽在三江,缵禹之绪”等高度评价。
浙川两地在努力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的精神中,大禹和汤绍恩无疑是东西部(绍兴与四川)协作转化为深化合作的桥梁。放大大禹在川绍两地的“生死之交”与“汤公情深”品牌效应,活化其资源,创建新的旅游和产业模式,共同书写浙川联袂整合大禹、汤绍恩的新篇章(甚至可以联合位于杭州的中国水利博物馆,整合资源,上升至国家水利文化层面),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值得抓住的机遇。
此外,还可以链接大禹、汤绍恩的出川入绍与陆游的出绍入川。此“出入”也是浙川交流的一篇好文章,即系两地策划活动的一个优质载体。陆游为绍兴人,前后在四川为官八年,在蜀有相当影响,在成都杜甫草堂中,他被奉为“一代两宋贤”之一(另外一贤为黄庭坚),崇州还建有浙川两地唯一的陆游祠。陆游虽不是治水者,但他却是大禹治水的评论者,所著《禹庙赋》便是佐证。随着交流合作的不断深化,有关大禹的“生死之交”无疑是浙川交流不可替代的节点,也是两地交流合作“标志性成果”之一。
以水为媒,凭志搭桥。如果将浙川交流合作作一番深度讨论,还可以将蜀人苏东坡修筑西湖“苏堤”联系起来,以提升更大层面的整合,引发新的水文化效应(大禹、苏东坡均系水利部2019年12月公布的全国第一批“历史治水名人”)。如是,《绍兴市水利志》的“志”存高远便有了更为广泛的资政意义和时代意义,即成为浙川以“水”为媒交流合作的新载体和新起点之一,以为浙川两地党委、政府提供宝贵的探索经验与决策参考。
(作者系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原副巡视员、四川省地方志学会原副会长、《四川省志》原副总编)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