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出书的意义

2022年01月13日 10阅读 来源:绍兴日报

三味书屋

生活中,我有一些老友精气神很足,也有毅力,隔几年会写出一部书来。我便在书房里为他们的著作设了“老友专区”。书上显示的出版社所在城市以及老友家乡和学习、工作过的地方,对应于地图,可以连线大半个中国。坐于书桌前,看那些书静静站立着,偶会想及著书的他们此时在家呢还是在路上。也会思绪跳跃,寻思普通人出书的意义。

友人金强来电,告诉我他送去出版的《今有所悟》到绍兴了。我们俩相交接近三十年。书柜里,他先前出版的几部书都在。之中的《反腐警示录》(与王晨晖合作),2013年被中国长安出版社列为“廉政教育读本”推出。这些著作缘于他曾经的检察官经历,书里的事,沉重,引申的理,沉甸甸的。至今仍可读。

现在我捧在手里的《今有所悟》,他耗时十年,写的是六个字:我们、远方、知行。书的第一篇章《我们》写的是金强的情。祖孙、夫妻、父子、母女、兄妹之情,流淌在20余篇散文里,情味浓酽恰似老酒。他怀念其高祖,老家上虞太平山村展示的清廉故事里,有其高祖、父亲和金强的名字。“故事”说他们代代接力,他很受鼓励。原来,村里修志时,发现他高祖作于1840年的《育衡公传》,文中塑造了“居家和、处世恭……”的育衡公形象,而他高祖本身也以知书达礼、崇德重孝,至今被乡间传颂。他一字一句地记下这些,希望走近他高祖。“父母临别嘱咐五条”与父亲的227封家书,是他心中最重的财富。父亲由部队到地方,以德立业修身,生前常说“我两袖清风,家中无甚东西传给下一代,只有思想和作风”。

金强笔笔崇敬写高祖先父,从中深悟的,是“浓浓的亲情和家族特有的文化将我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引领全体家庭成员健康生活、进取有为,扮演不同的角色并担负应有的责任”。书中,女儿金莹“写给父亲的字”一文,蕴含、延展了“我们”的分量:“父亲常说,可以吃简单的饭,穿朴素的衣服,但要读最好的书,做优质的思考,要有选择、敬畏地生活。”细细地品,“我们”里面有崇高,也有柔软,洋溢其中的,除了美好,还是美好——家族传承“压箱底”的到底是什么?《今有所悟》之中四代同堂的“我们”深信,家风才是“压箱底”的好东西。

著作的第二篇章《远方》,有属于金强的感:感慨于遇见,感动于精神,感奋于日月天地之壮美。无论写短时旅行,还是写青年时在出生地青岛的警察生活,沉淀于文字的,是他抬起头望见的星空、俯下身亲近的泥土、专注于事物生发的思索。在宁夏银川黄河之畔的一石一木间,他与身壮手勤、心态亮堂、生活满足,雪天也只需穿一件单衣,人称“衬衫哥”的汉子同行,写下《不同的活法》:“人很像树上的叶子,粗看每片叶子都很相似,细观却形态各异。人与人之间,家庭出身、人生阅历、文化知识、社会关系千差万别。正是这些不同,才组成了我们的社会,才有我们每个人不同的活法……”悟者有得,得者悟心;当远方之遇化作文字的充盈,远方就近了。

他立足于“今”,回悟过往。《知行》篇章的若干随想,处处蕴涵作者的见识。他写经历过的八九份工作,工作是快乐的衣裳,而让他不舍的人与事,是快乐衣衫上面相处和谐的纽扣。特别是作者亲身经历、笔尖回首的检察和党政管理工作,于字里字外洒满激情和敬畏,让我觉得人与书相融。我常常想,著书人的最好境界是他(她)本身像一本书,可以打开了看苦乐,可以合上了思冷暖。人在中年,越发觉得老友如书,希望一起慢慢走,容我慢呑呑地读。

一部著作,十年之酿。“我们”是他的根脉,“远方”是他的眼界,“知行”是他的答卷。于是想,写作的人,因为行走着思想着追求着而卓立;写书的人卓立,书也才立得起来。而传播有价值的思想,呈现人类情感的美好,表达健康的生活情趣,或许是普通人为何出书、出版的书又可以称之为书的底气和根本。

出书的意义,我像是悟到了些。言犹尽,意无穷。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