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被誉为“西泠五老”之一、90岁的金石家林乾良向浙江图书馆捐赠了一份珍贵的礼物——距今1600多年的12块东晋穆帝升平二年(358)古砖以及这12块晋砖雕刻图的朱色拓片。这些拓片林乾良命名为《兰亭集图》。
12块晋砖里的兰亭元素
记者
童波
12块晋砖里的兰亭元素
在杭州老浙大横路的寓所,记者见到了林乾良。90岁的他,神采奕奕。他的家里没有太多的布置,但随处可见的书,让整个屋子充满书香。
林乾良是福建福州人,现为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协会员、浙江篆刻研究会顾问。他幼时即随邻治印,青年时期就读于原浙江医科大学,现居西泠印社已50多年。作为医生的他酷爱篆刻、书画,先后拜陆维钊、韩登安、沙孟海等名家为师。
林老的收藏较广,戏称自己是“十三点”,此前被人称为印迷、戏痴、镜怒、甓痴四号,后又增医通、茶博、文汇、方霸、笺王、书山、画海、瓷庐、邮趣九号,共是十三项,遂自称“十三点”。
此次林乾良向浙江图书馆捐赠的藏品包括两部分:一是12块出自绍兴的东晋穆帝升平二年(358)铭文砖,距今有1600多年,是非常珍贵的文物。二是这12块晋砖雕刻图的朱色拓片。
林乾良告诉记者,这12块晋砖烧制于升平二年(358),比永和九年(353)晚了五年。众所周知,永和九年,王羲之与其亲旧故交相聚兰亭,举行雅集,曲水流觞,快意天地,诞生了著名的《兰亭序》,书文皆是一绝,成为中国文化的巅峰之作。触摸这些古砖,不由让人想起永和九年那场醉。升平二年,还有一个特殊的事件,就是这一年王羲之夫人郗氏去世。同样的时间节点,不由让人怀古畅幽。
林乾良在收藏这批晋砖以后,经过构思,由会稽金石博物馆制砚并制图。每块砖下部凿有砚池,上部雕有兰亭雅集的场景。王羲之兰亭雅集有42人,这一组雕刻就雕刻了这42人,12块砖合成一处,一幅曲水流觞图就跃然眼前,这就是《兰亭集图》。
第二件赠品是12块晋砖雕刻图的朱色拓片,拓片上有林乾良自己的篆书题记“兰亭一序
书文二绝”,以及韩天雍大篆“兰亭集”三字,林乾良还请到王羲之第五十四世孙王大庆摹写《兰亭序》全文,在拓片上部空暇处及每方砚池中,还钤盖有自己篆刻的12枚《兰亭序》印,朱墨灿然,古色生香。
感受永和九年那场醉
为何要向浙江图书馆捐赠这幅《兰亭集图》?
林乾良说,70余年来,他与浙江图书馆保持着密切关系,这批藏品能够被浙江图书馆收藏并供读者阅览,是一件幸事。记者看到,两张四尺见方的宣纸拓片上满载着金石、书法、篆刻、绘画诸元素,这些元素,和绍兴兰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熟悉林乾良的人都知道,他特别喜欢篆刻,嗜印如命,至老弥笃,故自称“印迷”。即使年届高龄、手有些抖动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刻印,在一方小小世界里展示其大胸怀和艺术才华。他特别擅长用甲骨文、古玺、砖文、瓦当、魏碑、汉印、小篆细朱文等入印,其所治之印,独具风采。
林乾良说,《兰亭集图》上的12枚《兰亭序》印,是他20多年前刻的。当年的一个暑假,他想把《兰亭序》全文刻到印上,每个印包含几个字或者一句话,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没有全部完成,只刻了20多枚。但对于兰亭的研究,他一直没中断过。“兰亭,是书法与文学的高地。研究兰亭,是一个大课题。”林乾良说,除了研究书法,他另一个重心便是专注于收藏和研究永和砖。
提起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很多人都知道。提及永和砖,不少人可能会比较陌生。东晋永和九年的砖缘何被藏家热捧,因永和九年,王羲之挥毫写下名篇《兰亭序》,成帝王、书家们的心摹手追物,遂藏家爱屋及乌,钟情永和九年砖。
林乾良不仅收藏有东晋穆帝升平二年古砖,也收藏有永和九年砖,看到这些砖,仿佛能感受到当日曲水流觞、轻风拂袖的一抹清凉。
“古砖在江浙地区出土比较多,但永和九年砖特别难找,到现在已经很稀缺了。”林乾良说,永和九年砖稀缺,因而它的拓片就很重要。拓片最利于传播,通过拓片,古砖文化可以走进千家万户,而且也很有收藏价值。
两晋、南北朝书法虽诸体皆备,但有些字体仍处于趋变的不确定期,这时的砖铭文可谓风情万种。林乾良认为,过去学习书法,由于出土资料不够,对书法史的源流难免有些模糊。譬如晋代是什么字体,某某朝又是什么字体,在我们的脑海里形成了很强的先入为主观念。而今天,随着古砖等文物的大量出土,能够有一个更细致深入的认知。古砖的铭文和画像蕴藏着丰富的古代人文信息,不仅为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以及书法绘画史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证据,也是研究古代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实物图像资料。
解读古砖里的文化
古砖的历史跨度非常长——从先秦到现代从未中断,而且广泛用于宫殿、庙宇及墓室的营建和装饰。古砖作为金石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很早就被金石学家们发现和研究。南宋洪适《隶续》已著录有东汉建初、永初的砖文。而对古砖的收藏与专题研究则始于清代中晚期,从这一时期一直到清末民国出现了大量专门著录砖文的书籍,如陆心源《千甓亭古砖图录》、邹安《广仓砖录》、吕佺孙《百砖考》、黄瑞《台州砖录》、孙诒让《温州古甓记》、吴廷康《慕陶轩古砖图录》、罗振玉《高昌砖录》等。
砖的本字为“甎”(zhuān),另有“甓”(pì)、“塼”(zhuān)等古名。有关砖的记载早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过。但在上面刻画、摹印文字,主要是受到我国古代“物勒工名”生产制度的要求。就是器物的制造者要把名字刻在上面,以便检验质量和日后追查。在砖上书写、刻画、摹印文字和画像,赋予了原是粘土的砖以文化和艺术气息。
林乾良告诉记者,古砖主要分为文字砖和画像砖,其中文字砖又分为纪年砖、吉语砖、记事砖等。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民间学术团体和个人加入了古砖收藏和研究的队伍。2011年,在绍兴成立了我国首家古砖研究和收藏的民间学术团体——“永和甓社”(后更名为会稽甓社)。此后,国内也涌现了很多民间机构,发表和出版了大量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和研究专著。
民国时,一块古砖几十大洋的故事比比皆是。鲁迅在他的日记里常有“今日花了××大洋购得×张古砖拓片”等类似记载。可见,即便不是器型本身,古砖拓片也是藏家珍爱之物。
林乾良认为,古砖收藏不以质胜,主要是蕴含其中的文化。以前,人们还将残破的汉代或晋代古砖改成砖砚,成为奢侈的文房用品。普通的砚台重在材质、工艺,而古砖砚既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又很实用。
在他眼里,这些断砖残甓上的文字、图案隐藏着古代的“文化密码”。一块块古砖犹如一本本厚重的历史书,记载着历史的变迁,诉说着久远的故事。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