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荡漾的鉴湖,东西两端各有一座标志性桥梁,东跨湖桥目前已经改建成钢筋混凝土大桥,仅存西跨湖桥历经岁月屹立如故。
西跨湖桥是省级文保单位,位于柯桥区湖塘街道,一座石拱、平梁相结合的石桥。有关它的修建年代,历来众说纷纭,有说东汉的、宋代的、明代的,柯桥区博物馆原馆长、研究馆员周燕儿揭开了西跨湖桥的神秘面纱。
记者
於泽锋文
西跨湖桥系明代古桥
横桥卧波,酒香飘溢。柯桥区湖塘街道,有酒乡之美称,让古今文人墨客流连忘返。此外,在湖塘还有一座桥,让旅人驻足,被当地人称颂,它便是西跨湖桥。
在绍兴有两座跨湖桥,一座位于越城区鉴湖前街,被称为东跨湖桥或简称跨湖桥,另一座便是位于湖塘的西跨湖桥,二桥遥遥相望,成为了今日东西鉴湖的重要地标。鉴湖30平方公里、20多公里长的浩渺湖面,东西两端便是以这两座跨湖桥为界。
“我从事文物工作30多年,对西跨湖桥的研究情有独钟,上世纪80年代,我刚参加工作,就曾多次走访湖塘,询问当地百姓、做笔记。这些基础资料,成为我研究西跨湖桥的重要依据。”周燕儿说,有关西跨湖桥的建造年代历来有好几种说法,通过研究,他得出结论,这是一座明代石桥。
周燕儿告诉记者,他从四个方面着手考证,一是根据石桥的石雕艺术,二是根据石桥的碑刻题记,三是根据谱牒方志等文献,四是根据民间传说和老地名。
“历朝历代的建筑都有自己的风格,因此这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判断依据。”在考察过程中,周燕儿特意租了一艘船,行驶到桥底,用相机拍摄桥底的情况。“西跨湖桥拱冠石上雕刻有5幅图案,其采用深雕和透雕手法,与柯桥区柯岩街道秋湖村明嘉靖年间设立的石牌坊上的雕刻相一致。”周燕儿说。
此外,周燕儿还发现,西跨湖桥面望柱的形制,与华舍街道张溇村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建的云梯桥、齐贤街道兴浦村明正德六年(1511)建的花洞桥上的同类石构件相近似。
在《重修西跨湖桥碑记》中,周燕儿也有发现。该碑立于清嘉庆十年(1805)正月,撰文者为胡延璠(号一峰)。虽然石碑风化严重,但经过清理和馆藏的一些拓片,能够了解到上面的一些信息。
“‘湖塘西跨湖桥,创自前明万历二十八年’,从石碑上开头这一句话看,就知道这是一座明代古桥,而且精确到了具体的年份。”周燕儿说。此外,根据碑文的信息,还能知道这座桥的出资建造者是湖塘胡氏族人胡古峰。而清嘉庆年间,胡氏族人发起重修该桥,牵头者为乡贤胡一峰,他捐钱伍佰贰拾千文,另外6位胡氏族人都有相应的捐资。周燕儿在后续翻阅胡氏宗谱的时候,见到相应的记载。
“根据这些史料,基本上可以断定西跨湖桥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此外一些民间传说也可以佐证。”周燕儿说。
修建的年代众说纷纭
既然《重修西跨湖桥碑记》中有如此详细的记载,为何历来对于西跨湖桥的修建年代一说,会有那么多种不同的说法呢?
“始建于东汉一说,主要和马臻筑鉴湖有关,马臻是东汉名臣,为绍兴鉴湖的形成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因此有人推测,西跨湖桥的建造,应该也属于那个年代。”周燕儿分析说,单建新写的《十里湖塘一镜圆——绍兴湖塘西跨湖桥散记》等文中就有西跨湖桥始建于东汉一说。
而更主流的说法,便是始建于北宋,或南宋时已存在。周幼涛主编《绍兴山水》、绍兴市城建档案馆编《绍兴石桥》、绍兴市文物管理局编《绍兴文物志》、罗关洲著《绍兴古桥掇英》、绍兴市文物管理局编《绍兴文化遗产·石桥卷》等都持这种说法。周燕儿此前也认同这一说法。
“始建于宋这种说法虽有南宋嘉泰《会稽志》为据,其云:‘西跨湖桥在(山阴)县西六里,上有亭,傍有浮图(浮塔)。’但志文中提到的西跨湖桥,距山阴县城西约六里,而湖塘西跨湖桥距山阴县约四十里,从地理方位看,两者应该不是同一座桥。这里提到的西跨湖桥,应为绍兴城西常禧门外的东跨湖桥。此外,明嘉靖《山阴县志》记有‘西跨湖桥,去县西南六里镜湖上,南通离(漓)渚路’之语,亦可补证。”周燕儿说。
周燕儿认为,造成这种误解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常禧门外的东跨湖桥原来的确叫做西跨湖桥,后来湖塘跨湖桥建成若干年之后,为作区分,将原来的西跨湖桥根据地理方位更名为东跨湖桥或简称跨湖桥。
周燕儿在翻阅明嘉靖《山阴县志》、清康熙《山阴县志》、清嘉庆《山阴县志》等志书时,发现绍兴城西常禧门外西跨湖桥的名称直至清嘉庆八年(1803)还在使用。直至清嘉庆九年(1804),湖塘西跨湖桥重修后,为避免二桥出现重名,将地处常禧门外西跨湖桥,改名为东跨湖桥。
这在清嘉庆十一年(1806)姚继祖(清名臣姚启圣之孙)等人立于常禧门外跨湖桥南直街壁间的《重建跨湖桥碑记》中有所显示,其云:“昔东汉会稽太守马公创鉴湖,筑塘四十里,连东西跨湖二桥……城去常禧门里许,南接山阴道上,盖东跨湖桥也。”此后,该桥名沿袭至今。
研究保护好绍兴古桥
今日鉴湖的东西两座标志性桥梁,东跨湖桥已改建成钢筋混凝土大桥,仅存西跨湖桥历经岁月屹立如故。
在研究古桥的过程中,周燕儿曾采访过不少当地的群众,如现年98岁的湖塘村村民胡光国先生、已故去的湖塘中学退休教师田新圃先生等。
“从他们的口中,能够知道当初建桥的始末。”周燕儿说,早在明代,湖塘村舍林立,人烟稠密,但由于没有桥梁,绕道路途遥远,因而两岸村民往来只能靠摆渡。有一天,乡贤胡古峰看到一妇女带着两个孩子正在摆渡,突遇一阵狂风吹来,船被掀翻,母子仨落水遇难,再加上此前也有不少人因此遇难,便下定决心,独立出资建造了这座跨湖大桥。
此外,清代著名文学家李慈铭也曾造访西跨湖桥,途经此地,面对湖塘美景,流连忘返,打算在此地购置房产定居。这些信息,村民胡光国有所介绍。周燕儿在查阅资料时,也看到相关记叙,比如李慈铭写道:“过湖塘村,卜居魏氏东宅。忆丙辰之冬,买村东王氏屋不果,今十年矣。山赀未成,水云终负”,表达了他购买宅子未成的深深遗憾。
在抗日战争时期,乡人胡文达为激励乡民的抗日斗志,用石灰水在西跨湖桥上写下“对日履行经济绝交,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标语。绍兴沦陷后,为防止炸桥事件发生,避免古桥毁于一旦,又将标语刷白,重新写上孙中山先生倡导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8个意味深长的深蓝色大字。如今,桥上的宣传标语虽已褪色剥落,但局部字痕仍隐约可辨。
种种的历史痕迹,仿佛在讲述鉴湖西跨湖桥的故事。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