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中描写过许多动物,呈现出他对动物的深入观察与思考。鲁迅作品中“动物人性化”的表现手法,是他精神世界的一种寄托。透过鲁迅笔下那些特定背景下的动物意象,我们看到了鲁迅这个向黑社会宣战的“猛士”的生命哲学和战斗形象。
夜游的猫头鹰
猫头鹰,是钱玄同给鲁迅取的绰号。鲁迅曾经绘过猫头鹰的自画像,说明了他对这个绰号的认可。这让人想起鲁迅一位朋友对鲁迅的回忆:“他在大众广庭中,有时会凝然冷坐,不言不语,衣冠又一向不甚修饰,毛发蓬蓬然……”
猫头鹰在古希腊是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原型,但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是不祥之物。鲁迅喜欢猫头鹰不是偶然的。他认定世道不好时,就该崇尚叛逆精神,对那些粉饰太平的俗习不以为然。
鲁迅习惯于夜间写作,就像夜游的猫头鹰,“睁着眼睛看黑夜”,“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记念刘和珍君》。他用一支笔,揭露那些在黑暗里盛行的邪恶,让人们看到“高墙后面,大厦中间,深闺里,黑狱里,客室里,秘密机关里”弥漫着“惊人的真的大黑暗”(《夜颂》)。
“惯于长夜过春时。”鲁迅是黑夜的诅咒者,又是黑夜的沉醉者。他说:“我爱夜,在夜间做《夜颂》。”所有的长夜,都是他生命发光发热的春时良辰。
黑与白,冷与热,是对立统一的哲学。阳光的温暖,需要在黑暗的荒凉与冷寂里孕育。鲁迅是黑夜的精灵,是光明在黑暗里的埋伏。夜色沉重时,他的文字冷峻得像《铸剑》作品里那把烈火淬成的“冰也似的剑”。
封建文化,是夜幕被这把剑刺破的一部分,而黎明,在猫头鹰“枭声”的催促下加速启程。
纠缠的蛇
鲁迅在童年时看到的那条赤练蛇,游进百草园,也游进了他的精神世界。鲁迅在《我的失恋》中写道:“爱人赠我玫瑰花,回她什么:赤练蛇。”
鲁迅属蛇,与蛇有缘。他喜欢讲“白蛇娘娘”的故事,喜欢在笔记本封面里绘画蛇与鹰组合的图案,喜欢把“夏娃与蛇”的木刻置放在卧室的镜台上。蛇的纠缠深深扎根在他的内心里,助生出他执著的韧性精神。
《庄子·外篇·达生》里“野有彷徨,泽有委蛇”的说法,道出了鲁迅小说集《彷徨》与蛇的关联。彷徨的状态,就是蛇游走不停的状态。而蛇一旦认定目标,就会紧紧纠缠,从而印证了《彷徨》扉页鲁迅引用的屈原的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鲁迅在《彷徨》里讲了一个个故事:《祝福》里的福分不属于屈从封建礼教的祥林嫂;假定的《幸福家庭》不会幸福;麻木的看客也是《示众》的材料;只能上牌桌的《高老夫子》即便改名“高尔础”,也成不了“高尔基”……一个圆接着一个圆,终点始终是起点。鲁迅看清了墨守旧社会成规的牢笼,也看清了自己应该坚守的阵地。
蛇缠般执著的鲁迅,前行的脚步没有停歇。他对封建势力的反抗搏击,犹如蛇噬一样坚决发狠。当他的爱有了着落,当他前方的道路通向新文化方向的时候,《彷徨》封面上那一枚幽幽的太阳,就变得光芒万丈。
受伤的狼
谁把血的滋味,当成“无味国土里人生的盐”(《争自由的波浪》),并说:“我总如野兽一样,受了伤,就回头钻入草莽,舐掉血迹。”(《二心集》)
谁在重病的折磨里咽下呻吟,“风貌变得非常险峻,神气是凝然的,尽管是非常战斗的,却显得很可怜,像受伤的狼了(鲁迅的日本朋友增田涉的回忆)”。
这就是鲁迅,一个被瞿秋白称作“野兽的奶汁所喂养大”的狼,又“从他自己的道路回到了狼的怀抱”的鲁迅。
鲁迅在《在酒楼上》一文中写道:“我快步走着……像一只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里的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与悲哀。”让我们仿佛听到鲁迅小说集《呐喊》里的喊叫,震撼人心。
比如,鲁迅在《药》里把穷人的坟头比喻成阔人祝寿的馒头;在《狂人日记》里说破一个人吃人社会的秘密;再比如,当政治《风波》刮来时,用斤两命名的人分不清世事的轻重祸福;而“精神胜利法”也救不了《阿Q正传》里画不圆供词花押的阿Q的命……鲁迅要让满“铁屋子”昏迷的人都在“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呐喊》中猛醒。
鲁迅始终不屈不挠,就像那个希腊神话里的莱谟斯。
在狼的嗥叫里,旧世界在颤抖。
孺子牛
《左传》里有一个“孺子牛”的典故:齐景公扮作牛的样子让爱子牵着玩耍,结果跌倒而折断牙齿。
许广平在《欣慰的纪念》中说,“鲁迅先生就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这个评价是恰如其分的。因为鲁迅写过《自嘲》的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还说:“譬如一匹疲牛罢……张家要我耕一弓地,可以的;李家要我挨一转磨,也可以的”。
鲁迅这匹牛咀嚼那棵《野草》里生命哲学的养分,挤出文字的奶汁,激励那些反抗绝望的战士,把深沉的爱写给千千万万个孺子。
“怜子如何不丈夫”(《答客诮》)。倔强的牛脾气里灌满绵绵柔情。
他俯下身子,犁动岁月,让新文化事业的种子在泥土里发芽生根。
他厚实的肩膀,扛起“黑暗的闸门”,让年轻人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他铿锵的文字,蘸着《秋夜》的烛光书写一个立着的“人”字。一撇,是横起的眉,冷对千夫所指。一捺,是俯下的头,甘为百姓之牛。
毛泽东说:“学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鲁迅这匹孺子牛的影子将永远被中国的大地收藏。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