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伟良
《辞海》释“形胜”:地理形势优越,亦指山川胜迹。《辞源》释作:地势优越便利,风景优美。《大明一统志》卷四十五《浙江布政司·绍兴府》所述绍兴“形胜”的文句共七录:
会稽佳山水。《晋史》。
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宋书·顾凯之传》。
膏腴土地。《宋书》:带海傍湖,良畴数千万顷,膏腴土地,亩直一金。
浙东胜处。《郡志》:鉴水环其前,卧龙拥其后,稽山出其东,秦望直其南,自浙以东,最为胜处。
襟海带江,为东南一大都会。《图经》。
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唐白乐天《沃洲山真觉寺记》。
胜游珍观。宋秦观《倡和集序》:会稽为镇,岂惟山川形势之胜,其胜游珍观相望乎枫柟竹箭之上,枕带乎荇藻芙蕖之滨,亦非他州所及。
明洪武三年(1370)官修《大明志书》,十七年(1384)又修《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二十七年(1394)再修《寰宇通衢书》。至景泰五年(1454)诏令再纂修,是为《寰宇通志》。翌年,英宗复辟,改元天顺。天顺二年(1458)八月,敕谕吏部尚书李贤等重修,书成赐名《大明一统志》。
《大明一统志》所述绍兴“形胜”言简意赅,凝练遒重,并标明出处。今按图索骥,略为探寻有关文献,成此小文。
一、会稽佳山水
“会稽佳山水”句,云出自《晋史》。《晋史》当是《晋书》。《晋书·王羲之传》载:“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大明一统志》将“会稽有佳山水”删一“有”字,径曰“会稽佳山水”。
二、千岩竞秀,万壑争流
“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标明出自《宋书·顾凯之传》。顾凯之,吴郡吴县人。曾任山阴令。查检《宋书·顾凯之传》,无“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其实《大明一统志》因“凯”、“恺”二字形近而误用,当是《晋书·顾恺之传》。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人。博学有才气,尤善绘画。世人称恺之有三绝,即才绝、画绝、痴绝。《晋书·顾恺之传》的记载,说明其来过会稽。传曰:“人问以会稽山川之状。恺之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若云兴霞蔚。’”《大明一统志》撷句“千岩竞秀,万壑争流”。
三、膏腴土地
“膏腴土地”,谓出自“《宋书》:带海傍湖,良畴数千万顷,膏腴土地,亩直一金”。经检索,此句出自《宋书·孔季恭传赞》:“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大明一统志》将将“膏腴上地”改作“膏腴土地”。一字之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四、浙东胜处
“浙东胜处”,言取材自“《郡志》:鉴水环其前,卧龙拥其后,稽山出其东,秦望直其南,自浙以东,最为胜处。”“郡志”,即地方志。明天顺年间以前的志书,有“鉴水环其前”云云词语的,今难觅。笔者以为有可能沿袭宋代的地理总志《舆地纪胜》,该书卷十《绍兴府·风俗形胜》载:“鉴水环其前,卧龙拥其后,稽山出其东,秦望直其南,自浙以东,最为胜处。”《大明一统志》高度概括其为“浙东胜处”。
五、襟海带江,为东南一大都会
“襟海带江,为东南一大都会”则出自《图经》。《永乐大典》中有《越州图经志》,现已失传。自《越州图经志》后有嘉泰《会稽志》、宝庆《会稽续志》。后者卷一有“盖其地襟海带江,方制千里,实东南一大都会”等句。在采编入《大明一统志》时,简约为“襟海带江,为东南一大都会”。
六、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
“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句,《大明一统志》编者言来自“唐白乐天《沃洲山真觉寺记》”。按,白乐天即白居易。唐诗中咏及沃洲山水有50多首,李白有“五松多清幽,胜境美沃洲”的赞词。唐大和二年(828)春,白居易从侄白寂然,因慕沃洲之名,自洛阳来剡中,卜筑禅院。后白居易作《沃洲山禅院记》,“东南眉目”之名,由是广为流传。
禅院在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真觉禅寺,后称真觉寺。故而《大明一统志》将《沃洲山禅院记》易名为《沃洲山真觉寺记》。
七、胜游珍观
“胜游珍观”出处,《大明一统志》罗列的资料甚长:“宋秦观《倡和集序》:会稽为镇,岂惟山川形势之胜,其胜游珍观相望乎枫柟竹箭之上,枕带乎荇藻芙蕖之滨,亦非他州所及。”
秦观,字少游,词史大家,学者称淮海先生,所著曰《淮海集》。元丰二年(1079),秦观赴会稽探望祖父承议公与时为会稽尉的叔父,与州守程公辟相得甚欢,游历绍兴山水名胜。秦观触物兴怀,情来神会,写序作跋,有《会稽唱和诗序》《怀乐安蒋公唱和诗序》。蒋公,即蒋堂,常州宜兴人,曾官至江南东路转运使,景祐三年(1036)知越州。《怀乐安蒋公唱和诗序》:“会稽之为镇旧矣,岂惟山川形势之盛,实控扼於东南哉。其胜游珍观,相望乎枫柟竹箭之上,枕带乎藻荇芙蕖之滨,可以从事云月优游而忘年者,殆亦非他州所及。而卧龙山、鉴湖,尤为一郡佳处。”序中之“胜游珍观”赞语,为《大明一统志》编者所截取。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