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夷待访录》是明末清初伟大思想家黄宗羲的名著。黄宗羲是绍兴府余姚人,是越文化的杰出代表。他一生在政治学、经济学、哲学、史学等领域都有卓越贡献,《明夷待访录》正是黄宗羲政治思想的集中体现。
在这本书里,黄宗羲提出了新民本思想。我们知道,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它萌发于商周,勃兴于春秋战国时期,先秦时代的典籍中有许多关于民本思想的论述。如《尚书》说“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左传》提出“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还有孔子的“仁治”观点、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荀子的重民说等都是民本思想的体现。从秦汉以来,中国进入封建君主专制时期,但民本思想一直是治国的重要思想基础,是君主自我调整治民政策的主要依据,是群臣谏诤君主的重要理论武器,也是巩固统治、强化皇权的重要手段。可以说,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民本思想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正因为有浓厚的民本思想的影响,才使君主政治的弊害得以减轻和缓解。
《明夷待访录·原君》篇说: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原臣》篇又说: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苟无系于社稷之存亡,则四方之劳忧,民生之憔悴,虽有诚臣,亦以为纤芥之疾也。……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在这本书里,黄宗羲继承、吸收了先秦以来的民本传统,但是又有所突破。他的民本思想是在明代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阶级矛盾尖锐的经济政治环境下,在明王朝覆灭导致百姓流离失所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因此,他对君民、君臣关系提出了新的观点。他肯定了民众的主体地位,认为应当以民为主,以君为客;臣并非为君服务,而应该“为万民”,其职责与君主一样都应该为天下服务。在此基础上,黄宗羲进一步提出,“万民之忧乐”才是衡量社会治乱的标准,然而后世的君主们颠倒了主客之间的关系,“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因此,他痛斥“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和深刻的反省。
黄宗羲的民本思想较之先秦的民本主义仅仅批判暴君、推崇“仁政”已经有了较大的突破,可以说,民本思想发展到明清之际,成为进步思想家批判封建专制的武器。亦因此,这本书对近代民主革命有很大影响,“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钞,印数万本,秘密散发,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清代学术概论》)。近现代学者在谈到该书时,也往往肯定其民主启蒙性质,如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指出:“其原君、原臣诸篇,发明民主精义”;侯外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指出,该书“前于罗梭《民约论》三十多年,类似《人权宣言》,尤以《原君》《原臣》《原法》诸篇明显地表现出民主主义思想”;吴光先生也指出:“黄宗羲的民本思想已经超越孟子以来‘由君王作主’的‘尊君重民’式民本思想的旧范式,创立了‘由民作主’的‘民主君客’式的新民本理论,其思想已具有朴素的民主启蒙性质,因而不是传统民本思想的‘极限’,而是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开端’。”
清末以来,思想界对西方政治哲学推崇备至,但我们在引进西方民主思想的同时,还必须寻找中国传统文化中民主思想的基础,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传统文化资源,这也是《明夷待访录》以及作为其思想渊源的先秦民本思想对我们的启示。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