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记住回家的路标(下)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绍兴日报
-->

说古道今

冯建荣

(五)

地名是文化。

一个地方的名称,往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一方面,地名本身不管是直白、通俗,还是深奥、含蓄,都是一种特定的文化符号;另一方面,地名更是这个地方文学艺术、民俗风情、宗教信仰、方言谚语等的高度浓缩,是镌刻在特定空间上、铭记在百姓心田里、流传在人们口碑中的文化。

绍兴有很多与名人有关的地名,这与绍兴作为毛泽东主席命名的“名士乡”,是完全一致的,也是对“名士乡”的最好注释。书中列出了纵跨2500年历史、从范蠡到陈建功、与15位名人有关的41个地名,如范蠡路、西施山路、马臻路、鉴湖前街、跨湖桥、武勋坊等。这些地名,展示着名人们令人景仰的功德,表达了后来人仰思乔木的心境。

绍兴有不少与教育、科举有关的地名,既解析了这个地方名人辈出的原因,又见证了这个地方耕读传家的民风。绍兴官学始于晋,唐时出现州学。北宋仁宗嘉祐时,有位叫吴孜的监簿,作出了舍宅作越州学宫的高风亮节之举。南宋时改为绍兴府学。至清代,府学宫成为“浙东诸庠第一”。府学弄之名,正是因此而来的。位于绍兴古城中心的学坛地,与北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会稽县令宋之珍在此建会稽县学有关。柴场弄之名,则是因为这里是始于北宋时、山阴县学宫会膳后堆放柴薪之处。古城内的鲤鱼桥与锦鳞桥,位于宋代所建的贡院之内,在南宋嘉泰《会稽志》中已有记载,蕴含着人们对科举及第、功名利禄的美好期待。而南宋时连续出了詹骙、莫子纯两位状元的地方,因为“鲤鱼跳龙门”,而被人们称为鱼化桥河沿。试弄之名,直接由这里是清代士子应考的试院所在地而来。会元弄,是因为这里出过一位京城会试第一名的乡贤。探花桥,因系明代乡贤、探花谢丕所建而得名。

绍兴有不少宗教与民间信仰、纪念祭祀方面的地名,如佛教方面的白马庙前与白马路、寺池路与洗钵弄、大禅法弄与小禅法弄、伽蓝殿、宝幢巷等,道教方面的祭坛后、五显阁直街、天后宫、龙瑞宫等,民间信仰与纪念祭祀方面的山阴城隍庙前、大庙弄和小庙弄、十三亩头和孟家桥、胡公殿直街、桂屏弄、大王庙前、钱王祠前等。这些地名,见证了佛教这一外来文化在越地的开花结果,表明了道教这一本土宗教在越中的深入人心,更反映了越人开放包容、为我所用,知恩图报、饮水思源的思想情怀与境界。

绍兴还有不少地名,是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在越人身上的集中体现。如迎恩桥、武勋坊、昌安街、曲屯路、和畅堂、白衙弄、作揖坊、静宁坊、孝子桥、孝女桥、孝义弄、舍子桥、让檐桥、和平弄等等,不一而足。

(六)

地名是乡愁。

乡愁,是一种对家乡的眷恋之情,是一种对乡土的留恋之情,是一种对乡亲的爱恋之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是宋之问的乡愁。“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以及“每逢佳节倍思亲”,是王维的乡愁。“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愁。“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是李清照的乡愁。其实,乡愁是一种动物的本能情感。“越鸟巢南枝”。连鸟儿都难忘故乡,更何况人呢?连越鸟都如此,更何越人呢?

绍兴有的地名,反映的是回忆人生的乡愁。陆游从少年时起即喜爱梅花,他筑园植梅的地方,至今仍留存着大梅园弄、小梅园弄、香桥等地名。他一生创作了160余咏梅的诗词,这些诗词,既是自身崇高精神的写照,又是心心念念乡愁的流露。沈园曾经是陆游与唐琬不时游赏之地,仳离4年后,两人在沈园相遇,陆游百感交集,即兴而成《钗头凤》,表达了万分愁绪。又48年后,75岁的陆游重游沈园,吟出了“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诗句。陆游与唐琬的爱情故事感人至深,后人遂取其中二字,将沈园北侧的罗汉桥,改名为春波桥;又将桥南的巷弄,称之为春波弄。

绍兴有的地名,反映的是关心乡里的乡愁。历史上,许多乡贤在外做官、经商,虽然大富大贵,却能饮水思源,不忘家乡,善待乡亲,和睦邻里。孙清简是明世宗嘉靖年间进士,神宗万历年间的大理寺卿、南北两京吏部尚书。家人在绍兴府城建造府第时,与邻居发生了地界争执。孙清简得悉后,复书家人:“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四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双方由此而各让四尺,纠纷由此而得以化解,城里由此而多了一条八尺弄堂,人们美称其为太平弄。

绍兴有的地名,反映的是衣锦还乡的乡愁。朱买臣出身贫寒,青少年时靠卖柴度日,然刻苦勤学,胸怀大志,其妻却因不堪困苦而离去。后来,朱买臣取得功名,并因献平定东越王叛乱之策,而被汉武帝任命为会稽太守。临行前,汉武帝对他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今子何如?“朱”买臣顿首谢辞”赴任。朱买臣这一履任,为国家立下了击破东越、巩固一统的大功劳,为会稽产生了张马桥与张马弄、汲水弄与覆盆桥、仰盆桥与望郎桥等地名。这些地名的本意,是在告诫后人,夫妻贵在同甘共苦、相爱相守。而其深意,则是在于告诉人们,知识改变命运,为官必须为民。绍兴代出才人的景象,正是从朱买臣等榜样们开始的。

绍兴有的地名,反映的是叶落归根的乡愁。贺知章85岁时,病后初愈,即请求告老还乡,唐玄宗念其德高望重,下诏应允,并亲自作《送贺知章归四明》诗相赠,这是思乡心切、归心似箭的乡愁。“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是人事代谢、百感交集的乡愁。“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这是物是人非、触景生情的乡愁。贺知章这一回乡,不仅留下了学士街、贺秘监祠等文气浓郁的地名,更留给了无数游子无法自已的乡愁。

(七)

根据有关方面的普查统计,绍兴全市有3.55万条地名数据。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这些地名,遍及城乡,包罗万象,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贵资源。

这些地名,作为一个地方的指称,或始于历史的发端,或因于重大的事件,或由于所处的地理,或出于名人的故事,或源于独特的物产,或寄于百姓的期待,是一部研读不完的百科全书。

这些地名,经受了百千万年漫长岁月的生死考验,躲过了无数天灾与人祸的伤害与毁灭,拥有了丰富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不可或缺的文化遗产。

在城镇化、现代化迅猛推进的过程中,请人们留住这些生命的摇篮、记住这些回家的路标、保住这些灵魂的天堂吧!-->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