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一词,人们不陌生,但对于书法的理解和体会,每一位欣赏者或从事书法艺术的创作者都有自己的观点。人们对一件感兴趣的事物通常试图去寻根问源,然后总结心得。
我对书艺的追求多数时候是在实践临摹和创作中,体会也就在这个过程中产生。
首先是学书修心。
爱好书法必须是发自内心的。当下人们对于书法的认识如同诗人和农夫看到久远的月亮一样,诗人能对月感怀,抒情吟诗,农夫看月亮可能只觉得夜路不再漆黑、好行走。我想这就是心。诗人能通过月亮动心,书法亦如此,只有能让你动心了,才能有深入去探求它的欲望,才能步入求知的途径。很多人从事书法,只是学书谋生的层面。
那么在书法实践中如何来理解心呢?我以为两个字可以概括:“文质”。文是修养,质为性情,孙过庭书谱云:“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是一种能力,是书法实践中理性的积累,如故事“张芝的池水尽墨,王氏的十八缸水,智永的不下楼阁”。质是一时的感性冲动,是唤醒能量的动力,古代大家作书常有一时兴起之作而流芳千古,如“逸少酒后兰亭,颜公书祭侄稿,张旭作草”。创造好作品需要创作能力的积累和内心冲动的统一结合。
心反映一种状态和心意,平时的书写我们要常怀一颗平常心,心不能偏执一时一处。王羲之云“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王僧虔论书“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故作书之前须心中有数,胸有成竹,在一种放松自然的心境下然后进行。艺术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表达内心的思想。
其次是技近乎道,无意于佳乃佳耳!
论及书法的技法,用笔应该是关键。赵孟頫论书云:“书法以用笔为上,用笔千古不易”。
推开书法这扇门,在日常的临习实践中,我以董其昌《画禅室随笔》里的一句话“作书须提得笔起,自为起自为结”去理解赵孟頫的用笔“为上”和“不易”的真理。
提得笔起贵在“提”字,书法的书写过程是变化丰富的,粗细、快慢、浓淡、枯湿、开合、虚实……等形态都要通过笔锋的走动来完成,笔锋如何走动?董其昌说“提得笔起”。但是怎么提呢?这个提是对手腕的要求,不是笔划粗细的要求,手腕是一种虚幻的力量,是一种感觉的力量。“提”的过程是使笔锋运动有更轻松的施展范围,“提”的目的是使笔锋运动自然地完成笔画、结构等复杂的构成形态,不熟练的用笔通常会遇到拐弯时拐不好。通俗地讲,就是写好一笔写下一笔时过渡不了,笔浮起来了,或需要重新调笔,重新定位动作方向,这是不自然的。
何为“自为起自为结”呢?我以为是通过手腕的运动,根据笔锋自身的弹性来完成起、行、收笔动作,不是故作起势,刻意收放。
董其昌的这两句话是对用笔运动形式上的概括总结,根据事物自然的规律,这是用笔的最高境界。
赵孟頫有言,“书法以用笔为上,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每个人的性格、情怀不一,取法、格局境界也不一样,所以在笔锋的运动过程中会产生不同形态的结体,即为因势生形,结字因时相传也!我以为“因时”是笔锋运动的瞬间。在结字取法上,通常人们会把字形当风格,直接取外形学习,这是很难体会到古人书写的气质、神采的。米芾集古字,而后自成一家,我以为是学习古人在取法上成功的最好例子,仔细看米芾的字像古人的字,但又不一样,处在像与不像之间,正所谓孙过庭云“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有自己的性格和情怀导向取法,再了解古人的书风形成背景和历史,而选择学习古人。设想古人的书写过程和气质,然后细心体会自己的内心,通过结合自己真实的情感,这样写出来的作品就有自己的思想和意境。
每一件书法作品都需要一个整体呈现即为章法。古代作品其章法有独特的完整性和视觉立体感。
节奏快慢,墨色浓淡,虚实块面……时间和空间上的统一完整。因为完整,所以作品在视觉上就有立体感,这种立体感正是我们要学习的。
我以为章法是呈现作者本人思想的最后一道形式,当然,站在欣赏者和展示效应的角度,可能会把后期的包括纸张、印章、装裱……等因素都考虑进去,才算一件完美的艺术品。书家对章法的处理各有不同。我以为章法内部要虚实开合,或层层错落,或行行有致,用笔、字形、速度、墨法……随情感推进,拉开关系,需要把这些因素所表达的关系都融进去,比如韭花帖的章法内空,卢鸿草堂记的章法内紧,其整体都很完整,在这个过程中像是有一根无形的起伏线贯穿作品始终。好的作品章法我以为是很完整、难切割的,简单地说,就是很难换一个字,每个笔画和字形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书写过程留下来的节奏速度。
以上结合平时的创作,对心性、用笔、结构、章法、节奏上的理解,临习研究古人书法还需要很多方面的知识,日常要多读和广读古代书帖,熟悉古人学书、成书的历史背景,泛观约取有自己的偏好及形成自己学书的脉络,要有定力,潜心深究,慎终如始,抱朴守真。
作者系第四届中国书坛兰亭雅集“兰亭七子”
灯下漫笔
■-->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