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街
王学进
游山玩水,这是常用来形容那些闲得发慌的人的一种生活状态。我虽不是闲人,但爱玩,尤其爱玩水,一年四季都在玩水,不是在湖里玩,就是在河里玩,甚而在山塘水库里玩。游山则偶尔玩之。对一个玩客来说,玩水不游山,总觉得不够完整似的。故此次随“七彩回山·田园小镇”著名作家茶乡采风行,去了新昌回山,算是补偿了一回。活动的第二天,主办方安排了两个采风点,一是爬鞍顶山,二是赏夹溪大桥,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爬山。
慕名已久矣,鞍顶山。每次回老家新昌,总会听一帮驴友说起鞍顶山如何如何,说它的地理位置如何奇特——它位于绍兴、金华、台州三地(市)交界处,主峰海拔834.3米。属三市、三县接壤,素以“一脚踏三州”——越州(绍兴)、婺州(金华)和台州,一览三州之风光而被人称道;说它景色如何如何美,尤其是“鞍顶观日出”景色壮观,气象万千,声名远播。很久以前,我就存了一登此山的夙愿。
4月16日,用过早餐,一行十几人乘车到回山镇顶山村孟苍自然村,开始登山。登山处其实已经在半山腰了,所以用不着爬七八百米,只需爬三四百米即可。这点距离对普通的登山客刚好,只是路不太好,加上很陡,爬了一会儿就出汗了。也许是得益于长年游泳,也许是因为空气清新,加上鸟语花香,爬到山巅,居然不觉累。
不到半小时,我们来到了界碑所在地。此碑很牛,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所立。碑不高也不大,呈梭形。尖上削磨成匀称的三面,突在锥顶。每面分周为三,达基座,系于山土上,又无形伸展开去,将天地分成三派。一派立东,是越州新昌之地;一派坐西,是为婺州磐安之域;另一派站南,就是台州天台之界。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早有“鸡鸣三州”之说,山顶高亢宏亮的鸡啼声,会远扬东北面的越州(绍兴新昌),西面的婺州(金华磐安),南面的台州(天台)。它露出地面不到半米,刚好用来踩脚,这便有了“一脚踏三州”之戏说。
未能免俗,我抢着用左脚踏上界碑,摆出一副很威武的POSS,嚷嚷着让同行的诗人摄入自己的手机中,并立马上传到微信圈,还不忘自赞一句:一脚踏三州,豪迈!
当一回演员不过瘾,还要做一回导演,非得把绍兴诗人东方浩一家三口分立到界碑的三面,拍照留念,让他们体会下“咫尺天涯”是什么滋味。东方兄很配合,不但乐呵呵地让大家拍个够,回绍兴后诗兴大发,口占一首《在鞍顶山上》,诗云:
绍兴
金华与台州
三个切面
分别指向三个古老的州府和三种乡音
一脚踏三府
其实踏的不仅仅是泥土
踏出的是方言、历史和地缘的融合
就像此刻
我可以与天台的采茶人交谈
换个方向看看东阳的石屋
转身又笑对同行的诗友
……
古老的土地
并不因为一个地理标志的区分
而延误春天的步伐
在鞍顶山我们听到春天的三种发音
诗人毕竟是诗人,概括得那么到位。只可惜,他辜负了我这个导演的一番苦心,没把一家三口分隔在三州的那种“相思”融入其中。
离开界碑,再上行五十来米,就到了山巅。当地传言,鞍顶山是一匹龙马的化身,曾有“张果老鞍顶山降龙”之说。鞍顶山的山体形状很像一匹马,山巅有逼真的马鞍形态,鞍顶山因此而得名。但新昌人大多不知其名出处,误叫为安顶山。
果然好风光。登顶之时,刚好云开日出,纵览四顾,磐安县的尖山镇、乌石村,浙中大峡谷以及高耸其上的夹溪大桥,天台那边势拔五岳掩赤城的巍巍群山,尽收眼底。气象峥嵘,风光无限,不由让人诗兴大发,连我这不会作诗的俗人也想高吟一首。
山巅没大树,也没奇石,只有一块现代书法大家李章庸书写的“世纪之光”石碑立于此。凡是登顶之人都会以其为背景摄影留念,我们在此拍了合照后余兴未尽地下山了。
我们没从原路返回,而是取道南边的山道顺溜而下。行之不远,看到一个圆形的水潭,同行的《今日新昌》记者杨玉墀(当地人)言之凿凿地说,此潭叫“天池”,乃火山口。这么说来,鞍顶山是一座活火山了。我不知此说依据何在。但据说此潭四季澄莹,冬夏不涸,千年不竭,非常神奇。更奇的是,在水潭的中央,有一只老乌龟趴在一块木板上,作龟息状,像极了前一天在官塘山看到的那只石乌龟,不知道到底是谁像谁,谁是谁的前世今生。
下山的路比上山的路好走,但有两次分岔,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走向金华的磐安和台州的天台。好在分岔处都立有一根图示桩,根据其箭头指向,我们顺利地回到了绍兴新昌。
忘了说,天池边上有一座古寺,叫天龙寺,大门两侧有一对联:“鞍山独顶数县天,绿水分沾三州地”,说的正是鞍顶山独特的地理位置。有谁想感受下“一脚踏三府”的神奇,那么就去登鞍顶山吧。-->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