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实效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丽水日报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指出了脱贫攻坚必须直面的矛盾和问题、必须把握的思路和方法,是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方法论,也是我们众志成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本遵循。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就是正视问题、解决问题。打赢这场攻坚战,制约因素有很多,归结起来,不外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客观因素,不少贫困地区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二是主观因素,必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强大合力。直面问题是勇气,解决问题是水平,坚持问题导向,找准问题、聚焦问题,就能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打赢这场硬仗奠定良好基础。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本方略,重点就是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问题。精准识别贫困人口是精准施策的前提,对所有贫困人口建档立卡,该精准到户的务必精准到户,确保把真正的贫困人口弄清楚,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才能实现扶真贫、真扶贫。推进脱贫攻坚的关键是责任落实到人,加快形成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才能实现既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又协调运转、协同发力。

(原文刊于《人民日报》)

发挥企业家的

精神价值

关注企业家,不仅是因为优秀企业家取得的骄人业绩,更在于企业家展现出来的精神特质与内涵对全社会的积极影响。尽管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在各种对企业家精神的阐释和理解中,必然包括理性、务实和勇于创新、冒险等突出特点。在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核心动力的当下,企业家精神所焕发出的光彩已经远远超越了商业领域的范畴,某种意义上,企业家留给社会的精神财富甚至超越了他们所创造的有形资产。

企业家对市场有着天然的敏感度,对效率有着近乎苛刻的追求,这些品质促使企业家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市场行情的变化做出反应,做出最有利于企业经营的选择。每一个企业家的微观决策形成了一套资源调节与配置的枢纽体系,合力寻求提升社会整体运行效率的最优解,最终实现社会财富的累积与增长。

创新是社会前进的不竭源泉,企业家则是在最大限度上发挥出创新潜能的群体。从一个异想天开的疯狂点子,到开花结果的实际应用与推广,甚至进一步颠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和认知界限,企业家付出智慧与心血的辛勤创业,诠释了“创新”的成功样式,这样的例子在经济史上层出不穷,为人所津津乐道。

(原文刊于《学习时报》)

纠治“四风”

要一以贯之

有个落马的贪官在忏悔录中写道:“信仰的堤坝一旦溃决,牢房的铁门便会打开……”不良作风“撵不走”,根子还是信仰不够坚定,“钙质”不够丰富。信仰在哪里缺失,哪里就要出问题;信仰的杂质有多少,出现的问题就会有多少。“善除恶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当用坚强的党性管住欲望、提升境界,永葆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让自己在作风建设这场大考中交出合格答卷。

制度管根本、管长远。只有把严密的制度设计、严格的制度执行、严肃的检查惩处结合起来,才能铲除不正之风滋生的土壤。要敢于“哪壶不开提哪壶”,尤其对盘根错节的复杂棘手问题、年代久远的历史遗留问题和长期形成的惯性问题,要坚定决心,把握规律,以“燕子垒窝”的恒劲、“蚂蚁啃骨”的韧劲和“老牛爬坡”的拼劲,坚持不懈、攻坚克难、善作善成。

纠治“四风”问题,前紧后松不行,时紧时松也不行,必须一以贯之、一鼓作气、一抓到底。作风建设的路总在不断向前延伸,只有紧跟形势任务变化,既回头望也向前看,主动迎接新挑战、研究新课题、回应新期待,才能不断取得新成效,让不良作风“再也回不来”。

(原文刊于《解放军报》)

党组织活动

切忌娱乐化福利化

党的组织生活是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和监督的重要制度,是加强党性修养、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有效途径。为提高党组织活动的感染力和有效性,在形式上有所创新并无不可。但时下一些基层党组织把举办舞会、旅游说成是“过组织生活”,让本应严肃认真的组织生活会沦为走过场,不仅失之偏颇,而且容易形成误导,影响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形成和发挥。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关键是要推动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为此,各基层党组织要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生活会、主题党日教育、谈心谈话、民主评议党员等基本制度,切实提高组织生活的质量,确保有实质内容、实际效果,不流于形式、走过场。不能把党组织活动搞成清谈闲聊,更不能打着组织生活的名义去搞旅游和娱乐活动。

以党组织活动的名义变相享乐、变相旅游、变相发福利,这种乱象遭公众诟病已久。从严治党要抓早、抓细、抓小,对于这种歪风邪气决不能纵容。只有下大气力解决好自由主义、好人主义、分散主义等影响严肃认真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各种问题,解决好一些基层党组织生活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等问题,不断强化党组织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和战斗性,不断清除党员思想上的“政治灰尘”,才能让党内政治文化免受不良风气的“污染”,使政治生态正本清源、固本培元。

(原文刊于《新华每日电讯》)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