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地质灾害村搬迁,认真做好地质灾害隐患点,检查指导和防灾减灾工作。
倾力做好地质灾害村搬迁避让。崇头镇砻铺村是省A类地质灾害隐患点,县委、县政府在做了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该村整体搬迁安置作出专项的工作部署,确定搬迁的可行性方案,制定妥善的安置规划和优惠政策,落实了安置地点、安置方式、安置资金和县有关部门的责任分工。整村搬迁工程项目建筑面积39226平方米,共计投资约9800万元,历时五年,基本完成了砻铺村整村避让搬迁安置工作。该村整体搬迁安置取得可喜的成绩,意义重大。
远离地灾隐患。距县城17公里大山脚下的村落,
5个村民小组,210户,710人,全部成功整体搬迁根除地质灾害隐患点。
村民就再也无须在汛期台风暴雨时担惊受怕,也减轻了各级党委、政府和村两委避灾
、减灾工作压力,更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在砻铺村做防灾工作。异地安置确保了搬迁户“搬得出,住得稳,能致富”。
改善村民生活条件。选准了地质灾害避让安置和新农村建设结合点,整体搬迁安置在环境优美、交通方便的城郊大坪村。这里为云和万名下山脱贫安置点,有人口聚集规模和经营农家乐的优势,距离县工业园区仅3公里,为村民打工、经商和创业带来便利,还方便子女在教学条件好的县城学校就读。
恢复绿水青山复垦良田。云和境内以高丘及低、中山为主,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可作为水田开发的资源有限。砻铺村拆旧区宅基地位于山脚公路边,可复垦优质水田6.0228公顷,优化生态环境,增加耕地面积,有效地缓解用地供需矛盾。
旱大村民全部搬入新居。白龙山街道三门行政村旱大自然村,有农户92户,205人,2015年村民已全部搬入新居。该村经浙江省地质勘探专家实地勘察论证,已不适宜居住。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对该村实行整村搬迁避让,选择安全地带安置,脱离了地质灾害隐患,改善了村民居住条件,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尽心落实日常防灾减灾措施。局班子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检查指导和防灾减灾工作。每到雨季、汛前、台风来临时,全局干部职工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局领导分组带领干部职工下乡村,会同基层干部群众,做好巡检、排查、指导防灾减灾工作。全县100多处灾害隐患点,逐点落实防范措施和责任人,完善群测群防三级网络应急队伍和防治责任人。以认真负责的态度,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由于各级领导和干部群众高度重视,措施到位,该县已连续二十五年没有发生地质灾害人员伤亡事故。
认真完成地质灾害调查工作。通过对发生区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及不稳定斜坡调查测绘,基本查明地质灾害隐患分析与形成条件,以乡镇(街道)为单位修编地质灾害隐患分布和地质灾害易发区图册(1∶10000),建立突发地质灾害应急体系,提出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建议,为政府开展地质灾害群防群治、避让搬迁、勘查治理和村镇规划,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损失提供依据。
试点宅基地流转,推进资产确权。云和的宅基地流转试点工作被列入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工作内容。该县建立网络管理机制,跨村流转机制,有偿使用机制,有偿退出机制,审批责任机制,产权登记机制等六项机制,开展农村宅基地使用制度改革试点。在取得试点成果的基础上,规范流转价格,深化流转工作。在试点工作取得成功经验之后,2015年将发证任务纳入乡镇(街道)考核,各国土所加强自身业务学习,主动对接,加强与乡镇(街道)紧密配合,努力克服发证难、时间紧的问题。通过新闻媒体、上门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向农民解说相关优惠政策,调动大家的办证积极性。采取优惠政策,取消宅基地地籍测绘费和证书工本费。局相关科室和基层国土所干部通过上门服务、跟踪服务、免费服务、回访服务,全年流转宅基地177宗,计16226平方,宅基地确权率90%以上,其中农房确权登记发证率达89%,名列全市前列。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