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曾翠
建立长效机制细化责任落实
【治水镜头】
在丽水市区星火商城西侧,游园工程日前完工。违章搭建的猪圈经过一年的设计、施工,被改造成了生态优美的街头游园。除了有绿化美观、健身休闲等基本功用外,这个街头游园还增设了亲水平台、生态停车场、公共洗手间等设施。而两年前,这里还是丽阳坑最不堪的一段臭河。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附近居民把生活废水、垃圾都倒入河里,曾经水流清澈的丽阳坑俨然成了一个“垃圾坑”。直到去年丽阳坑水系综合治理工作以来,曾经的“龙须沟”脱胎换骨,脏臭不再。蒋锡唐老人将关了18年的窗户打开了:“现在我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开窗换气,丽阳坑不臭了,我们的心病终于也除了。”
这样的点滴变化,在丽水随处可见。
“清三河”,河长制度是关键。各地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在“清三河”工作中亲力亲为,带头垂范。市委书记王永康担任治水任务最重的丽阳坑水系河长,以上率下,连续21次专题调研丽阳坑,并且每个月亲自巡查不少于2次,丽阳坑实现了“水清、有鱼、无异味”的治理目标,成为全市各级河长的典范。全市落实市级河长12名、县级河长165名、乡级河长988名、村级河长3594名,实现了4759位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全覆盖。
因地制宜,注重创新,让“河长制”独具丽水特色。
青田县章村乡创新提出河道经营流转,探索集体承包、股份制承包、合作制承包、农户承包等4种山区河道经营权承包模式,完成9个行政村,15条河道、70余公里的经营权出让。所得河道承包三年总租金达到48万元,每年可以节省保洁经费和河道管理费10多万元。
庆元县建立了上下游、左右岸“河长”,实行跨省、市联盟治水;松阳县开展河长“月点评”;遂昌县实行“清三河”工作一周一督查;景宁建立了督查问效机制,并实施“一票否决”制度……
为使“三河”治理对症下药,丽水深入推进“一河一策”,根据整治方案排定的计划书、项目表针对性地开展河道治理。
我市还建立专门的督查检查队伍,每星期开展现场巡查,要求责任单位“份份有反馈,件件有落实”。加强企业排污监管,对偷排、直排企业按照新《环保法》从重处罚。全市排污许可证管理企业刷卡排污系统已基本安装完成,环保部门可通过总量控制管理平台对企业废水、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和排放浓度建立远程控制系统,实现实时监控。
●
防止反弹——
明确治理方案强化日常督查
【治水镜头】
公式步村段有零星垃圾,罗木溪河道上存在乱堆放现象……”找出污染“顽疾”,严防反弹回潮。今年5月,龙泉市督办、治水办、水利局、建设局等多个单位联合开展“清三河”工作“回头看”,兵分三路对辖区内的11条河道进行了一次全面检查。
“去年9月份龙泉11条‘黑臭河’治理虽然基本达到验收要求,但从检查情况来看,相关部门单位还是需要继续做好治理工作。”督查组工作人员表示,暗访检查就是要及时发现“黑臭河”“垃圾河”反弹问题,及时整治,长效管理。
河道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防止污染反弹,乃题中应有之义。
为严防“清三河”反弹,我市以活动周、活动月为抓手,共出动人员35300多人次参与河道巡查和保洁活动,累计清理河道1780.14公里,处理60多个问题。同时,丽水还开展“万名干部抓治水”行动,万名治水指导员进村入户,为基层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建章立制管长远,确立主要工作月报制度、省检查组检查反馈报告制度、市直部门督查报告制度、重点项目进展月度通报制度等系列制度。
今年年初,市治水办年初就开展了为期一周的节后“清三河”成效巩固专项行动,重点梳理每条河道存在的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整治工作方案;4月,市治水办组织督查组采取明察和暗访相结合、以暗访为主的方式,对全市“清三河”工作开展回访和检查;6月,市治水办领导每人带一个监督组分赴各县(市、区),对已经通过达标验收的黑臭河、垃圾河进行复查和整治,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
省委书记夏宝龙、副省长熊建平分别来丽水调研“五水共治”工作,对我市“清三河”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在全国两会期间央视、光明日报等中央媒体对丽水的“清三河”工作和河长制实施,给予正面宣传报道并“点赞”。
“上善若水”,丽水因水才如此美丽。
是水赋予了丽水与众不同的灵气和神韵,历经沧桑传承至今。
承载城市发展难以磨灭的“伤痛”,当污水直排、垃圾漂浮渐渐蒙蔽了人们的双眼,亲历“清凌凌的山泉水入城变成黑水流”的残酷,丽水人越来越意识到,“治水”是生态、生活和生产的重中之重。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在“五水共治”中,“清三河”可谓是一场“硬仗”。“清三河”重点整治黑河、臭河、垃圾河,从而达到水体不黑不臭、水面不油不污、水质无毒无害、水岸干净整洁。“三清”成效,百姓看得见、闻得到、摸得着。
去年以来,一场自上而下、全民动员的治水攻坚战在处州大地全面打响——
140条共计710公里的垃圾河得到清理,60条共计378.384公里的黑臭河完成整治,去年5月底丽水在全省率先完成“清三河”任务;市区两条内河水质明显改善,实现了“水清、有鱼、无臭味”的目标,全市各地“问题河道”的水质得以全面改观;水质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全市地表水I—III类水比例达到98.96%,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各县(市、区)全部实现“清三河”目标,其中庆元县还成为全省首批“清三河”达标县;丽水在全省率先创成省级生态市,成功列入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第二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秀山丽水,合力交出了一份“清三河”的精彩答卷。
2015年,是丽水“清三河”防反弹、抓长效的关键之年,全市上下在继续深化整治提升的同时,坚决念好“不留空、不松劲、不缺席”的“不字诀”,咬定目标不放松,全力以赴防反弹,还满目青山一掬碧水,让丽水真正成为“梦丽水乡”。
●
狠抓提升——
“治标”兼“治本”推进全民共治
【治水镜头】
为营造全民参与治水的浓厚氛围,青田县结合人群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在学校开设“五水共治”大讲台,在社区设立“清三河”宣传走廊,在农村设立“清三河”行动小组,提高公众治水意识。
同时,通过派驻“治水”指导员、设立河道警长、聘请“绿水大使”、开通“水韵青田”微信平台等,让群众、企业成为“治水”主体。目前,全县已有7万多人通过不同形式参与“治水”行动,社会监督得到强化。
防反弹、抓提升,根本是要抓好源头治理。水污染,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丽水的实践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今年,全市已整治阀门、铸造、竹木制品加工、石材加工等“低小散”企业1569家,完成年度任务的392%。淘汰落后产能涉及企业71家,超出省下达任务59家,其中,淘汰水泥20万吨,淘汰印染1000万米,电镀9.7万吨,淘汰铸造16.69万吨,淘汰烧结砖11200万块标砖,均已完成年度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
全力抓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作,今年我市完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1188个村,完成任务数的100%;新增受益农户216938户,完成任务数的122.8%。抓好畜禽养殖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以点带面逐步减少并消除面源污染,全市已治理规模养殖场181家,关停规模养殖场38家,全面完成了年度任务。
处州大地,水网密布。“清三河”防反弹,终究要凝聚社会力量。
丽水把“清三河”防反弹工作作为系统工程,运用多种宣传形式进行层层发动,并积极搭建“电视问政”“每周聚焦”等舆论监督平台,敢于揭短亮丑,提高监督效率,形成全民治水“新常态”。
【短评】
“清三河”务必防反弹
时下“五水共治”早已成为丽水百姓耳熟能详的“热词”。全市各地时不我待,攻坚克难,挂图作战,强势推进“清三河”任务。越来越多的群众反映,身边的河变清了、变美了,逐渐有了记忆中的模样,这也更加坚定我们开展“五水共治”工作的信心与决心。
然而,河道治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今年,省里提出了“清三河”
达标县标准,进一步严格“清三河”的验收标准和退出机制,其中传递出两个鲜明信号:
一是提升“清三河”达标县验收标准,特别是要把污水处理率、城镇污水处理厂监督性监测达标率、垃圾收集处置率、“五水共治”公众满意度等作为量化指标纳入考核体系,实行“一票否决”;
二是要对创建成功的“清三河”达标县每年进行复核,若发现污染反弹,责令其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予以取消“达标县”称号。
“清三河”巩固工作是一场治水持久战,是切切实实的发展仗,绝不在于逞一时之能、建一时之功、谋一时之利,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市委、市政府曾作出庄严承诺,河道治理又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一旦“摘帽”河道又变黑发臭,就会前功尽弃。
所以,全市上下决不能有任何松懈、留任何退路,必须在今年完成“三河”整治提升的基础上,向更高的目标努力,力争2016年在全市、全流域实现“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目标!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