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沈隽
14日,第一次走进里东村的村民安置点。受灾村民或是疲惫地躺着,或是坐靠在墙边,尚不知事的小朋友们虽没有大人们悲痛,但眼神中明显透露着慌张和不知所措。
“姐姐,你是干嘛的?为什么这么多人?”小女孩李皎拉着我的手问。在多次主动靠近后,她终于开口和我说话。在怯生生的第一句话里,有不解,更多的是惊慌。
一连几天,我每次到里东,都会找到这个孩子。慢慢地,我们熟络起来。从17日开始,每天走进安置点,李皎都会过来拉拉我的手,或是拍拍我的腿,和我打个招呼。
20日下午,几个小朋友在安置点中央的院子里吹泡泡。一个孩子把瓶子递到我手里,仰着头说:“姐姐,你教我们吧。我们要吹出更多漂亮的大泡泡。”
在那一刹那,我无比清晰地感受到,快乐是一种能力,孩子们则是天使,在他们的脸上,笑容也正在回归。愿我们的丽水,从此安泰。愿每位丽水人,都更坚强,更懂珍惜。愿笑容充满每个人的生活。
等候了八个小时的采访
本报记者
叶江
16日8时许,我赶到武警交通三总队八支队的临时休息点。150米外,第八支队的官兵们正在紧张救援。不一会儿,一名战士,快速经过我的面前,向着救援现场的方向赶去。
“我是记者,希望采访你们的副支队长朱建琦。”我冲着他喊了一声。
他顿了顿,回头应道:“等会儿,他正在现场指挥救援。”
这一等,就等到了午饭时间,第八支队的队员们回到休息处。原以为能趁着午饭的时间完成采访任务,但他们都是匆忙地扒上几口饭菜,起身就重返救援现场——对于他们来说,一秒钟都不愿耽误。
吃过午饭,我就在临时休息点的门口静静地等着,并未感到烦躁。我一直盯着挖掘机工作的位置,期盼着、渴望着。
16时10分左右,一阵警报声猛然响起,救援现场发生了小范围的山体滑坡,救援人员迅速后撤。17时04分许,警报解除。在这期间,我才完成了采访。
一篇仅千余字的新闻稿,等候了超过八个小时,但我却觉得自己的等待是值得的。作为记者,此刻我无法用双手寻获生的希望,但正因为作为记者,我却用等待寻获真实,用文字记录里东救援的过程,这何尝不是一种并肩作战。
与雅里小学的五面之缘
本报记者
叶浩博
11月14日清晨,我第一次来到里东村,采访车就停在雅里小学附近。从这里到现场,步行要20分钟。
完成采访后,回到出发点,忍不住再一次打量山村小学:如果没有这次灾害,雅里的孩子们应该还在好好学习。
第二次去雅里小学,是路过。送我的同事曾翠进校,她去参加小学生的心理辅导课。曾翠回报社时告诉我们,孩子们都哭了。心理专家说,面对巨大恐惧,哭对孩子们来说,是一种的宣泄。
18日,写稿、审稿,又是一个通宵。在送别第一集团军时,我第三次来到雅里小学。孩子们自发地来送行,敬着少先队礼,扯着嗓子对远去的军车喊着:“我长大了也要当解放军!”小小的身躯中迸发出的最纯粹感恩之情,炙热得让人震撼。
第四次是在人群中遇到了雅里小学的老师们——他们正在规劝涛涛的妈妈放宽心。老师们的陪伴,让神情木讷的涛涛妈妈得到了些许安慰。
又过了两日,传统的“头七”刚过,我第五次来到雅里小学,学校负责人何伟军向我详细说明了学校经历的种种变化:对学生的心理干预,学生和士兵间的互动,军队给孩子留下的精神财富等等,这些感人至深的细节,我印象极深,最后写出了新闻报道《书声朗朗暖人心》。
五面之缘。回过头来再想,雅里小学教学楼上“学会劳动、学会学习、学会感恩”的十二个字,不时会浮现在眼前,让人感慨良多。
因为有你
温暖如春
本报记者
陈俊
15日深夜,寒风冷雨的里东救援现场依旧灯火通明。
没有任何御寒装备,简易的行军折叠床一字排开,连续轮番抢险作业的武警交通部队的官兵进入熟睡,他们实在太累了。
因为救援需要,隧道里运输车辆往来彻夜未停,照明灯格外耀眼。没有隔音墙,未戴护眼罩。一位战士说:“我们必须抓紧时间睡着,这样明天才有足够精力投入抢险!”
远离熟悉的营房,主动请战驰援灾区。在里东,他们经历的每一个风雨之夜,注定被丽水人民永远铭记。
因为有你,里东——满怀希望!
救援者身上的温度
本报记者
吴建军
14日,我找到了一位刚从一线撤下来的救援人员。他叫蓝军,来自丽水市红十字志愿者应急救援队。从凌晨到午后,蓝军和他的队友们已经奋战了近15个小时。
从他口中,我了解到了穿着蓑衣、戴着斗笠、拿着锄头和簸箕的群众,蓝天救援队、缙云民安救援队、丽水市户外应急救援队、公羊会等专业救援队伍,消防、武警、公安等都在彻夜救人。蓝军告诉我,这是他在一线救援中看到并在心里记下的,因为大家彼此之间都没有交流,无论是谁,都在埋头救人。
蓝军是一名退伍军人。退伍参加工作后,他和其他队员一样,自费1万多元学习各项专业救援技能,就是为了有一天灾难出现的时候能有所用。而他做的这一切无利可图,他说:“做了,自己心里舒服。”
这几天里,每一次采访,都是一次精神洗礼。在搜救现场,他们忘我地持续搜救,筑成人们心中温暖的长城。那么有温度,那么有力量。
房子虽倒,人心不倒
本报记者
钟根清
阴霾很快会散去,阳光已经拨开云雾。
22日上午,在为离丽部队和民间救援人员送行的队伍中,里东村村民李五昌显得格外激动。在这次灾害中,他家的房子被埋了,积累下的祖业灰飞烟灭,这让他很难过。不过,这几天来,他亲眼目睹社会各界驰援里东、关爱里东,让他觉得接下来的日子还得过,还得好好过!房子虽倒,但人心未倒,他紧紧握住部队首长的手动情地道谢。
在人群中,还有村民大喊“里东不倒!”
大灾无情,人有情。在军地协同作战、社会各界全力支援下,里东村村民一定很快就可以重建家园。逝者安息,生者将继续前行。相信里东村的村民们,可以抹掉悲伤与泪水,用坚强与希望,重建内心的家园!
报道真实
传播美好
本报记者
赵泰州
七次里东现场采访,白天采访,晚上写稿到凌晨一两点,连续一个多星期的高强度工作,我的身体已经过度疲劳。有一天从里东回到报社,趴在办公桌上就睡着了。
记得是16日的早上,准备第三次进里东。我给女朋友发了条微信:“准备要去现场,好累。”很快,她给我回了一条:“越是这样的危难时刻,越能看到你们新闻媒体的价值,加油!”
看到她的回复,我突然深刻感觉到了记者这个职业给我带来的神圣和沉甸甸的责任。
慢慢地,在救援现场,在灾民安置点,在高速公路上的保障线,我看到更多的村民、军人、工作人员,有片刻休憩时间,他们都会聚精会神看《丽水日报》……
这样的一个个瞬间,让我明白记者的不易,也看到了新闻的价值,这样的时刻推动着我继续前进,报道真实,传播美好。
值得永远铭记的身影
本报记者
张李杨
得知里东发生山体滑坡是在13日晚上11时多,得知同事连夜奔赴灾区,当时心里默默祈祷希望一切安好。
第二天赶到灾区现场采访发现,情况比预想的要困难得多。因救灾封闭的高速公路上搭满了救灾帐篷,满载塌方土石的运输车不断从现场驶出……从四面八方驰援而来的救援部队与民间救援力量迅速在里东铺开了阵势。
在这些救援力量中,来自浙江魂之力科技有限公司年轻小伙子格外惹眼,他们15日凌晨开着餐车带着厨师、后勤人员等16人赶到现场,来不及休息就马上为救援人员提供热腾腾的食物。
到了16日中午,当我再次经过这几辆餐车时,这些小伙子们脸上已经写满了倦容。24小时不间断的供餐对这些上班族来说确实有些难熬。
“没事,救援部队的官兵们都在坚持,我们要向他们看齐。”在我问他们是否需要休息时,负责采购的林一兵说,公司派来支援的10多名同事已经在高速路口等车进来了,接下去要轮班煮食物,直到救援结束。
19日,所有的失联人员被找到。暮色降临的时候,这群小伙子默默地收拾好餐车附近的垃圾,开着车子悄悄地离开了。
看着夜幕中那逐渐远去的汽车尾灯,我的眼眶湿润了,这不正是这些天里东的主旋律么?这么多不曾谋面的人远道而来,为了共同的目标在默默付出,里东,会永远记住你们的爱。
最生动的一课
本报记者
王巷扉
20日17时30分,受武警交通部队司令员傅凌的委托,武警交通部队新闻站站长涂墩法赶到丽水日报社,只为向我们一线采编人员道一声“谢谢!”
这让我们格外意外。
因为,作为记者,记录现场救援者忙碌身影,传递他们的忘我奉献和坚定意志,铭记每一个感动我们的身影和时刻,原本就是我们的本分和职责。
还因为,丽水是我们的家。千里驰援我们的人,反倒过来向我们说“谢谢”,这着实让我们惊讶。
更震撼的是,在随后的交谈中,武警交通部队三总队副总队长陈礼锦表示,在里东的这段时间,受到了乡亲们太多的照顾。临走之际,三总队决定把伙食费全部捐献灾区。
对我们来说,惊讶之后,还有感动。感动之后,更多的是受教育。对于我们来说,这次本不该有的致谢,其实是最生动的一课。
在本职岗位上,我们需要向武警交通部队官兵学习的有很多:面对任务,敢于为自己立下豪情万丈的目标,然后坚决实现;面对困难,敢于挺身而出,迎难而上,勇于担当;日常工作,珍惜每一天时间,实行最严格的训练,打磨出最过硬的本领。
我们希望,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也能响亮地喊出他们引以为豪的口号:“首战用我,用我必胜!”
在忙碌的现场发掘感人的故事
本报记者
林坤伟
11月14日晚,我作为值班记者,被派往里东。从深夜零时到清晨8时,在紧张而又忙碌的救援现场,寻找和发现感人的故事和鲜活的新闻。
救援现场,到处都是繁忙的人,因为是第一次通宵采访,在我心里,有茫然,也有无助;有焦急,也有期待。一种新闻工作者特有的神圣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另一种新闻发现力的压力也阵阵向我袭来。我不停地找人采访,先后采访了民间志愿者、政府工作人员、医生和本地村民共计7人。他们每人都在忙活。寒风中、隧道里、灶台前,他们不停地穿梭,为挖掘现场的救援人员提供医疗服务、物资保障和可口的饭菜。他们都说“拼劲全力,也要尽快协力找到失联群众”。
从事新闻工作多年,从来没有一个新闻现场让我如此震撼和感动。让我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全都有写成新闻的冲动。直面里东大救援,感受八方汇聚的爱心,我心里深深地对新闻工作产生自豪感。
阴霾下的倔强
本报记者
戴昕律
拿着相机,跳下车,走进里东受灾现场,在一阵阴霾中,着实感受到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我们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但是不表示我们没有自己的“倔强”。
在救援开始的头些天里,镜头俯拍下去,像战后废墟,不少人们在凌乱地穿梭。而后,我从相机取景框里看到了指挥官冷静地发出指令,看到了武警战士铁人般的执行力,看到了前方永远会有消防战士,看到了积少成多的爱心堆积,哪怕是在安置点,用心洗菜煮饭给灾民吃的大爷大妈们我也看到了,我看到了救灾中每个人坚强的身影。
直到搜救出最后一位失联者这天,直到救援大部队开始慢慢离开丽水这天,我才发现,相机里记录最少的是我们《丽水日报》参加救援报道的兄弟姐妹们。而从救援的第一天起直到现在,他们兢兢业业,穿梭在现场人群中,脚踩在烂泥里,累趴在办公桌还未泡开的泡面前,我突然觉得,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在大自然面前,我们定是渺小的。而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定是“倔强”的!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