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丽水日报

刚刚公布的“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有这样一句话:“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这是党中央对群众呼声的直接回应,也是对群众期盼的郑重承诺。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的诉求已从吃得饱转向吃得好、吃得放心。“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形成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这种顶层设计上的治理思路,意味食品安全已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一勺油、一碗米、一桶奶粉,看似家常小事,然而其质量安全,不仅关乎百姓的身体健康,更是百姓安全感、幸福感的基本要求。如果百姓吃得不放心、吃得不安全、吃得不健康,小康之乐就很难实现。

近年来,在社会各方努力下,我国食品安全环境整治取得一定成效。被称作“史上最严”的新食品安全法,就体现出依法整治食品安全的决心。不过,食品安全问题具有易发多发的特点,面对沉甸甸的民意期待,“十三五”期间应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加快建立科学完善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

食品安全既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实践证明,单靠政府部门监管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只有构建起政府监管、部门协同、行业自律、企业负责、公众参与、媒体监督的“社会共治”格局,努力在食品安全领域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氛围,真正做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才能确保让人们群众吃得放心。

(原文刊于《新华每日电讯》)

为什么中国制造业

总是“慢半拍”

过去这么多年,中国制造业有很大的进步,基础也很好,但是和国际上制造业水平比较高的国家,如德国、日本、美国、瑞士等相比,在某些领域里差距还是比较大。这么多年过去了,为什么我们的制造能力就是提高不上去呢?

从现代知识经济看,很多是不可编码的知识,也就是俗话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种情况在制造业里还是大量存在,连计算机都替代不了。具体说来,就是经验和数据。我曾经到汽车厂去参观,他们的研发中心装配水平相当不错,但是和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主要就是差在数据上。比如,车辆在高寒地区和热带,不同的状况下到底是什么情况?这就需要有数据。而别人有很丰富的数据,我们还需要长时间的积累。

制造业转型升级有两个问题,一是创新,二是精致。创新是要搞出一个新的东西来,而精致是在不改变现有大框架的前提下,把产品做得更精致。除了互联网意识之外,还需要有工匠意识。培养工匠意识非常不容易,一个人得铆着劲干很多年,得心无旁骛付出那么多时间,还不一定能干成——但如果不干的话,一定不成。

这就对体制有很高的要求,体制得让人愿意干。比如现在的某些国有企业可能面临这样的问题,某个负责人过了一年半载就换了,他本想干五年,但是任职时间不允许,我曾经看过一个企业,四五年的时间已经换了六七个人了。

中国下一步的转型升级,体制、机制和政策要为创新创造条件,否则现在定的很多目标是达不到的。

(原文刊于《理论周刊》)

自觉地“引导民主”

民主不仅需要理念和激情,更需要组织和制度安排。民主必须通过某种特定的组织结构和组织方式来实现。以往人们关注的是民主的基本理念,一切争论都围绕民主是什么、民主好不好(要不要)、哪种民主更合适等问题而展开,现在,要自觉地“引导民主”,让人们更多地关注如何通过组织结构和组织方式的逐步调整,为民主的真正实现寻找出路,寻找具体的制度途径。

中国近30年的发展事实表明,通过推动政府创新来拓展有效的政治发展空间,克服既有体制的约束,寻找和培育新的制度生长点,可以化解来自民主化方面的压力。不过,也应该看到,民主治理也越来越成为中国大众的公共话题,旨在推进责任政治和民主制度建设的改革也日益成为知识分子和普通大众的共同期待。在这种情况下,像当年经济改革实验一样,具体地制定政治经济改革的步骤,坚持“民主治理”的原则,在实验中逐步落实,保持碎步前进,对于超越和克服“西式民主版本”的限制可能是比较明智的选择。

(原文刊于《北京日报》)

干部的“幸福指数”

该怎么提高

当下一些干部存在“失落感”增强、“获得感”不足的问题,那究竟该怎样提高干部的“幸福指数”呢?

一要做一个“有梦想者”。梦想时刻激励着人们去自我实现,将自身的生命能量燃烧到最充分,从而获得极大的快乐和满足感;有了梦想,即使历经磨难也不会轻言放弃。作为一名干部,只要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不为诱惑改变真性情,不为金钱玷污心灵,不为权贵放弃尊严,同样会为坚持梦想而感到无比幸福。

二要做一个“畏法度者”。畏法度,就是敬畏法律而本分守法,自觉做守法官员、廉政官员。法纪既是“金箍”,又是“护身符”,自律的人往往能自觉做到不踩法律“红线”、不碰纪律“高压线”,不会因被惩罚而失去自由。自律的人也不会因触犯法度而恐惧、自责、内疚,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快乐。

三要做一个“尽责任者”。物质占有带来的幸福感是短暂的,而精神境界带来的幸福感是持久的。在社会中生活,我们会扮演不同角色,每一种角色都伴随着一份责任。正因为有了责任,我们才有了动力;也正因这种动力驱使我们不断前进,我们才能享受到尽责的快乐。

(原文刊于《中国青年报》)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