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崔璀
通讯员
季大凯
“国际贸易”,这个曾经“高大上”的概念,随着如今进入百姓家的各类进口产品日益增多,而变得不再神秘陌生。
通过跟踪采访进口红酒贸易中司机、货主、检验员的工作百态,我们努力还原了这场“进口接力”流程中,最直观、最接地气的真实一面。
司机老韩
11月初的一个夜晚,司机老韩照例守在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等待9点整,一集装车的西班牙红酒装载完毕,立即星夜兼程,驰往600公里以外的丽水。
货车不宜疾行,又是独自一人,后半夜,感到倦意的老韩自觉将车停在了高速公路服务区,窝在驾驶室里和衣而眠。睡饱了,继续赶路,中午11点半,老韩顺利将车驶入目的地——浙江丽水监管场,等待清关。
相比繁忙的口岸,丽水监管场的业务量并不多,因此查验人员不常驻在此,而是实行电话候查,随叫随到。
挂了电话,已是中午饭点,老韩对着备好的方便面犹豫了一会儿,最终还是决定下车走出偏僻的监管场,去附近小餐馆吃碗热乎米饭。
“最近几年搞运输跑长途,常常到点顾不上吃饭,落下了胃病,所以现在只要有条件不吃速食品,我就尽量让自己吃顿像样的饭。”老韩笑着说。
半个小时后,老韩回到监管场,发现工作人员已经顺利完成车上货物清点。可能是一路颠簸的缘故,其中9箱红酒出现了瓶体破裂、酒液渗出的情况。闻讯赶来的货主表现大度,并没有责怪老韩,也没让他赔偿损失,这让原本悬着一颗心的老韩松了口气。
清关后出了点意外,因为货主临时有事无法及时前往海关缴关税,直到晚上7点,老韩才等到货主拿着放行单来到监管区。
“太晚了,没敢再耽误时间,也就没顾上吃晚饭。”老韩说着,拉上货物开足马力就驶向了“终点站”——60公里外的货主仓库。
当晚9点,也就是整整24小时后,一车厢红酒稳稳卸入了货仓。
货主王瑜
老板娘王瑜,早些年跟着丈夫一起在西班牙做生意,积累了经验和人脉之后,如今转型创办贸易公司,主营红酒等进口食品。
“现在欧洲经济普遍下滑,就连过去我们在国外办得风生水起的‘百元店’,效益都越来越差,加上国内消费市场需求旺盛,所以我们决定转行,把国外优质食品进口到国内。”王瑜坦言,自己选择做进口食品生意的初衷,是看中了“国外消费回流”的巨大商机。
2014年,青田县依托当地丰富的侨商资源,建起了一座进口商品城,引进了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万种商品,王瑜的红酒生意,也自此顺利起步。
“我们的红酒,从1.5万公里外的西班牙发货,得先经过1个月的海运抵达上海港,再靠货车运到青田的仓库。”作为这场红酒贸易“万里长征”的总指挥,报关、报检、缴税、放行这些环节,王瑜早已轻车熟路。
在进口红酒生意中尝到了甜头,王瑜准备拓展业务,打起了西班牙“哈蒙”火腿的主意:“国内进口食品生意刚起步,正是树立品牌、建立口碑、抢占市场的最佳时机,所以我们计划在国外生产‘哈蒙’的时候,就直接按照国内标签等要求进行包装,这样一来,货到国内就可以直接上架销售,省掉繁琐的中间环节。”
当晚9点,运送进口红酒的货车一到,王瑜便带领着员工清点、搬运、入库。期间,零售商的要货电话不时响起,将她深夜忙碌的疲惫感一扫而空。
一线检验员小吴
入职3年的小吴,是丽水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一线食品检验员。这个外型娇小的姑娘,干起工作来却是个拼劲十足的“女汉子”。
中午11点半接到司机的到货电话,小吴连饭也没顾上吃,第一时间就赶到了监管场。
海关和检验检疫部门都是口岸管理部门,对进口集装箱要实行一次开箱、联合查验。在现场,小吴要执行检疫查验、标签检验、感官检验、抽样检测等多项工作,仅检疫查验一个环节,就要求她趴在10箱红酒木托底,用专业工具查看是否存在蛀屑、虫孔、虫道等虫害迹象。
这个活泼的“90后”,幽默地封自己为“抓虫小能手”:“只要不嫌脏、不怕累,总会有发现。去年底,我就曾经在木制包装上检出过‘双钩异翅长蠹’等检疫性有害生物。要防范生物入侵,我们这些一线工作人员一刻都不能放松。”
现场检验检疫完成后,进口红酒还需要进行抽样检测。直到检测通过后,销售商拿到合格卫生证书,红酒才可进行销售。
当晚7点,小吴在现场抽样的红酒送到了丽水检验检疫局食品检测中心,这里依旧灯火通明,一派忙碌景象。因为这个临时的检测任务,不能回家吃晚饭的工程师老张提前给妻子打了电话。为了尽快出检测结果,老张对这样的加班加点已经习以为常。这一次也不例外,他们在第二天一早就提交了红酒的检测合格报告。
至此,一瓶漂洋过海而来的红酒,终于能名正言顺摆上货柜,进入千家万户。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