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我家住水边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丽水日报

王永健(莲都)

我的故乡莲都,原来是个面积不大的古老小县城。在县城里,一条弯弯曲曲的城区内河,始自好溪堰源头水系,流经长约16公里的河道最后贯穿大洋河出口注入瓯江。

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末,我和父母一起都居住在内城河东南端一带的一幢木结构的房子里。门前有个庭院,庭院左侧紧贴内城河,河流日日夜夜永不停息地从我家门前缓缓流过。河畔两处居住着数十户人家,房子的东侧,有座石板桥连着对岸巷子,穿过长长的巷子,人们可以折向县城的四面八方。那留在我记忆中的河流是那样的天生丽质,那古老的石板桥,因长年累月众人的踩踏、车轮的碾磨,变得又光又平。那幽幽的巷子尽头左折不远处,据传那口古井从没干枯过,提上的水饮上一口,味道是那样清冽甘甜。

自我记事起,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吃过晚饭,母亲和外婆就把八仙桌抬到紧贴内河边的院子中间。外婆从家里提来篮子,取出盘子、碟子和两个小酒盅子。外婆说这些是传家宝,一般的日子是不用的。母亲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洗净擦干,端到方桌上,然后我帮着外婆把水果、糕点放进盘碟里。不一会儿,各种月饼就摆上了方桌。摆在月饼后面的还有金黄的香蕉,粉红的苹果,翠绿的梨和长着眼睛的菠萝……外婆说月亮上住着个神仙,八月十五晚上,月亮最圆最亮,她就下凡,让天下的亲人团圆,让牛郎织女相见,还保佑人们五谷丰登,无灾无难,生活美满。母亲忙着给两个小酒盅倒满酒,又点燃红蜡烛。外婆整了整衣衫,很严肃地跪在草垫子上,双手合十拜月亮,口里喃喃念叨起来,我用心倾听,原来外婆是在祈求月亮里的神仙保佑五谷丰登的同时,还保佑远在台湾的弟弟能在她有生之年相见一面。

来年春天,南归的燕子在屋檐下呢喃。石板铺砌的河两岸杨柳成荫,柔枝垂丝几乎拂到水面上,随风摆动婀娜多姿,清澈的河水中一缕缕水草柔软地随波摇动。窗外不时传进河岸道头此起彼伏的捶洗衣服声和大姑娘小媳妇的嬉笑、欢闹声。我们近邻十几户人家,皆是工薪阶层,经济条件的相似,凝聚了我们和睦相处的情谊。河东的夏大妈,退休在家,自然成了义务治安值班员。一次我们上班,突刮大风把我家楼上的衣服刮到河水里。下班回家,大妈把重洗干净晾干的衣服送上门。

水声荡漾,晚霞披金。那景色那声音,犹如一首黄昏曲在我心中激荡。小巷深幽却彼此阡陌交错着,家家户户都升起了袅袅炊烟,空气中飘来鱼香、肉香……欢歌笑语溢满了巷子、院子、房子……盛夏之夜,我家门前庭院临水,就成了近邻乘凉的聚会点。晚风吹走地面余热,送来透体的凉意,淡淡的路灯下,人们纳凉闲聊。谈国事、家事,谈物价住房,谈河畔东首胡家侄女在澳门的风流轶事以及当地当日最新消息。飞来飞去的萤火虫磷光闪闪,像天上点点繁星在闪烁。小孩们躺在竹床上,看月亮,数星星,或听大人们讲那悠远的故事,直到在微笑中进入甜美的梦乡。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区内河虽然流水依旧,却遭受污染,河面上尽是漂浮物,河流发黑发臭,失去昔日的清冽。从此,再也无人在河流里洗衣洗菜,人们看到河流不再欢快,而是频频向人类诉苦、召唤……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

,“民拥军,军爱民”氛围浓厚,曾有部队派出官兵赶马车支援清理河道淤泥。因马车淤泥超重碾断石板桥。不久,部队拉来了水泥板,替代原先的石板,铺盖在河面上,可断裂的石板桥再也无法被架设回去。岁月流失,遗憾的是河流被人们遗忘了许多有关它的人文风土故事的传说。

岁月悠悠地流。城区内河,终于流到了“五水共治”的年代。通过城区内河改造工程,新增河岸绿化面积数十万平方米。曾一度被污染的河流重回昔日的清澈,河堤两岸,围起精美的栏杆,四周绿化,鸟语花香。

这就是我美好的童年,欢乐的少年,憧憬的青年和知天命的中壮年与家门前一条河相交的故事,那里曾留下了紧张和忙碌,快乐和满足甚至是汗水和辛劳。悠悠美丽的内城河,永远地流吧,带着你的自豪、骄傲,永远地流在我记忆的大海里。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