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长汀的前世今生不得不说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丽水日报

“老人家,这套青瓷餐具多少钱?我想买。”

“咦,这对箩筐看着不寻常,是干什么用的?”

……

每逢周末或节假日,在云和县石塘镇长汀村一幢名为“东海旧家”的四合院里,徐美富时常被好奇的游客们团团围绕,还得极有耐心地回答各式各样的问题。

在旁人看来,这着实枯燥无比,但对老人来说,机会难得,因为这是宣传长汀文化的极好契机,所以,有人来,有人问,都是高兴的。

徐美富,今年正好70岁,生于云和县石塘镇长汀村。35岁时顶替父亲进云和县供销社工作直至退休。退休后,一年之中,冬春住云和县城,夏秋住长汀。

大半辈子过去了,和长汀的缘分剪不断。谈笑之中,他话题一转,说石塘镇长汀村与福建省长汀县的渊源也颇深。

长汀村建村历史约350年。350年前,陈氏太公从福建汀州(位于福建的边远山区,是客家首府,现为福建省长汀县)迁徙于此,以种植五谷、竹木、桐油为生;280年前,居住在永康的客家人——徐氏祖先也迁徙至长汀繁衍生息,至今已有十二代。由于石塘长汀物阜民丰,水清地肥,其他姓氏也从各地前后慢徙至长汀。

长汀人取瓯江沿岸平整之地居之,先后形成赵岸、上村、横坑、外寮、下村、潘草圩等小村落(现调整为长汀下村、长汀上村、横坑、赵岸和枫树湾5个自然村)。这些小村落沿江而建,相隔几许,自上而下长约2公里。因村中大姓祖先大多源于福建汀州,且村落呈长条形,故取本地之形“长”字与祖地“汀”

字,合成“长汀”二字,沿用至今。

是巧合,还是长汀人家乡情结挥之不去?以致于两地的名字一模一样。不仅如此,石塘长汀的建筑、饮食、民风等,也因循守旧,至今部分长汀人还会说客家话。徐美富是客家后人,老伴能说汀州话,他不怎么会说,但也基本能听懂。

让“宝贝”回家的过程中

爱上收藏

在长汀,徐美富算是能人一个,田种得,鱼打得,弹奏乐器写剧本样样精通,在当地颇有点名气。

顶替父亲参加工作之前,上世纪60年代,他农闲时节常选用身边的材料,自制了多种乐器,如二胡、月胡、锣鼓、大提琴等,然后弹奏一二自娱自乐。

因为才艺突出,1964年,他参加了本地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队员们手中所用的乐器,皆出自他的手。几年后,宣传队解散,队员们四散,他制作的乐器也随之散落。

亲手制作的每件乐器,徐美富都注入了深厚的感情,空下来的时候分外想念——在别人手里,也许乐器只是乐器,但在他心里,每件乐器都是他的孩子,都是他的知音。

为了让“宝贝”回家,从1974年开始,他腆着脸,四处寻访。有的人好说话,因为都是乡里乡亲的,再说乐器本来就是他做的,二话不说递上去就是;有的人提出拿同样的新乐器来换,他眼睛不眨一下,转身买来售价不菲的新乐器,然后哼着小曲抱着“宝贝”回家了;有的人就“难缠”些,前前后后、来来回回,费了不少力气。

所有的乐器中,锣鼓架“讨”得最费工夫。

上世纪90年代,徐美富得知锣鼓架在该县雾溪乡平阳岗村村民刘裕松的手里,听人说还经常被使用着,他再也坐不住了,骑上电瓶车直奔平阳岗。对于昔日好友提出的要求,刘裕松说:“这么多年了,早就不见了。”

徐美富当然不信,过段时间,又去。这回,没有直接索取,而是聊当年在一起“工作”的岁月,聊眼下的生活。此行目的,双方心知肚明。

接着是第三趟,第四趟,第五趟。

从长汀到平阳岗,有25公里远,每次,徐美富都是骑电瓶车去。去了,也不提锣鼓架,不过眼中的渴望依然火热。

水滴石穿,金石为开。

刘裕松的口气逐渐松了,从最开始的“不见了”到“要不我找找看”“给你也成不了气候”,到最后的“找到了”,其间变化,是徐美富行程250公里、来回五趟换来的。

自己制作的乐器终于“欢聚一堂”,他比中了彩票大奖还高兴、自豪。

乐器可收藏,那么客家人使用的生活、生产器具,是否可以收藏?收藏的瘾头由此养成,徐美富更加广泛意义的收藏之路开始延伸。

别人家里无用的老家什,都是他眼中的宝贝:一架不能使用的纺车,是他用2000多元现金换来的;一套30多年前的龙泉青瓷餐具,代价不小……他收入不高,40多年来,在收藏上前前后后共花费七八万元,钱包渐瘪,却不改初心。

为什么要收藏这些一般人看不上眼、差点要丢垃圾桶的老家什?

1988年,因石塘水库建设,长汀大部分自然村的原址被淹没,村民或后靠建村,或移民其他地方。现在的长汀村,因为水位较高,当年仅余几栋老房子,其他房子都是后来新建的。“水淹人走,人的生活痕迹也消失了,历史变成了文字和图片。长汀是福建客家后裔,底蕴深厚,文化与别处不同,我收集实物,目的就是要留住历史,留住长汀记忆。”老人说得很真诚。

三个展厅1000多件藏品

都是客家文化和历史的见证

40多年呕心收藏,换来了1000多件藏品,都放在“东海旧家”。四合院最鼎盛的时候,住有八户四十口人,现在分居各地,看到徐美富有志于留住汀州记忆,都大方地把房子“借”给了他。

“东海旧家”有1000多平方米,他因“房”制宜,将藏品分门别类,开设了三个展厅:乐器和生活用具展厅、农具间,免费供游客观赏。

乐器展厅,展示的是乐器、剧本、唱机等。而墙上挂的两只一大一小的汽灯,则引来了村民徐宇军的惊呼:这不是以前村里演戏、开大会时照明用的汽灯吗?真有点像我家祖上留下来的。

徐美富笑了笑说:“确实是你家的,修修还能用,有100多年历史了。”

徐宇军端详了好一阵子,点点头,对他说:“放在这里供人展览也好。”

三个展厅中,最能引起游客共鸣的,莫过于后两者。

先说农具间,摆放着的,都是长汀人百余年以来使用的劳动工具,包括100多“岁”的纺车、80多“岁”的“桐油筐”,50来“岁”的“打草鞋机”……

长汀水源充足,土地肥沃,地理朝阳,山林资源丰富,盛产竹木、桐油等。长汀人在竹筐的缝隙涂满了桐油,因陋就简地制成“桐油筐”,一担能挑150公斤左右的桐油。长汀人或就近在集市上贩卖,或利用瓯江帆船,运到温州等地出售,换回海鲜水产、生活用品及生产用具。

如今,长汀人不再挑桐油讨生活,而展厅里那担黑黝黝的竹筐,足能让后人唏嘘:一粒一粟来之不易,今天的幸福生活当珍惜。

过日子,当然少不了锅碗瓢盆。在生活用具展厅,具有长汀特色的用具考倒了不少游客。

一只好好的土陶罐子,向内看,偏偏罐内底部有数个小孔;从外看,罐体足部连接着小罐子,罐体有个稍大一点的洞,这就是传说中的破罐子?徐美富赶紧对面带遗憾之色的游客解释:这是卤漏。罐子装盐,放在灶头使用,气温升高时盐化成卤水,从小孔滴下,聚集于罐子足部的小罐子,收集起来可用于点豆腐。

麦秆扇见过,麦秆编制的零食罐见过么?“它是小孩的零食罐,轻轻巧巧,不会打碎。”

灯笼杆见过,带钩子的见过么?徐美富说,以前没有手电筒,村民晚上拎着灯笼走家串户,到村民家后,握住带钩子的杆子往板壁上一“啄”,灯笼就“挂”上墙,方便又实用。

此外,还有能称250多公斤物品的石头秤砣、年糕模板、一物二用的“麻压”……小小物品,无一例外凝结了长汀人的生活智慧。

徐美富说,长汀村350余年的历史积淀,沧海桑田,若不留心收集,属于长汀人的文化和历史,就会被湮灭,后代估计没有机会再见到这些宝贝了。所以,他的藏品,是媒介,更是佐证。

记住历史,留住长汀记忆。徐美富的收藏之路,注定要逆时代潮流而上,好在活在当下的他始终乐而不悔。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