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以“一个烧饼三个家家”“精准扶贫十法”为本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丽水日报

缙云烧饼制作培训。

屋顶安装光伏电板。

胡源乡胡村村民将刚挖的生姜拿到村邮站换钱。

“不让一个家庭掉队——消除4600新闻帮扶”系列报道之五

缙云书写“精准扶贫”好文章

D

浙江新闻名专栏

关注民情

倾听民声

针砭时弊

鞭挞丑恶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扶贫解困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的舞台。但是,要把精准扶贫的“规划图”变“施工图”、“效果图”,却是一个复杂和艰巨的过程。缙云县的扶贫工作之所以能出成效,关键是注重“私人订制”,制定出“一个烧饼三个家家”“精准扶贫十法”等机制。尤其在消除“4600元以下农户”中,更是根据贫困农户的实际,采取“一户一策一干部”的帮扶机制,因户制宜地开展科技、信息、资金、技术等服务,提高贫困农户的收入。

光伏发电

让阳光变成钱增加低收入农户收入

走进缙云县新建镇笕川村,登高望远,村文化礼堂、学校、大会堂等公共场所的屋顶,一排排整齐的光伏发电板格外耀眼,从今往后,洒在这片土地上的阳光,将成为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而这些能源都将变成钱,装进村民们的腰包。

缙云是国家级生态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省级生态县,全县森林覆盖率75%以上,全年95%以上优良天气,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国各县市区第37位,全省第14位,入选2014中国深呼吸小城100佳和“两美浙江特色体验地”。与此同时,在经济发展领跑全国的浙江省,山区缙云也是全省“摘帽”的26个欠发达县之一。

今年,省委开展“摘帽”行动,缙云借势发力,打出“摘帽脱贫”组合拳,更加有力地带领当地农民朝着“绿富美”奔跑,积极推动绿水青山为广大农民带来金山银山。

缙云县在消除“4600元以下农户”工作中,组织干部下沉到村、扶持到户,建立台账,注重跟踪,找准扶贫的突破口,摸准“实情”,“精准落实帮扶项目”,或开发特色项目、或定额奖补自主创业、或提供工作岗位,“一村一品、一业一社”,整合资源、一村一策、“点穴”撬动。他们认为帮扶不能走老路,要通过新方式、新业态,利用科学技术,创建扶贫项目,实现贫困农户增收。

光伏发电是个较新的科研成果,是将太阳光辐射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一种新型发电系统,有独立运行和并网运行两种方式。光伏发电因具有电池组件模块化、安装维护方便、使用方式灵活等特点,最适合家庭安装运用的一种技术,可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是农村农民增加收入的一种好途径。

今年以来,缙云县农办、发改、电力公司等单位相互协作,在农村推广这个项目,并确定在省“五水共治”示范村做试点推广。为了鼓励农户发展屋顶光伏发电项目,缙云县出台了“光伏助农”政策,每户农户安装2千瓦内,政府按每千瓦3000元补助。如果农户屋顶上安装2千瓦的光伏发电系统,政府就可以补助6000元,农户自己只要投入12000元。

“原本每个月家里电费支出在100元到200元之间,装了光伏发电后,一个月发电收入将近200元,一来一去,一个月的电费不仅不要掏一分钱,反而赚了几十元,真划算,真是没想到阳光还能变成钱。”笕川村第一批安装光伏发电系统的农户丁来爱这样说。

随着项目的逐步推广和效益的显现,缙云县放大了“光伏政策”效应,用以消除“4600元以下农户”。缙云县农办主任陈瑞舜说,在实际操作中考虑到低收入农户自有住房普遍较差,基本不适合安装太阳能光伏电板,笕川村将集体公共用房屋顶安排给低收入农户安装;考虑到低收入农户基本不具备资金自筹能力的情况,县里通过统筹清洁能源示范县资金和扶贫专项资金,用以解决项目资金问题。

“真没想到屋顶建起了一座‘电站’,太阳成了我们的摇钱树,家里的用电不要交电费,供电公司还要付给我们一笔电费,天下竟然还有这样的好事。”该村“4600元以下农户”朱大姐家在政府和企业的帮助下,在村文化礼堂的屋顶安装了一个2千瓦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她对今后走出困境多了一分自信。

互联网+

让农村富余农副产品在线销售

“2006年家庭人均收入4600元以下农户占近70%,人均收入3311元;到2014年,全村人均收入13926元。8年来,村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4倍多。”见证着村子日新月异的变化,缙云县壶镇镇北山村党支部书记吕招德感叹万分,就这一台电脑,一根网线,让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北山村的转变让缙云干部得到了一个启示,农民脱贫必须要走信息化道路,只有让互联网走进千家万户,农民才能脱贫致富奔小康。然而,在农村的低收入贫困农户大多文化水平低,见识少,思想观念落后。尤其是“4600元以下农户”更是老弱病残,让他们掌握互联网知识,简直比登天还难。

缙云县的“4600元以下农户”和其他地方的贫困农户一样,因为贫困而走不出大山,长期生活在大山里,农民们生产、制作的许多农副产品也难走出大山,变不了现,影响了大家的生产积极性。而这些充满着乡土气息,并且是原生态的农副产品,却是城里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好东西。

如果能帮助农村农户家里的农副产品走出大山,农民可以获得生产和制作土特产的钱,增加收入,而城市市民又可以吃上美味的乡土美食。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种良性循环呢?

2014年,缙云县创新“家家店”服务,同年4月全市首家“家家店”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在舒洪挂牌,到了今年,电商服务点行政村覆盖率达100%。缙云通过“一台电脑、一根网线”,着力让农村“家家户户”触网创业,发家致富。

2015年,缙云又创新启动“互联网+低收入农户”增收模式,利用邮政局的农村邮政线路和网络平台,在邮乐购开设“购买一份低收入农户产品,实现低收入农户一个微心愿”平台,着力销售低收入农户的农副产品,实现农户增收。县农办联合县邮政局,打造了一个专为低收入农户服务的手机APP购物平台,将低收入农户手中专销产品及富余农副产品进行网上销售,呼吁动员社会各界为低收入农户增收脱贫献爱心,解决了部分低收入农户农副产品销路难问题。通过前期调研,优先确定在舒洪镇、石笕乡进行试点,将低收入农户手中的缙云土面、山茶油、薯片、薯条、薯粉、黄花菜、馒头、米糕、笋干等农副产品为首批试投产品,帮助低收入农户销售,实现低收入农户利益最大化。

“农户家中吃不掉的几个土鸡蛋、几斤山茶油,都可以拿到村里的e邮站长(即村里的邮掌柜)那里换成钱了。”县农办副主任潘如堂高兴地说。他还介绍说,目前行政村都有了e邮站长,接下来还要向自然村全覆盖,并根据农副产品出产季节,进行集中销售。这个项目的推行将大大提高低收入农户生产农副产品的积极性,增加他们的收入。

丰收爱心卡

让低收入农户创业有了资金保障

“现在缙云黄茶产业发展得这么好,市场价格也很高,我们石笕立地条件与三溪差不多,生态环境也非常好,能不能也种植黄茶呢?”

“遂昌高坪的杜鹃花吸引了很多游客,也成了旅游景点,我们石笕的界牌山上也有很多杜鹃花,整片开起来也很好看,是不是也可以搞开发旅游呢?”

……

石笕乡干部在进村入户开展“三爱三创”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蹲点调研时,许多村民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和意见。大家的想法都是好的,但真正实施起来却并非易事,搞农业开发和旅游,或者其他创业,都需要资金投入,而农村最缺的就是资金。

“农村低收入农户要实现创业,最大的困难就是没有启动资金。没有资金一切致富的想法都是梦想。”潘如堂在谈起“金融扶贫”思路时这样说。

该县农办积极与县信用联社协商,利用农村金融扶持政策,开展扶贫小额信贷和村级扶贫资金互助组织试点工作,从2013年底就开始摸底,全县筛选出53800多户低收入农户,并为这些低收入农户发行“丰收爱心卡”。还为“丰收爱心卡”出台了免担保、贴息、低息等优惠政策。截至今年9月,已发放“丰收爱心卡”4.8万户,贷款920户3270万元。

“没想到呀,上周才和乡里干部说的想法,这一周就能实现,乡政府的办事效率真高呀!”石笕乡部分低收入农户高兴地对记者这样说。原来乡干部听取了村民要求发展黄茶的意见和建议后,立即行动起来与县有关部门联系,请来了县农业局农技专家为村民上培训课。

“心系群众鱼得水,背离群众树断根”。精准扶贫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缙云县扶贫基数大、任务重,但有缙云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党员干部“实”的担当,有“一个烧饼三个家家”“精准扶贫十法”等行之有效的农民增收模式,精准扶贫成效必将更上台阶,“4600元以下农户”贫困现象必将及时消除。

延伸阅读:“一个烧饼三个家家”,指大力发展缙云烧饼产业,以及家家乐(农家乐)、家家店(电子商务)、家家做(来料加工)。

“精准扶贫十法”,即产业开发“+”、电子商务“+”、来料加工“+”、技能培训“+”、金融扶贫“+”、光伏助农“+”、社会保障“+”、结对帮扶“+”、异地搬迁“+”、公益岗位“+”等十个方面。

本报记者

陈建东

朱映归

通讯员

潘伟忠

村民吕林有患全身肌肉萎缩,自从开始做淘宝后已经脱去了“贫困帽”。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