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抓住“高铁旅游”这个牛鼻子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丽水日报

丽水市政协课题组

火车一响,是否就“黄金万两”,还看我们能否把握机遇。高铁开通后,巨大的客流将会产生强大的购物、餐饮、休闲、商品和服务消费能力。要围绕游客“进得来,散得开,留得住”等关键环节,抓住“高铁旅游”这个牛鼻子,带动旅游产业链条的完善和提升,从而翻开丽水旅游产业发展的新篇章,为加快丽水生态旅游名城建设打造新引擎。

着眼高铁旅游,优化完善“路线图”

要把握高铁旅游的发展规律,深入分析客源市场的变化,紧密结合丽水旅游业的市情,加快转型升级。

一是要完善和提升旅游相关规划,把丽水打造成为以“好山好水好空气”著称的国民度假地。秀丽的山水、洁净的空气是丽水旅游资源的至宝,要避“观光游览”之短,扬“休闲养生”之长,观光与休闲相结合,休闲与养生养老相结合,景区与非景区相结合,城镇与乡村相结合,一、二、三产业相结合,智慧型公共服务与精细化旅游产品相结合,全要素融合,全产业链整合,形成高铁旅游发展的丽水模式。

二是要强化中心城市旅游功能,加快旅游目的地体系建设。注重培育丽水中心城市以增强旅游功能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近期集中打造一至两个体量大、吸引力强,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地标特征的旅游大项目,强化自身旅游“个性标签”和辐射全市的转承区作用,逐步形成以中心城市为龙头,以高等级景区、高品位度假区、休闲养生基地和特色小镇、特色乡村及自驾营地为节点,点线面相结合、多层次相交融的全域化旅游目的地体系。要在巩固、提升、壮大4A景区的基础上,加快5A景区创建,把旅游特色小镇、乡村提高到战略高度来抓,发展民宿旅游。

三是要加强区域旅游合作,主动融入浙皖闽赣国家东部生态旅游实验区。共同推进旅游体制改革,加快区域旅游一体化;共同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完善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共同促进旅游创业创新,实现跨地区旅游资源整合和产品组合;共同强化互惠共赢的合作机制,促进信息共享和客源互送。

着力高铁车站,方便游客“进得来”

高铁站将成为城市主要的进出门户,人流最密集的城市客厅,城市最重要的脸面形象。一定程度上说,创建生态旅游名城首先要从高铁站抓起,从高铁站周边配套抓起,从高铁站的环境形象抓起,把高铁站当作最重要的旅游基础设施来抓。由于丽水高铁站不是重新选址新建,而是在现有火车站房拆旧建新,站前广场两侧早已是建筑林立,用地受到很大制约。

一是高铁站区块规划设计要进一步精细化。在功能上要满足公交、社会停车、出租车等多种交通方式的换乘接驳分区需要,处理好站房与站前广场及地下空间的立体利用关系,处理好高铁站与公路客运中心站的连通关系,对接落实旅游集散中心用地,加快相关项目的前期工作,尽快启动建设。

二是要制订落实站房临时过渡期工作方案。在加快新站房及配套项目建设的同时,针对高铁近期开通的需要,调整优化水东区块交通组织方案,制订游客换乘及客流疏导的应急预案,并加强综合管理,开展环境专项整治,塑造换乘便捷及站区整洁、美观、文明的窗口形象,给高铁乘客良好的“第一印象”。

三要主动与高铁部门动态对接。防止丽水及缙云、青田高铁站成为“分票之地”或“过境之站”。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全力争取在金丽温高铁调试阶段明确丽水等站的始发班次和冠名运营专线,增加停靠班次,争取更多区域旅游专线途经丽水、停靠丽水(如上海至厦门,可经宁波甬台温,也可经金丽温),以提高丽水站的重要性和旅游知名度。

完善交通体系,确保游客“散得开”

市域便捷通畅的旅游交通网络是对接高铁旅游的关键环节。

一要完善交通接驳。近期,要根据高铁开通运行后的车次、客流情况,优化调整完善公交和客运班车的车型、车次和时间,开通高铁站至市区客运东站、西站的公交直通线,中心城市与各县(市)区联动,形成快速公交、公路客运等多层次交通集散网络,及时把游客分流到市区、县(市)区、景区,又能方便游客回程乘坐高铁。从长远看,要积极探索旅游城乡客运一体化思路,开通至全市各重点旅游景区的旅游专线车,积极推动汽车租赁市场化运作,提升游客集散效率以实现“快旅”。

二要建好通景公路。要在市级层面建立通景公路建设协调机制,积极争取加大省补助政策力度,整合交通、建设、农林水等资金,优先考虑高等级景区通景交通,力争用2—3年时间完成现有18个4A级景区的通景公路改造提升。

三要规范道路标识标牌。在高铁开通前,要对城市道路和通景公路的标识标牌进行一次梳理,进一步完善交通指示牌,旅游景区指示牌,增设高铁站指示牌。

创新旅游产品,吸引游客“留下来”

高铁带来了客流,能否“留客”,根本在于旅游产业的发展,服务环境的优化,旅游景区的提升,旅游产品的丰富,有地可游、有景可赏、有处可闲,让客人享受“快旅”的便利,又能品味“慢游”的惬意,高铁效应才能长久。

一要拓展旅游新要素,开发新产品新业态。“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原有“六要素”,要联姻“商、养、学、闲、情、奇”新的“六要素”,大力发展养生旅游、研学旅游、度假旅游、感情旅游、探奇旅游以及商务旅游等,抢占市场高点。

二要推进旅游业融合发展。旅游与一产的融合,催生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的繁荣;旅游与二产的融合,带动旅游用品(如老年用品)、旅游商品(如健康产品)、旅游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旅游与三产的融合,拉动文化、信息、金融、商业、运输等服务业的兴起。

三要积极发展“互联网+旅游”,形成旅游业新生态圈。利用互联网技术建设旅游公共服务平台、电子商务平台、行业监管平台,打造智慧旅游景区和智慧旅游乡村。18家4A级景区和重点乡村旅游点要尽快实现免费WIFI(无线局域网)、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信息推送等功能全覆盖。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