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槎水春澜”扑梦来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丽水日报

杨起行(庆元)

据《庆元县志》记载,我的家乡庆元县屏都街道八都村,原村名叫“槎溪”。村以溪为名,而胜趣,在水。

从海拔1856.7米的浙江省第二高峰百山祖发源,一路汇集千沟万壑,汹涌奔泻至庆元县域,把这座名称松源的千年古镇一劈两半,往西奔流八十里,注入闽江的这条溪流,名称松源溪。松源溪是本邑流量最大、流程最远、溪床最宽的一条溪流,庆元人民称之为“母亲河”。松源溪冲出县域后,收敛了“银河落九天”的性情,她一路迈着优雅的步履——轻流缓淌,一溪清澈见底的清水。装帧在“全国生态第一县”庆元的扉页上,在一片梦幻般的流光里,她一路“半掩琵琶半遮面”迈着婀娜的步态,经五都(村)过余村到了我的家乡,至村尾与本邑境内第二条大溪安溪,在菊水村(距我家乡二里路)及有“一邑水口”之称的屏风山上汇合。《庆元县志》载庆元古称“濛洲”,松源溪经余村后至棘兰隘(菊水村往西二里路)一段河床较宽,水流较缓,可以泛筏,故称“槎溪”(槎竹木筏),绿波荡漾,夹岸杨柳依依,风光绮丽。而当烟雨霏霏,绿浪排空,又另是一番美景。古人因把这段长约10市里的溪流冠名“槎水春澜”,列入濛洲八景之一。

我儿时的“槎水春澜”,沿岸两侧桃红柳绿,修竹婀娜,各种古树黛色参天,一年四季野花争奇斗艳,这丛花谢那丛开,落英缤纷付水流,逗得清澈见底的水中的鲤、鲫、鳜、鲭、石斑、圆眼等各色各样的游鱼争夺抢食,溪鱼纷纷跳跃水面的情景成了“槎水春澜”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槎水春澜”两岸连田阡陌,沃野十里、土层深厚,乌土流油种稻一年两熟,年年岁岁风吹稻花香两岸。源于松源溪的滋润,我家乡周围的一带地方自古有“庆元粮仓”和“庆元鱼米之乡”之称。

儿时贪玩,我们三五成群,四六一伙的孩童经常到“槎水春澜”的沙淤去嬉戏。有几次还遇见三三两两的鳖(甲鱼)探头探脑地爬到沙滩上产卵,当我们这些孩童用尽吃奶的力气扑过去欲抓住几只俘虏回家让父母亲惊喜,不料这些平时笨头笨脑的爬行动物在关键时刻却非常敏捷,飞速地摆动四足一爬二跳三跃“扑通”一声跳入水中,我们这些顽童只得望水兴叹,懊悔不已,心口好像被谁击了一拳似的,此情此景如今记忆犹新。

本地人称溪流浅水处为滩,水深为潭。每逢春季是鱼类产卵期,各色各类的溪鱼这时即会游到浅水滩上产卵,本地人称这一现象为“鱼汛”,每逢“鱼汛”时节,大人们便肩挎鱼篓手提“扇网”上“战场”。这时的浅水滩上,排满了密密麻麻产卵后显得很疲倦的鱼儿,大人们撒网无须看准头,在“扇网”一撒一起的举手之劳间,即能捕获十多斤的鱼,他们肩上挎着能装四十多斤鱼的鱼篓,不一会就超了负荷。

天寒地冻的冬日有不少溪段结了冰,这时大多数游鱼会钻进洞穴中去避寒,村里有经验的长辈们纷纷抓紧时机,在溪床中的水底下就地取材,用一块块石头砌成一个预留着许多孔洞直径约有一至二米名叫“渔穴”的圆屯,为了修养将息的游鱼即会争先恐后地钻进了这个人为的圈套。那岁月大多农家每天都有鲜鱼上餐桌,鲜鱼一时吃不尽就烤鱼干,喷香的鱼干摆上餐桌,客人赞不绝口:“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槎溪村名不虚传。”

那时候,正因为水质清冽,才有这么多鱼儿。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松源溪里水质却变得越来越不如前,我从溪里转移到井上去挑水,再到前几年吃上自来水经历了将近半个世纪。岁月悠悠如歌行板。家乡的母亲河姗姗迈步进入当今“五水共治”年代,被污染的溪水已逐渐变清。我家门前那段溪流坐落在“槎水春澜”景观的中心地带,如今两岸已用花岗岩与鹅卵石砌起两条贯穿整个村的风景如画的景观带,每逢凌晨与夕阳落山的时候,游人如织,成了家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每当见到此情景,儿时的童趣与“槎水春澜”有关的轶事经常进入我的梦乡。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