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在丽水的青山绿水间,可以是公路旁、山谷里、竹林间,亦可在古树下、溪流畔,粉墙、灰瓦、飞檐移步换景。在这里,有农田茶园生机盎然,有林涛阵阵、溪流淙淙,鸡犬之声相闻、人声鸟语共鸣,好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景象。
而这一路所见所闻的场景、细节、人物、乡音,都无不泛着浓浓的“乡愁”。丽水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便是“乡愁”得以寄托的最雄厚资本。
地处浙南的丽水是瓯江、钱塘江、飞云江、椒江、闽江、赛江等六大水系的“六江之源”。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和林木绿化率分别为80.79%和81.62%,均超出全省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好山好水好空气”的自然禀赋使丽水早已成为驰名海内外的“华东氧吧”“浙江绿谷”“中国生态第一市”。此外,丽水生态环境质量连续八年稳居全省之冠,景区负氧离子浓度远超国际标准。即使是市区空气质量Ⅱ级以上优良天数也高达360天,令许多生活在大城市、备受雾霾之苦的人心驰神往。处州大地的山水、空气,成了都市居民心中魂牵梦绕的记忆。
见山见水记乡愁,丽水人不惜代价保护生态,只为留存一个最完整的原乡。
作为浙江省第一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丽水始终规避“先发展后治理”的风险,将生态保护与山区经济转型升级有机结合。率全国之先制定实施《丽水市生态文明建设纲要》,从2005年起,就设立生态建设专项资金,用于生态市建设督查考核、奖励激励和生态建设项目的补助。同时将26个生态环境功能区,细分为225个生态环境功能小区,使全市95.03%的区域都被列入了限制工业进入的生态保护区。
今年5月,浙江省政府发文批准设立丽水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这意味着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路将从“以工业为主导”转向“以生态旅游业为引领”,生态旅游产业名正言顺成为引领现代服务业转型发展的龙头产业和“第一战略支柱产业”。
盘活绿水青山,释放生态红利,美丽乡愁因此有了更广阔的依存空间。
盘活山水延展“乡愁”空间
碧空如洗,万里无霾。片片白帆在青山环绕的江面摇曳,一群群溪鱼在清澈见底的水中畅游。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景,在丽水随处可见。
丽水是一座活在山水风景里的城市。那如何盘活绿水青山,对绝佳的天然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开发,让美丽乡愁有更广阔的延展空间。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便成了“重头戏”。
目前,全市国家4A级旅游景区已有18家,省级旅游度假区5家,高等级旅游景区总数位于全省第三。其中,瓯江生态旅游景区、缙云仙都、遂昌金矿、青田石门洞景区都还在积极开展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等工作。
如今,来丽水寻找和体验乡愁,成为越来越多都市人的假日首选。而丽水的乡村休闲游,便顺应了当下人们渴望回归自然、崇尚生态的旅游消费新趋势。绿意浓、生态优是丽水的区域特色,而乡愁则是丽水旅游的最突出优势。
在丽水,那些遍布在青山碧水间的古朴村庄,曾被贴上经济欠发达的标签,村里的年轻人不愿安居在村里。现如今,丽水用了三年时间,令无数偏远乡村摆脱了贫穷,让古朴的村貌成为一道道美丽的风景,古朴的村庄变成各具特色的美丽村居。
2012年浙江省实施美丽宜居示范村试点建设。要求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与传统村落保护、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六边三化三美”行动等相给合。通过优化规划设计、营造风貌特色、应用节能技术、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态环境等措施,切实改善村庄人居环境、提升村庄建设品质、增强村庄发展能力,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截至目前,丽水市累计启动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试点村庄72个,先后建成景宁李宝村、青田洞背村、云和梓枋村、遂昌长濂村、龙泉金村、缙云岩下村、松阳界首村等一批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民宿村,龙泉市宝溪乡溪头村还获得了2014年度全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毫无疑问,在快节奏社会,乡愁就像是放飞心情的一片温暖阳光,让都市居民尽情地沐浴和享受。一组组生态旅游的数据不断刷新和定格——今年上半年,丽水市生态旅游业快速增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185.35万人次,同比增长17.8%,实现旅游总收入192.54亿元,同比锐增25.5%。
生态红利释放“乡愁”经济
三条山涧清泉从深山流出,石蛙在溪石上鸣叫,白鹭款款落于水中,廊桥水车在村头慢慢地转动……这直击人心的“乡愁”正是伏叶村人最大的财富。
伏叶村因水而美,村民开动脑筋,借力美丽,发展经济。村里最早开出了两家农家乐——田园水梅和畲乡绿舟,给游客提供了环境清幽的食宿服务。
致富经一传十,十传百,伏叶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办起了农家乐,农户年收入少的也有三四十万元,多的一年能赚七八十万元。2014年,村民人均收入突破了11000元。
像这样以“乡愁”为资本创造金山银山的村庄,在丽水大地上俯拾皆是。
打造“美丽乡村”,丽水通过坚持“点”、“线”、“面”统筹推进,整合乡村景区资源、农业产业资源和乡土文化资源,推进美丽乡村示范村和最美乡村成片连线,加快形成乡村旅游集群。同时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修复利用,挖掘处州农耕文化,保护好以缙云河阳、松阳等地为代表的江南古村落群,打造回归自然、体验民俗、休闲度假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秀山丽水,绿谷氧吧,原始生态,养生福地,丽水正逐步打造全省乡村旅游的最佳去处。去年,丽水380个行政村成为农家乐休闲旅游村,接待游客1210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25%,实现营业总收入11.7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6%。
无数原本走向凋敝的古村落,如今正渐渐被打造成为“乡愁栖息地”,而由此飞速发展的乡村旅游经济,便是成功的注脚。
乡愁经济的活跃,给农民带去的便是切切实实的经济效益。来自丽水市农办的数据显示,2014年丽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35元,同比增长12.0%,增幅连续6年居全省首位,分别超过全国、全省0.8和1.3个百分点。9个县(市、区)的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超过了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4年丽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322元,比全国人均数仅高出385.6元;2014年,丽水高出全国人均的数额扩大到了3743元。
在城乡面貌瞬息万变的今天,丽水演绎了完美的新农村、新城市和古朴村庄、城市历史遗迹并存的和谐故事。不仅如此,那些承袭传统文化、地域特色的村庄还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乡愁”则越发成为丽水在中国乡村旅游领域的一张特色名片。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