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发布了《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剑指重点领域、政府定价、依法监管与宏观调控,价格市场化改革迎来了闯关夺隘的关键搏杀。
事关民生,再难也得闯。药价改革之初也有涨价疑虑,可随着大部分药品政府限价的取消,暴涨并没有出现,“有价无市”的乱象、供需脱节的矛盾正在有序平复。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价格改革一开始就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只有减少政府不当干预,真正让企业做得了主、让市场说了算,才能充分发挥价格引导资源配置、增进人民获得感的决定性作用。
阻力主要来自既得利益。比如盐业改革,多年来久推难转,犹如隔靴搔痒,甚至曾出现“跨区域用盐”的追罚,改革的日程表不断推后。垄断生成了自我利益保护,让既得利益部门不愿松手“专营专卖”这一权力。因此,价格改革最核心的一条,在于“逐步确立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
有人担心,定价权一下子松手,会不会让一些国企“见光死”?这种顾虑完全没必要。价格改革闯关至今,已经是渐进式、全方位的制度变迁,充分考虑到了各方面的承受力。国企改革目的正是要确立真正独立的市场主体地位。害怕价格冲击,如何去“做强”?不敢放手过招,怎么算“做优”?要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定要无畏竞争,把公有制的优势转化为商战的胜势。
(原文刊于《人民日报》)
发挥党的基层组织
战斗堡垒作用
强化党的基层组织的政治功能。近年来,一些地方对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讲起来不轻不重、做起来可有可无,党的基层组织的政治功能有弱化倾向。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纠正,不仅会严重削弱党的战斗力,长此以往还会动摇党执政的根基。必须明确,党的基层组织是政治组织,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要牢牢把握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严把政治方向,强化政治定力,注重政治引领,使基层党组织始终成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决执行者。
提升党的基层组织的服务能力。党的基层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以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是党的基层组织的天职。要以创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为抓手,适应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的变化和需求,寓领导和管理于服务之中,使服务成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鲜明主题,成为广大党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大力推行机关干部下基层、结对帮扶、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党员志愿服务,诚心诚意为群众办好事做实事,通过服务凝聚群众、赢得人心,使党的基层组织成为群众“看得见”、离不开的战斗堡垒。
(原文刊于《求是》)
存量改革亟须形成
社会合作意识
当前的改革已经不同于既往。过去二三十年间,增量改革不触及强势群体利益,同时对利益受损群体进行事后补偿。这种改革做法的益处是改革阻力很小,社会活力强,但是长期执行也会附带产生一种社会心理定式,就是人们在解放思想的过程中,没有在内部形成利益协商意识,也没有自主地进行利益妥协的经验和教训,没有政府的参与就无法通过利益合作以达成社会的共生共赢。
未来改革的关键,就是让不同的社会群体都树立社会合作意识,共同助力存量改革的深入推进。在存量改革中,亟须形成三种基本社会合作意识:一是人们都要意识到,未来的存量改革不是“你死我活”式的改革,它只是在人民内部进行的一种利益调整;二是未来的存量改革不是“你增我减”式的改革,短期内一些群体可能会利益受损,但整体利益提升后,这些利益受损群体也会从中获得最大化的利益;三是未来的存量改革不是“一蹴而就”式的改革,存量改革的实施需要一段时期的设计、出台、碰撞、冲突、磨合,直到最后的成功耦合。
(原文刊于《北京日报》)
怎么就离不开摄像头
近年来,社会上时常发生一些影响较大又始终真相不明的事件。对此,很多人呼吁要动用技术手段取证,用拍视频和设监控等办法保障公正,日益遍布大街小巷的摄像头也的确能在很多时候派上大用场,对摄像头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仿佛没了摄像头就无所适从。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在有些公共事件中,在一些关键时刻和关键环节,摄像头总是恰当地出现故障。
摄像头固然能派上大用场,但值得警惕的是,被摄像头“监视”习惯之后,一些人似乎掌握了一套行为模式:在被“观看”的情况下不敢轻易越矩,可一旦脱离了监控的视线,就变得毫无顾忌,甚至丧失底线。令人担心的是,离开了摄像头,有人就可能忘记了摸着良心讲话,为了逃脱责任而毫无愧色地说谎,甚至为自己得以颠倒黑白而沾沾自喜——一个社会少了摄像头就是非不分,真相难求,这种安全感和信任感的丧失令人不寒而栗。
摄像头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监视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监控设备的使用只是维护治安和司法取证手段的一种补充,对于情况复杂的现实生活而言,摄像头无力充当全能之眼。那些隐蔽的、不为人所知的地方,也许没有摄像头,但不能没有明辨是非善恶的约束。在这个意义上,人的道德良知就是维护社会运行的重要柔性力量,是法律和摄像头都无法取代的。
(原文刊于《长江日报》)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