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打造全国样板和引领示范的要求,深入推进全国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工作,释放更多“改革红利”,推动丽水加快实现“绿富美”,推进“惠农富农利农便农”的“普惠金融”在农村深度拓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最大化——
C
本报记者
钟根清
通讯员
吴沁沁
殷斯霞
农民财产“资本化”
实现生态保护和农村发展双赢
我市被誉为九山半水半分田,山地占88.42%、耕地只占5.15%,同时也是个农业大市,农业农村资源丰富。我市农村金融改革重点是解决“三农需求大、融资难,城乡差距大、普惠难”这两大两难问题,其目标之一就是让农民的财产实现“资本化”,改变融资难、融资贵的现状。
“通过三年来的努力,我市农民已经实现了农村基本产权全部可抵押!”中国人民银行丽水市中心支行行长、丽水市农村金融改革办公室主任孔祖根介绍说,林权、农民住房财产权、土地流转承包经营权、农村水利工程产权、农副产品仓单、股权等,只要农民手上能拿出的产权,基本可以实现抵押。
中国农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顾益康认为,丽水作为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试点,明确了农民的抵押物,逐渐建立起“产权清晰、股权明确、权益清楚”的农村金融环境,通过(隐权)活权用权实现了农民所有权的可交易、可抵押。
“这5万元贷款,是生态公益林给我们家带来的第二笔‘活钱’。”今年4月,在信用社办好信托贷款手续后,龙泉市住龙镇水塔村村民叶世根就高兴地对信贷员说,要用这笔款加上前些日子领到的13500多元生态公益林补偿金发展一片大茶园,让钱不断生钱。
叶世根从信用社贷到的这笔款数额虽小,但意义却重大。它标志着全国首单以公益林林地为标的的信托贷款正式发放,也意味着龙泉的林农年年可以在领取每亩23元的生态公益林补偿金的基础上,实现信托融资的“二次变现”,不断获取更多“生态红利”。
我市以农村金融改革试点为契机,探索开展公益林未来补偿收益质押基金贷款,盘活村集体公益林资源。如云和县率先出台了《村集体公益林未来补偿收益质押基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制定了《贷款操作流程》,以村集体生态公益林未来5年补偿金收益为基数,组成质押基金计算,由县涉农金融机构提供信贷支持。按此计算,该县的林农就可获质押担保贷款10.38亿元。
在不改变生态公益林的所有权、承包权、使用权及管护权的基础上,探索农户将其承包经营的公益林在剩余承包经营年限内的特定收益权(指补偿基金扣除管护费以后的损失性补偿基金)进行信托,解决制约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瓶颈问题。如龙泉市创新设立水塔村生态公益林补偿基金信托,做成全国首单,并将逐步探索全市1163万亩生态公益林补偿金设立信托。据测算,信托凭证创设带来的可抵押、可流转金融财产规模增加近40亿元。
据统计,截至今年8月,全市已累计发放森林生态补偿资金20.10亿元,支付林农损失性补偿资金16亿元,受惠林农21.9万户、村集体3294个。自从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实施以来,生态公益林就像是山区农民的一本“绿色存折”,真正实现了“活树”变“活钱”、“叶子”变“票子”,村民们的生态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了。在丽水山林,郁郁葱葱的生态公益林,就是最好的生态保护成果。
B
金融服务“零距离”
探索社会管理新方法
莲都区北埠村的王金根今年80岁了,政府每个月给他60元生活费补贴。过去,他去取钱要骑一个小时电瓶车到大港头镇的银行,来回奔波很辛苦。如今,他出门往南走5分钟,便来到村头的农村金融服务站。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通过莲都农商行助农取款机,就可以轻松领取半年的补贴金。
随着我市农村金融改革的推进,农村发生着巨大变化。原来寂静的山村热闹了、金融服务便捷了、银行大门向着农户敞开了。
孔祖根坚持认为,农村基本金融服务应当像通路、通电、通邮一样,属于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品范畴,不能收农民一分钱。据统计,截至2015年10月底,我市累计办理小额取现、代理转账业务233.92万笔,金额达到8.73亿元,惠及150余万农民。
早在2010年7月,我市便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同意,率先在全国开展“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试点。5年多来,随着农村金融改革的逐步推进,我市农民不出村,就可以和“市民”般享受诸多金融服务。
我市通过在行政村指定商店设立助农取款服务点,以“POS机+验钞机+保险箱”简便模式,推行各种涉农补贴发放、小额取现和缴费业务的“一卡通”,实现农户足不出村就可以支取养老、医保等涉农补贴资金,打通涉农补贴资金发放的“最后一公里”。2012年5月,在我市农村金融改革试点正式启动后,人民银行丽水市中心支行陆续对助农取款服务点“升级”到农村金融服务站,扩大了金融服务范畴,进一步增强金融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并延伸了金融的社会管理功能。
方山乡龙现村是青田华侨的“发祥地”之一,全村共有侨眷近千位。2012年5月后,以我市农村金融改革试点为契机,国家外汇管理局丽水市中心支局在省分局的指导下,多方协调沟通,积极争取在青田开展外汇业务“下乡进村”试点工作,并确定以龙现村为首个村级外币代兑点,确定乡村营业网点覆盖面广的青田县农信联社为主办银行,经济实力较强且信誉好的田鱼合作社作为代兑点合作企业。
就这样,全国首个村级外币代兑点就在青田设立了。据青田县农信联社工作人员介绍,由于村级外币代兑点的设立,村民们节约了时间和交通费用。按照龙现村全村1500名村民每月仅兑换一次外币来测算,仅交通费一项每年可为全村农民节省费用近30万元!
孔祖根介绍说,根据农村金融改革试点的方案,我市还将对全市符合条件的助农取款服务点组建集小额取款服务站、小额农户贷款服务站、反假货币工作站、“三农”保险推广站、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站、金融知识宣传站等为一体的“一站式”农村金融服务站。通过金融物理网点不下沉,但金融服务功能下沉的方式,着力解决金融服务“城乡差距大、金融服务普惠难”的问题,全面改善和优化农村金融服务环境。
在孔祖根看来,我市的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不仅对统筹城乡发展是一个难得机遇,也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加大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力度部署的重要措施,对激发农村金融市场活力、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努力寻求金融在促进土地经营权流转、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等农村改革重点领域新的突破,基本实现城乡金融服务均等化具有重要的探索意义。
农民争当“信用户”
促进基层社会更加和谐
我市从2009年开始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2014年全面推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信用县“四信”联动创建。同时,扩大农户信用信息系统信息采集范围,推进农户、社区居民和中小企业“三位一体”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目前,已成功创建信用村869个、信用乡38个、信用县2个。“信贷惠德”,以文明作担保、以诚信作抵押,促进了农村德治。
近年来,我市农村金融改革促进社会管理的作用逐步显现。在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将邻里关系、治安管理、计划生育等纳入农户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中,有效解决了农村社会管理抓手少、效果差的难题,促进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管理作用的提升。
比如在云和县紧水滩镇梓枋村,就成立梓枋村集体公益林未来补偿收益质押基金担保审批小组,负责本村村民(社员)公益林未来收益权质押基金担保贷款初审工作。小组成员由村民委员会主任、股份经济合作社董事长、股份经济合作社监事长组成,村民们平时的表现,村干部们最清楚了。
实践证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有效地破解了农村基层管理的难题,基层党组织在信用村创建中树立了威信,增强了公信力和凝聚力,彻底改变了以前一部分党员经常不过组织生活、不关心村集体事务等现象。
景宁畲族自治县鹤溪镇三枝树村村支书张小宝说:“以前,村里赌博的人很多,很难管。有了农户信用评价,对于赌博等违法行为都是一票否决,从金融的角度对农民的行为进行约束,收到很好的效果”。
在我市农村,以创建信用村(户)为载体,以村党组织为核心、村民自治组织为基础、村级社会组织为补充、村民广泛参与,农村社会管理面貌焕然一新。在促民生方面,通过开展信用村建设,村民积极参与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村容村貌大大改善。信用建设也有效地促进了民风转变,引导村民自觉改变不良陋习,以“讲信用为荣、不讲信用为耻”,争当优秀信用户。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开展6年多来,不知不觉间,村民守信用成为新常态,信用文化在农村大地生根发芽,农村的金融生态环境也越发优良。与此同时,实施金融改革也促进了社会和谐,创建信用村,营造了全市讲信用、守信用氛围浓厚,农村社会风气得到了净化,村民幸福感明显增强,社会维稳态势良好。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不断向我市农村延伸触角。从农户贷款不良率中,就可以最为直观地找到答案,截至2015年7月底,我市农民基本产权抵押贷款累计发放15.94万笔,累计发放贷款182.66亿元,但贷款不良率仅为0.12%,其信贷资产质量远高于其他贷款品种。
“最为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泰隆银行松阳县支行2014年存款6亿元,其中,5亿来自农村,服务2万多农村储户。”中国人民银行丽水市中心支行陈明亮副行长介绍,泰隆银行在松阳县就只有一家支行,金融网点不多,但服务的农户却非常多,这也体现了信用体系建设的一个成果:农村金融环境优化之后,银行业金融机构把触角更深层次地延伸到了农村。
创新无止境,金改大可为。
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是现代农村经济运行的血脉和发展的杠杆,在服务“三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我市农村金融改革试点三周年来,农村金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使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改善、金融机构更深程度地把触角伸向农村,更为重要的是,农民的金融意识被点燃了,农民与城市居民在基础金融服务方面的差距逐步缩小,普惠金融的脚步迈得更加有力。
三年多来,我市通过深化以林权抵押贷款为重点的“信贷支农”工程、以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重点的“信用惠农”工程、以助农取款服务为重点的“支付便农”工程建设的“三大工程”,逐步发展为以农村产权融资体系、城乡一体信用体系、基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为核心的“三大体系”。截至2015年10月底,我市涉农贷款余额达811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54%,增速连续6年居浙江省首位;2014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635元,同比增长12%,增速连续6年居浙江省首位。
跳出金融看金改,我市以农村“金改”为着力点,在加快推进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态“五位一体”建设上探索新路,推动我市金融改革取得良好成效,同时从环境保护、基层管理、社会和谐、社会治理等方面有效促进了社会管理创新。
实践证明,只有把“惠农富农利农便农”作为改革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探索和走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城乡金融服务均等化的“普惠型”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之路,农村金融生态才能好起来、金融服务才能优起来、金融满意度才能高起来,也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结语】
农村金改助力社会管理创新成效大
在丽水,我们看到了农村金融改革体现出的生机勃勃,感受到当地农民对美好生活的信心,而这一切,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重视,离不开金融机构的积极参与,离不开社会各部门的协同配合,特别是人民银行干部的辛勤付出,他们用实际行动为基层央行支持经济发展、支持金融改革创新、引领金融机构为广大群众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尤其是在社会管理创新上书写了美丽的诗篇——
在推进农村产权融资体系建设中,使林权等资产可抵押可变现,实现了农村生态保护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双赢;在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将邻里关系、治安管理、计划生育等纳入农户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中,促进了乡村文明建设,丰富了基层社会管理手段;在推进“金融服务站”建设中,取得了政府花小钱办大事、小投入解决大民生的成效,奠定了基层社会和谐基础。与此同时,丽水金改还开展了保险服务民生和农村担保体系建设等工程,强化了金融对社会、对农民的“造血”功能,在省委、省政府组织的新农村建设农民满意度年度测评中,我市2009年至2014年连续6年位列全省第一。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