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40年,安居梦圆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丽水日报

本报记者

陈炜芬

在史料上,关于住的字里行间,“茅茨不翦”被反复引用,“柴门草庐”也随处可见。

1978年,丽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6.5平方米,而在“农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一栏,是空白;2017年,这两个数据一路扩至35平方米、60.7平方米。

2008年,“建设部”更名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二字备受瞩目地放在了最前。

40年间,住房梦、安居梦一步步走进现实,入驻每个丽水人心底。

揭瓦盖洋房

改革开放前,在丽水农村,土木结构的黄泥黑瓦房遍地。

那时,村民想建一栋自己的房子,并非易事。“黄泥可以从前山和后山挖,木头必须得公社批准。”

景宁畲族自治县原陈村乡金田村的94岁村民陈位昆道出42年前的建房往事:“大儿子写好申请,递到村大队,签字后再送往公社,‘盖章同意’只能算开了个头。”

得到批准后,全家徒步到15公里外的邻村伐木。

当时的金田村,从队长陈位仓到副队长陈位本,再到其他村民,家家户户除了黄泥房还是黄泥房。每每村民挑着稻谷前往二楼的谷仓时,因木板过薄,加之年代久远,踩裂或踩断的情况屡见不鲜。

事实上,40多年前,丽水各地农村住房都是清一色的基本构件,横木为梁、黄泥为墙,以瓦封顶。更偏远的山区住房则愈发简陋,茅草混稻草作为屋顶。

改革开放初期,陈位仓一鼓作气,平了自家的菜园,盖起一幢约80平方米的两层红砖房,成为“全村泥房里的第一抹红”,令村民们羡慕不已。

一吃、二穿、三住,这是40年前丽水农民生活消费的基本排序。

“民劳亦止,汔可小康。”

出自《诗经》的“小康”一词,改革开放后,开始在丽水农村广为流传,当时人曾有言:“从温饱走向小康,人民生活的提高将较多地体现在居住条件的改善方面。”

1980年,在丽水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结构序列中,“住”仅占6.3%。事实上,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土木结构的黄泥黑瓦房在丽水广大农村地区仍然广泛分布着。

1997年之后,丽水农民生活发展步入小康阶段。2007年,在丽水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结构序列中,住占比14.0%;丽水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达58.9%。

农业和农村经济飞跃式发展,住房结构和条件发生普遍性巨变——

15年前,陈位昆的女儿搬进比“黄泥房”、“红砖房”更高一级的钢筋混凝土新房,不是一间,“是一幢六层六套”,室、厅、卫各自“分工明确”;

各县(市、区)纷纷开展新农村建设,开工建房,统一色调粉刷外墙,园林式的住房舒适温馨,目力所及之处,鲜见泥房,沙石、砖块、钢筋等建筑材料取而代之;

更有不少村民,把自建房改成农家乐格局,装修成宾馆式的标准间,从满足生存需要,实现向舒适性的转变,不再因为“住”倾囊以赴,而因为“住”增加收入。

住房市场化

时光倒流至40多年前,全市上下的机关单位,“一间蜗居着一家人的小单间”被称为“福利房”,被塞得满满当当的宅子,成为那个年代最有“人情味”的住房。“每家床底下都有只夜壶”,听起来令人忍俊不禁,在当时却是窘迫之举。

直到改革开放,改变了这种局面。

1988年,第一次全国住房制度改革工作会议召开时,丽水全市城镇居民住房人均使用面积为12.2平方米;10年后,国务院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住房福利分配制度,逐步实现住房分配货币化。

全面展开的住房制度改革,像马力强劲的火车头,将住房制度从计划经济领入市场经济的轨道,丽水人的住房轨迹就此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住房需求开始集中释放。

进入21世纪后,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房地产活力迸发,引发了城镇人居环境的“嬗变”。住房变得更大,更美更舒适,住宅产业进入持续、高速发展的新时期。

2017年,丽水房地产开发投资190.46亿元,其中住宅投资127.12亿元;商品房销售面积265.75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244.15亿元。

数据所代表的意义,绝非只是在地图上增加一个个楼盘名称那么简单。

“先是可供选择的房子多了,后是能贷款的钱多了。”80后的张逸坤是市道路运输管理局的职工。2011年,他买下市区锦绣佳苑一套107平方米的商品房,“其中个人公积金贷款40万元”。

2017年末,全市住房公积金提取额146.19亿元,累计发放个人住房贷款6.67万笔201.17亿元。

丽水人的安居梦随着社会的发展正在不断飞跃。

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这是民心所向。

家住“大花园”

“起居院落里,游走山水间。”

人们对于诗意生活的向往,正在丽水变成现实。

清、静、雅的高品位生态宜居小区拔地而起,白云花苑、绿城·秀丽春江、新湖国际、绿洲花苑、蔚蓝水岸……就连取名,也不离“背靠青山,门含绿水”的意境。

一幢幢布局合理、环境优美、配套齐全、生活便捷的楼房,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造就一座新城。人们对于住房的需求,趋于更优,更多样化,住宅建设更加注重居住者的个性需求和情感需求,更加注重高科技的应用,更加注重环境质量和建筑节能。

从智能家居到生态家居,从鳞次栉比的电梯公寓、高层住宅到单门独院的复式别苑、特色别墅;从足不出户即可享受休闲会所、运动健身房,到动辄几百上千平方米的中庭花园、情趣盎然的生态水景……一个个住宅小区就像一座座美丽的大花园,有品位,有品度,有品韵。

13年前,陕西小伙陈涛来到丽水,从此爱上了这里的一山一水。2年前,他如愿买下丽水南城瑞丰花园一套100平方米的高层电梯商品房,“住丽水,真幸福!”提及入住感受,他赞口连连。

这份发自内心的感叹,源自这座城市的生态魅力——

丽水山好,全市森林覆盖率高达80.79%,位居全省第一、全国第二;

丽水水好,全市水质监测断面中99%为Ⅰ-Ⅲ类水质,在2017年全省城市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中,稳居第一;

丽水空气好,常年空气质量位居全国前十,被誉为“华东天然氧吧”;

……

丽水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14年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

我们看见的,不仅仅是数字,还有丽水日渐清晰的宜居轮廓。

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作出建设“大花园”的战略部署,丽水正全力打造浙江大花园最美核心区。

改革开放40年,宜居丽水,高声吆喝,底气十足。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